一進食就狂瀉 中年人注意!這病激增5倍恐變腸癌

隨着國人飲食西化及工作壓力大,潰瘍性結腸炎病患不斷增加。( 示意圖 / Shutterstock )

隨着國人飲食西化及工作壓力大,潰瘍性結腸炎病患不斷增加,由於症狀與其他腸胃道疾病類似,患者常輕忽。腸道反覆發炎,還可能併發大腸癌。醫師舉例,有一名女病患因此一吃完就要跑廁所,直到發燒昏倒住院,檢查才知整段大腸都發炎,住院一個多月,經詳細檢查才確診是「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

臺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理事長王鴻源指出,潰瘍性結腸炎是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一種,主因腸道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致腸道過度及持續性的免疫發炎反應。已逝的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生前即爲潰瘍性結腸炎所苦;在臺灣,一旦確診潰瘍性結腸炎,病患可申請重大傷病卡,可見這個疾病的殺傷力不容小覷。

●好發於青壯年族羣 症狀不具特異性難發現

王鴻源表示,潰瘍性結腸炎好發於20~40多歲的青壯年族羣,依據健保重大傷病登記,我國潰瘍性結腸炎盛行率14年間大幅增加5.1倍,每10萬人口約有13名,發生年齡中位數爲44.86歲。近年發生率及盛行率逐年上升,推測除了與國人飲食西化、環境變遷有關,王鴻源認爲「國人對發炎性腸道疾病認知提升」也是原因之一。

王鴻源表示,值得注意的是,潰瘍性結腸炎疾病症狀包括持續腹瀉、腹痛、血便、大便感覺解不乾淨等,並不具特異性,與大腸激躁症、感染性腸炎,甚至大腸癌等疾病症狀類似,以致部分患者未能警覺與及時就醫。

林口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李柏賢指出,潰瘍性結腸炎病患從出現症狀到確診,平均約3個多月的時間,「有些病患一直腹痛腹瀉,可能就在住家附近診所求醫,有些病患誤認自己得的是腸躁症而已,但這些症狀其實是潰瘍性結腸炎的急性發作,但被當做是其他腸道疾病治療,所以平均約3個多月纔可確診。」潰瘍性結腸炎常被認爲是腸躁症,病患一直用腸躁症的藥物治療,「當然沒有效果,等最後診斷時,病情常已很嚴重。」

●5大警訊 留意貧血與體重減輕

如何判斷自己的腹瀉及血便有可能是潰瘍性結腸炎?李柏賢指出,腹痛腹瀉、血便、體重減輕、疲倦、貧血,是潰瘍性結腸炎5大警訊,「要特別留意貧血及體重減輕,因爲腸躁症不會有這兩種症狀。」

臨牀醫師在診斷潰瘍性結腸炎時,除了問診瞭解患者過往病史、臨牀表現外,還會透過大腸鏡檢查腸道黏膜發炎與潰瘍的分佈,再加上病理組織切片確認診斷,排除其他感染性腸炎。必要時還需加上核磁共振、電腦斷層等影像檢查,才能確定診斷。

王鴻源提醒,潰瘍性結腸炎除了腸道本身的症狀,也因爲免疫反應的關係,常常出現其他腸道外的症狀,最常侵犯器官爲眼睛、關節及皮膚。而且這些症狀可能在確診前已經出現。李柏賢指出,民衆如果有這些症狀合併3個月以上肚子痛、拉肚子、血便、貧血以及體重減輕,須儘早就醫,排除發炎性腸道疾病的可能性。

●潰瘍性結腸炎反覆發作 小心併發大腸癌

李柏賢說,潰瘍性結腸炎必須持續治療,控制發炎,否則病患可能一直反覆拉肚子血便,一天拉十幾二十次,許多患者需要包尿布才能安心上班上學,有人甚至要包尿布纔有辦法開車或搭車上高速公路,對生活品質造成非常大的影響。

「但潰瘍性結腸炎最可怕的地方不是讓人拉肚子血便,而是它的併發症,」李柏賢說,隨着發病時間變長、腸道反覆發炎、潰瘍,併發症會愈來愈多,包括腸道膿瘍、瘻管、狹窄、細菌感染造成腸穿孔,進而需要切除部分腸道,「最恐怖的的併發症是大腸癌。」

爲什麼潰瘍性結腸炎會造成大腸癌?李柏賢指出,潰瘍性結腸炎在大腸反覆發炎時會進行修復,修復的過程中細胞只要複製出錯,它就會變成大腸癌。「有潰瘍性結腸炎的人,比一般人罹患大腸癌的風險高1.73倍,」關鍵就是病患要有自覺,及早診斷出潰瘍性結腸炎,治療並控制發炎,「對潰瘍性結腸炎的病人來說,控制發炎是預防大腸癌最有效的方式。」

文章來源: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