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九二共識推動習馬會

張志軍王鬱琦在北京地壇公園大門口的「乙十六號院」商務會所進行非正式茶敘。(圖/新華網)

海峰在剛剛舉行的習蕭會張王會上,兩岸雙方重申九二共識重要性,讓此前頗不愉快的兩岸關係回穩下來。兩岸關係容易出現不穩定狀況,以及臺灣立法院審查兩岸協議存在種種顧慮,根本原因還是兩岸政治關係沒有理順。而理順兩岸政治關係,兩岸領導人就不能老死不相往來。圍繞兩岸領導人會晤,從醞釀「江李會」(江澤民李登輝會晤)到陳水扁呼籲「江陳會」(江澤民與陳水扁會晤),從呼聲很高的「胡馬會」(胡錦濤馬英九會晤)到現在的「習馬會」(習近平與馬英九會晤),兩岸紛紛擾擾,已經爭論了二十多年了。兩岸領導人到底能不能會?在什麼時間和場合會?以什麼樣的身份會?在這裡,我爲兩岸領導人實現會晤提一個折衷方案。由國共兩黨主導的「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今年初步規劃在12月舉行。爲了實現兩岸領導人會晤,我提議:從今年起,「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不再由國共兩黨主辦,改由國臺辦和陸委會兩岸事務主管部門主辦,就是將國共平臺提升爲兩岸平臺。在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上,我殷切期待兩岸領導人都能以同理心給予對方理解和體諒,並做出務實讓步,同時出席今年的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實現兩岸同胞共同期待的習馬會。妥善解決兩岸領導人見面時的稱謂問題是實現習馬會的關鍵,難點在於如何對兩岸政治關係做出合情合理的安排。習近平稱呼馬英九,不論稱呼「先生」、「臺灣領導人」,還是稱呼「中華臺北經濟領袖」,馬英九仍是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稱呼習近平,不論稱呼「先生」、「大陸領導人」,還是稱呼「中國大陸經濟領袖」,習近平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兩岸必須以創造性思維,來打破兩岸政治關係僵局,化解兩岸領導人見面時的稱謂爭議。在2013年6月舉行的習吳會談上,執政兩岸的國共兩黨已經就共同維護一箇中國框架達成共識。根據兩岸現行憲法規定:臺灣和大陸同屬一箇中國,兩岸領土主權重疊。既然兩岸領土和主權重疊,爲什麼不可以用「一中框架,國中有國」的中華獨創模式來化解習馬會的稱謂爭議呢? 所謂「一中框架,國中有國」,就是一箇中華民國架構內包含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箇中華人民共和國框架內包含中華民國。兩岸根據各自憲法,正視並尊重現狀,承認對岸是自己憲法框架內的政治特區。以歷史眼光來看,從1949年10月1日起,中國事實上處在中華民國和中國人民共和國並立的特殊時代。由於兩岸均堅持一箇中國原則,相互不承認對岸,才造成兩岸政治對話遲遲無法開啓。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名是道的外相」。兩岸若繼續以對抗排斥對岸的舊思維,去解讀不斷變化中的兩岸政治關係,就會因一個國家之「名」而困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之「道」,兩岸政治關係僵局永遠也無法打破。若改以包容接納對岸的新思維,雖然兩岸都有國家之「名」,但都把對岸當成自己的政治特區,不再繼續視爲無法包容和接納的國家,兩岸政治關係的難題也就有了破解之道。在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上,臺灣可以繼續堅持一箇中華民國,根據中華民國憲法,大陸是中華民國的一個政治特區,暫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就是中華民國大陸特區政府特首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大陸可以繼續堅持一箇中華人民共和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政治特區,暫由中華民國統治,中華民國政府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特區政府,特首就是中華民國總統。兩岸領導人見面,不論在兩岸場合,還是在國際場合,都可以互稱官銜,只是根據各自憲法把對方視爲特首即可。只要兩岸在國際上不推行雙重承認,就不會造成實質的「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化解兩岸政治分歧,兩岸領導人終歸要有一見。爲了讓兩岸人民有一個心理調適接受過程,兩岸領導人第一次見面,可以先由相互稱呼「先生」開始,兩岸媒體也可以先用「臺灣領導人」、「大陸領導人」等習慣性稱呼,然後再循序漸進放開。兩岸政治分歧是幾十年積累起來的,不要指望一下就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但習馬二人能夠見面,本身就具有極大的象徵意義。兩岸領導人有了第一次見面,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

●作者楊海峰,大陸民間學者。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討論與聲音,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