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方米》多元化融合傳遞平凡者的溫暖與微光

詩人拜倫有一首流傳很廣的作品《春逝》裡面寫道:“倘若他日相逢,我將何以賀你?以眼淚,以沉默。”設想時隔經年回頭看愛情心中浮起的恐怕是萬般滋味。2020年已經進入最後的倒計時,回想這一年來的經歷,每個人的心中可能也是五味雜陳。在12月份,闊別800多個日夜的《朗讀者》第三季新媒體特別節目“一平方米“在央視綜藝頻道播出(節目精編版也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用數百位普通人的朗讀爲這一年畫上了充滿溫暖和感動的句點,也用一個個飽含深情的朗讀,繪就了一幅乘風破浪的時代畫卷。

“一平方米”製作董卿以朗讀告別2020年

2020年10月16日到18日,《朗讀者》第三季以一場跨越北京、武漢廈門三地的72小時慢直播宣告迴歸,小小一平方米的朗讀亭,也爲人們積澱了一整年的情緒提供了一個傾吐的空間。後來,這場感動了千萬網友的直播活動經過精心剪輯,將紀實手法與直播內容融匯成一體的全新節目《一平方米》在央視綜藝頻道播出,成爲全國首個新媒體直播活動憑藉豐厚的內容積澱,得以從小屏端反輸出內容到電視大屏的節目。這一全新的節目樣態也使得那些普通人的故事通過多元化渠道走進觀衆視野,無數觀衆被他們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所感動,油然在心中樹立起一面可供觀照的旗幟。一切正如節目開篇中所述那般,“當記憶與情感交融,當有時與無限對撞,那道光溫暖又寬廣地灑滿了你的肩膀,清澈着我的眼眶。”

聚微成炬 用平凡者的光芒傳遞溫情

如果在地圖上對北京、武漢、廈門三地進行連線,可以勾畫出一個邊線悠長的三角形,從物理的角度來講,這是最具穩定性的平面圖形。而與上一季相隔了800多個日夜的《朗讀者》再次啓動時,選擇用小小一方平米空間將三地連接,勾勒出的也恰好是14億中國人2020年凝聚一心,共克時艱的時代羣像。“相信更多觀衆能從中感受到《朗讀者》第三季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閻晶明表示,通過節目看到人們朗讀,聆聽朗讀者背後的故事,感受人物所承載的情感和內涵,這樣不僅能淨化人心、治癒社會,還能讓朗讀變得更美好。

董卿和陶勇醫生對談閱讀的意義

的確如此,那些發生在普通人身上的故事雖然稱不上偉大,但從他們身上透露出來的善意與勇敢,卻足以爲無數人樹立起人生榜樣。比如出生3個月時生了一場大病,6個月時便被診斷爲重度腦癱的胡婧,卻憑藉堅強的毅力成長爲一名翻譯工作者,僅僅依靠下巴的操控,就在電腦上完成了5部、共計112萬字的英譯漢著作。再比如曾經在惡性傷醫事件中受傷的眼科醫生陶勇,雖然尚未痊癒,但仍然堅持回到原來的辦公室,用部分恢復工作的形式繼續自己熱愛的醫療事業。對於陶勇來講,一次惡意傷害,永遠無法抵消在這個空間裡發生過更多自己被守護、被溫暖的故事。當他微笑着朗讀日本盲人音樂家宮成道雄的作品《音的世界》時,蘊含於心的積極樂觀精神,也透過眼角眉梢散發出來,並如同一道溫暖的光,照亮了所有聆聽者的內心。

翻譯者胡婧朗讀《卜算子·詠梅

“總會有一道光照亮前程”、“這樣的節目讓人充滿希望”,每當彈幕上閃過這樣的文字,我們便知道,他們身上散發出的光芒,已經足夠溫暖以後的歲月。

滴水成淵 以普通人的情感描繪時代

內斂的性格使國人往往吝於表達情感,許多人終其一生都未曾對最親密的人說過一次“我愛你”,但是那份深埋於心底的情感往往最爲濃烈,於是“一平方米”朗讀亭便同時承擔起情感傳遞的重任。正如觀衆所評價的那樣,“一平方米”的朗讀亭儘管面積很小,但是它又很大,大到可以承載隔世守望的親情白首不相離的愛情、萬 裡尚爲鄰的友情

董卿對話“人民英雄”張定宇

於是,當74歲的程俊玲奶奶在朗讀亭內回憶起與老伴的相處點滴時,當妻子程琳將那句“其實我們所求何其卑微,人生一世輾轉天涯,想保有的不過就是像這樣一小間點着燈的房子,一小間點着燈的家”獻給自己患上漸凍症的丈夫張定宇時,可知又有多少人悄悄拭去了眼角的淚,並在鍵盤上敲下一句“我又一次相信愛情了”。當95後女孩郭子涵繼承父親遺願,來到父親曾經爲之奮鬥的扶貧一線奉獻青春時;當賀帥走上父親曾經揮汗奔跑的賽道,與老人當年的跑友相擁,並立志幫父親達成跑完100場馬拉松的人生目標時,他們通過朗讀傳達出的,又何嘗不是人間最美的親情?當領跑員徐冬林牽起國家殘疾人田徑隊運動員劉翠青的手,一路跑上奧運冠軍的領獎臺時,觀衆感受到的,除了作爲運動員搭檔毫無保留的信任,還有人與人之間最爲純粹的友情。

賀帥與董卿對談回憶父親

一個個充滿煙火氣息的故事,一份份真摯而樸實的情感,描繪出的正是中國人不畏浮雲遮望眼的時代羣像。他們於艱難時刻仍然滿懷善意與希望的人生態度,也在2020這個特殊的年份給人以慰藉,鼓舞着我們繼續攜手前行,滿懷熱情地迎接2021年的新年鐘聲。

突破自我 多元化樣態樹立媒體融合樣本

作爲中央廣播電視總檯重點打造的大型文化類綜藝節目,《朗讀者》自第一、二季播出以來,便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深厚的節目內涵和正向的價值傳遞了收穫了廣泛好評及多方認可,並順勢引發了全民閱讀熱潮。

“一平方米”直播中董卿向鏡頭打招呼

而今,當節目沉澱了800個日夜再度出發時,第三季《朗讀者》選擇了突破自我入局新媒體直播,從新媒體小屏發端向電視大屏幕延伸,從以往的單向傳播轉換爲全新的雙向互動,這既是一次對小屏內容輸送大屏跨媒體傳播的有益嘗試,也是推進媒體融合的生動樣本。作爲《朗讀者》第三季的先導篇,“一平方米“更首次嘗試將新媒體的互動性和時空突破與內容進行有機結合,將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彈幕搬上了大屏,並由此讓傳統媒體看到了未來發展的另外一種可能。

除傳播途徑的延展之外,“一平方米“在內容方面也做了充分的擴展與融合。不僅通過實地採訪畫面與現場互動相結合的方式,將那些普通人的故事娓娓道來,讓他們的生活態度成爲可供觀照的樣本,讓觀衆重拾精神世界的寬廣與厚重。節目中,身兼製作人、總導演、主持人三職的董卿也再次突破以往端莊大氣的形象,以最平實的語言,最樸素的妝容與朗讀者們促膝而談。在這裡,她不再是那個舞臺聚光燈下光彩照人的主持人,而是一個會講繪本故事的“大姨”,一個會害怕黑暗不敢邁步的“盲者”,一個長輩眼裡親切的“大閨女“,這也正是節目最能打動人心的真實。除此之外,節目優質的內容和深厚的情感還打動了諸多大家獻聲助力,新媒體端的#人人都是朗讀者#活動獲得了莫言、麥家劉慈欣、周冬雨、朱一龍、張梓琳等衆多文化、藝術、企業界人士的支持,紛紛分享自己和文學之間的故事。其中包括99歲高齡的翻譯家許淵衝先生,他以英文朗讀《詩經·秦風·無衣》的形式,傳達了對青年觀衆的鼓舞。

許淵衝朗讀英文版《詩經·秦風·無衣》

“我們可以把《一平方米》理解爲一個節點,這個節點就是互聯網時代最重要的概念。”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陳昌鳳的觀點形象地概括了節目的創新所在。她認爲,節點一方面延伸了關係,使朗讀成爲了締結社會關係和情感關係的紐帶;另一方面延伸了內容,讓公衆在朗讀中透出的人情、人性、人心,把各種各樣的內容都打活了。而把觀衆當作用戶,讓用戶參與其中,正是融傳播最核心的方向。

隨着《一平方米》三期節目的收官,我們也即將告別艱難與感動並存的2020年,在這個特殊的時刻,那些閃耀着微光的普通人早已迴歸各自的生活,但他們在節目中釋放的愛與溫暖,將始終伴隨着我們迎接下一個春天。(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