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暴露我國公共衛生領域人才短板 催生學科熱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襲,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我國公共衛生領域人才短板。一時間,公衛學科建設成爲熱門

近日,包括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等多所高校在內,先後在公共衛生學科建設方面推出新舉措。

清華大學宣佈新建清華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預計設立預防醫學、大健康、健康大數據、公共健康政策與管理四個國家亟需、面向未來的學科方向;南開大學決定成立公共衛生與健康研究院,瞄準流行病和衛生統計學傳染病疫情預警預測與疾控策略評估等6個重點研究方向集中發力……

另一方面,教育部也已明確今年碩士研究生擴招向臨牀醫學、公共衛生專業傾斜,而且以專業學位培養爲主,以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專業學位爲主。

針對此次疫情暴露出的人才短板,未來公衛人才應如何培養?新京報記者專訪了清華大學醫學院院長中科院院士董晨

在董晨看來,在後疫情時代應調整人才培養結構,加強學科間交叉融合,培養複合型人才,以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如果高校成立專門學院培養公衛人才,有三點需要兼顧,包括本科階段進行通識教育、要有一定程度的臨牀醫學教育以及強調實踐性等,並考慮與疾控中心建立合作關係

清華大學醫學院院長、中科院院士董晨。

疫情暴露人才培養短板

新京報:清華大學醫學院在此次抗擊疫情中做了很多工作,您認爲此次疫情暴露出我國人才培養存在哪些短板?

董晨:此次疫情反映出來的不僅是公衛的問題,也是整個醫學面臨的挑戰。

我認爲公衛應該成爲醫學整體的一部分,比如,病人患有傳染病到醫院就醫,醫院有責任報給疾控中心,同時,疾控中心在做人羣統計時,也需要有診斷標準,這一標準需要臨牀醫生,尤其是傳染科醫生來鑑定。

舉例來說,在新冠肺炎疫情早期,核酸檢測作爲檢測的最終手段,受到產量和採樣方式等限制,影響新冠肺炎病人的確診。武漢醫生提出採用CT影像作爲新冠肺炎首選診斷方法。此後,《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將“疑似病例具有肺炎影像學特徵者”作爲湖北省臨牀診斷病例標準。

這是疫情診斷的節點。如果醫生不提出影像學這一診斷標準,疾控部門可能無法確認具體患病人數。從醫學角度來看,疫情暴露出我國臨牀醫學和疾控中心這兩者處於脫節狀態。

我還發現另一個問題:新疫苗臨牀試驗由疾控中心組織,這也是兩者脫節的表現。

新京報:是否可以具體解釋一下?

董晨:因爲疫苗是新藥,不清楚人接種疫苗後會出現哪些不良反應。疫苗的臨牀試驗需要臨牀知識和能力,新冠疫苗的臨牀試驗應在醫院,由有經驗的臨牀醫生進行。疾控中心不是醫院,還是說到這一點,它與醫院關係是脫離的。

另一方面,公衛與臨牀的脫節,公衛人才的培養,如果沒有在職教育和繼續教育,就會變得像行政管理人員,與醫院脫節使其對很多臨牀問題不太瞭解。從學術方面來講,我想強調的是,疾控中心和醫院要建立密切關聯。

一封信促成清華與萬科“聯姻

新京報:針對疫情暴露出的短板,清華大學已經開始發力人才培養,成立清華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萬科捐贈價值超50億元的所有企業股。當時是您發起的這件事情

董晨:疫情暴發以來,我們醫學院表現不錯,也有比較好的科研。清華醫學院發起的各項研究已達34項,其中包括由臨牀醫生髮起的研究20項。新冠病毒免疫和致病機理、病毒感染與進入細胞機制、新藥和疫苗研發、檢測器械研發等均取得了階段性的進展。

實際上,我們醫學院也在進行常規的募捐籌款。疫情暴發後,我和辦公室進行溝通,收集了一些做慈善活動的基金會信息,並在3月初寫信聯繫了幾家企業。信發出一個星期,我就收到了萬科基金會負責人的回覆。

緊接着,我們談了一次,我主要介紹了清華醫學院正在做的工作,有做基礎研究的,有做臨牀的,有公共健康中心等等,希望學院能獲得進一步的提升和發展。雙方很快達成了共識,之後又進行了溝通並決定進一步推進合作。

當時萬科提到能夠用股權對清華公衛學科建設進行支持,將規模做大。後來,我向學校彙報了此事,這與學校“考慮建立公衛學院”的想法不謀而合,就促成了這件事情。

建議高校與疾控中心合作

新京報:包括清華大學在內,目前已有多個高校宣佈建設公共衛生學院或專業,教育部也已明確今年碩士研究生擴招向臨牀醫學、公共衛生專業傾斜。如果成立專門學院培養公衛人才,您認爲應怎樣瞄準痛點發力?

董晨:首先,要讓學生具備厚實的基礎學科知識,本科階段進行通識教育。因爲公衛不僅需要醫學方面知識,還涉及人文、社會以及公共政策管理等相關知識。所以,清華公衛學院初步打算只招研究生,不招本科生

我認爲,公衛人員不只是一名專業人員,還帶有管理色彩。比如出現新發傳染病,他如何應對?拿出什麼樣的公共政策?是封城還是封小區?其所需具備的知識不僅是公共健康方面的,還涉及社會學和管理科學等各個方面。

第二,在培養人才過程中要有一定程度的臨牀醫學教育,讓學生對疾病有比較透徹的認識,而不是膚淺的瞭解。

第三,強調實踐性。無論上學時、實習過程中還是工作後,公衛人員與傳染病醫院都要建立密切聯繫,不能脫離實踐、不能脫離臨牀。我覺得這三點都需要兼顧到。

高校在籌劃公共衛生健康學科時,還應考慮與疾控中心建立合作關係。一方面,疾控中心能將高校先進知識、跨學科內容帶入自己工作中,另一方面,高校在培養人才時,疾控中心人員又可以把實操經驗傳授給學生,使學生不再是象牙塔裡“雕花”。

社會發展需要複合型人才

新京報:您剛剛提到公衛人才與醫療人才培養相對獨立,那國外的情況是怎樣的?

董晨:國外有專業做流行病分析的,但也有很多醫生拿到了公衛碩士學位,所以交叉型人才培養比我們厲害。

新京報:是不是有好的經驗可以借鑑?

董晨:我國醫學相關人才的培養還處於起步階段,帶有濃重的前蘇聯體制影響,如學生高中畢業就去讀醫學,公衛學科也是如此,而越來越多西方發達國家把醫學作爲職業選擇,職業培訓大學畢業以後進行的教育。

培養大量工匠,是因爲以前推進工業化需要這樣的人,但現在更需要高端人才,通識教育就變得重要起來。所以,我現在反覆強調的是要培養複合型人才,以適應社會發展需要。

新京報記者 蘇季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