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 半數旅遊業想賣公司

此外,疫情警戒的各項嚴格措施造成65.3%的非製造業受訪企業反映無法達到最佳/最大營運服務能量,其中「疫情致使人員調動不暢」、「訂單或服務需求量不足」兩項因素加總佔比就超過九成,反映出內需業者極爲依賴「人與人的連結」和麪對面的服務,在經營環境受限下,難以展望前景。

非製造業的營運狀況在疫情期間轉差,大宗商品、原物料價格卻在同時間高漲,中經院指出,相對於製造業96.3%表示「主要供應商」有調漲或預告漲價、僅11.8%表示無法轉嫁,內需爲主的非製造業「相對沒有轉嫁能力」,僅51.5%表示供應商已漲價或預告漲價,僅6.5%表示能完全轉嫁,其中包括營造暨不動產與運輸倉儲業,一般零售業根本不可能轉嫁,造成業者利潤率進一步受衝擊。

ING荷蘭銀行經濟與金融分析部門指出,臺灣雖然製造業強勁,今年GDP年增一再上修,但6月失業率4.8%,近月持續走升,主要是零售和服務業受到疫情警戒措施的影響,6月零售和餐飲業分別出現年減15.26%、40.16%,衰退情況十分嚴峻。隨着疫情消退,該團隊預計,臺灣零售業將從8月的暑假期間復甦,至少某種程度回覆到4月警戒前的水平。

疫情加重內需產業的惡化,大型企業口袋夠深,有能力趁機出擊。中華經濟研究院表示,調查非製造業回報產業有垂直購併、跨業整合、策略聯盟與出售裁撤部門趨勢者,集中在金融保險、零售與批發業的三大行業。動機上除了進入新產品領域,分散客戶組成、 取得通路與接近客戶是主要原因,逾七成表示將要新增外送平臺,逾四成將建立B2C線上銷售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