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 上半年口腔癌篩檢少1.5萬人次

疫情衝擊 上半年口腔癌篩檢少1.5萬人次。(示意圖/Shutterstock)

全臺年逾3000人死於口腔癌,是青壯年男性最常見癌症之一,早期篩檢可大幅降低死亡率。但今年受到疫情影響,1到6月篩檢人數比去年同期減少1.5萬人次,國健署籲民衆儘速檢查。

今年以來,國內陸續出現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本土疫情,5月更進入社區感染,許多非緊急醫療、篩檢等通通喊卡。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最新統計,今年1到6月間,有吸菸、嚼檳榔者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共23.7萬人次,相較去年同期減少6%、約1.5萬人次,令國健署備感憂心。

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口腔癌是國內青壯年男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每年有超過8000人確診爲口腔癌,更有超過3000人死於口腔癌,無論在男性癌症發生率或死亡率均排名第4。

根據統計,口腔癌篩檢率達5成,可降低21%晚期口腔癌發生率及26%死亡風險;爲及早發現,國健署自民國99年起補助30歲以上嚼檳榔或吸菸民衆,每2年1次口腔癌篩檢,每年透過篩檢可以發現3600名癌前病變個案與約1300多名口腔癌患者。

林莉茹指出,經檢查發現爲早期病竈並及時接受治療者,5年存活率可高達8成,如果延遲發現或治療,則晚期個案存活率不到4成。

林莉茹說,預防口腔癌的發生,除避免接觸煙、檳榔及飲酒等危險因子外,有煙檳行爲者,定期口腔黏膜檢查也不可少,若有煙檳行爲卻不做口腔黏膜檢查,死亡風險將增加35%,呼籲符合口腔癌篩檢資格的民衆,在疫情趨緩後儘速接受檢查。

她也提醒,「破、斑、硬、突、腫」是口腔癌重要徵兆,只要出現口腔黏膜破皮超過2周未癒合、口腔黏膜出現不明的紅斑或白斑、口腔黏膜逐漸變硬或緊、口腔黏膜表面不規則突起、臉或頸部出現腫塊或兩側不對稱,建議至牙科或耳鼻喉科就醫,必要時應接受切片檢查,以確定診斷、及早治療。(編輯:陳清芳)110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