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帶動「虛擬健保卡」使用人數突破36萬 醫實測20分鐘內成功申請

健保署今天舉辦「虛擬健保卡應用展示分享會」,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目前全臺已有36.3萬人使用虛擬健保卡,希望提升醫療夥伴的照護效率和民衆就醫便利性。(王家瑜攝)

新冠疫情期間,視訊診療及遠距醫療需求漸增,健保署自108年推動「虛擬健保卡」至今,全臺已有36.3萬人使用,相較於去年底的4.2萬人,使用人數成長8倍以上!有醫師分享,曾遇過慢性病患的健保卡晶片毀損,但不過卡看診就無法領取慢箋,因此現場協助他申請虛擬健保卡,不到20分鐘就完成,讓他省下奔波的辛勞。

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健保開辦以來,從過去看病需要攜帶健保紙卡、蓋滿6格就得換卡,到後來將健保卡、重大傷病卡等整合成目前的健保IC卡;而首批健保IC卡髮卡至今已經18年,目前推出虛擬健保卡數位憑證,希望提升醫療夥伴的照護效率和民衆就醫便利性。

「越是偏僻的地方、越需要高科技來協助,利用虛擬健保卡來完成視訊診療,可以解決很多就醫不便。」衛福部長薛瑞元指出,金流、物流、資訊流3大問題要同時解決,才能順利推動通訊診療,過去一直因爲身分驗證問題卡在金流和物流,虛擬健保卡加入後,以行動支付工具認證使用者帳戶,物流也可以確認處方藥送去哪裡,就可以解決問題。

健保署自107年推出虛擬健保卡、108年試辦虛擬健保卡就醫模式,截至今年11月30日已有36.3萬人使用、967家特約醫療院所完成虛擬健保卡系統介接測試。健保署今舉辦「虛擬健保卡應用展示分享會」,邀請執行成效良好的醫療院所,分享虛擬健保卡在居家醫療、遠距醫療及視訊診療的運用。

奇美醫院和嘉義縣阿里山鄉衛生所合作遠距醫療,由衛生所醫師邀請奇美醫院眼科醫師遠距會診,共同診療結果由在地端醫師開立醫囑並上傳用藥紀錄。奇美醫院副院長鄭天浚分享,阿里山鄉下山到醫院至少要2小時,而實體門診經常遇到卡片故障、損毀問題,需要先去換卡才能使用;現在國家已在偏鄉建設良好的4G網路,使用虛擬健保卡可以順利解決這些問題。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自109年起提供遠距醫療服務,包括臺東縣大武鄉、長濱鄉、達仁鄉、蘭嶼鄉、綠島鄉,以及屏東縣泰武鄉,高雄市那瑪夏區等地,服務超過4600人次。高醫附醫副院長戴嘉言指出,虛擬健保卡可縮短偏鄉差距,減少醫療花費和舟車勞頓之苦,但部分偏鄉衛生所軟硬體有待升級,現行仍需以實體健保卡過卡,是未來持續努力的方向。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林口長庚醫院視訊診療服務量高達10萬多人次。林口長庚家庭醫學部主任陳昭源指出,虛擬健保卡是視訊診療的重要工具,可以減少接觸風險,民衆視訊看診後可以使用「醫指付」線上繳費, 如果需要領藥,可持處方箋在院外窗口領藥,不需要進入醫院,大幅減少感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