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政府制度大啓示--永遠不要讓一場嚴重的危機浪費掉

特約記者謝維倩編譯

危機如何能夠扭轉局勢,端賴政府領導人與團隊在決斷時刻領導力和作爲。  2008年11月歐巴馬甫一上任就面臨金融危機,當時白宮辦公廳主任伊曼努爾(Rahm Emanuel)說了一句被廣爲流傳的話:永遠不要讓一場嚴重的危機浪費掉(Never let a serious crisis to go waste.)。

十多年之後,另一場更爲嚴重的危機再次吞噬美國。  而這場由病毒引起的危機是否對當下的美國有所啓示抑或被浪費掉呢?  歷史發展的主要脈絡往往由重大事件定義和塑造的,就像地震讓河流改變方向進而產生生態經濟進而形成羣聚的社會

重大歷史事件帶來變革機會,危機讓過去很多不可能的想法或事情成爲可能,重大事件的發生改變了循規蹈矩的日常,破壞各方面原有的平衡,爲權力重新分配創造機會。  成功的改革得益於危機,英雄的崛起往往是背後的形勢累積到觸發的時間點。

危機的深度與改革的力度呈正循環的關係,但這種關係並非自動產生,而是選擇的結果。  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讓各個社會在決斷時刻選擇更適合自己的方法,導致各個社會漸行漸遠。

黑死病造成西歐制度分叉,此前東西歐之間制度差距較小,都是封建制農奴制,但黑死病造成勞工短缺,在西歐農民有機會擺脫農奴身份,最終摧毀掉封建制爲工業革命鋪平道路

此次疫情向所有國家提供了一次制度選擇的機會,現在是科技創新和制度調整的關鍵時期,不可輕易錯過機會。  遺憾的是歐巴馬政府的改革反映了事情的另一面,危機可以輕易被浪費。

二戰行將結束之際,英國首相丘吉爾曾說:永遠不要浪費一場好危機(Never waste a good crisis.)。

1929年的「大蕭條」和接踵而至的全球貿易戰爆發了全球衝突,那場危機促成了羅斯福新政改革,讓美國掃除幾十年的經濟和社會積弊,進入繁榮的黃金時期。  美國的經濟實力和羅斯福的聲望也讓美國政府介入二戰並領導建立戰後世界秩序

將近80年之後的金融危機,歐巴馬卻無力帶領他的團隊推動另一場新政,他執政時期最爲重要的改革是醫療改革,試圖改變美國社會福利短板,讓醫療保險可以更廣泛地覆蓋多數民衆

但這場改革不僅沒有帶來預期成效,反而激化了兩黨之間甚至社會內部的分裂,讓歐巴馬的其餘改革目標化爲泡影,連任後內政外交都舉步維艱,在一定程度上給了川普入主白宮的機會。

十年後由病毒引起的經濟風暴籠罩美國,救市措施頻頻推出,但改革從美國政府的行動指南中徹底消失。  美國政府反而對國際組織和其它國家甩鍋指責和提出改革要求。

新政的成功離不開羅斯福總統的改革魄力,以及他的政治技巧,對改革順序的把握以及與金融界的斡旋,使用爐邊談話引導大衆擺脫恐懼,重振信心和勇氣,正面應對危機。  當時的美國社會盡管貧富懸殊,不滿情緒瀰漫,卻沒有身份政治的干擾。

今天的美國社會想要健康卻不願放棄享受,羅斯福新政成功的重要基礎是「大蕭條」造成的巨大沖擊(高達25%的失業率和生活水平的急劇下滑)導致美國社會被逼到絕境無路可遁。

專家指出,雖然今天的危機和「大蕭條」有諸多相似之處,但不太可能複製「大蕭條」級別破壞性,美國政府已採取有力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爲民衆紓困,避免了1929年出現的銀行大範圍倒閉,市場流動性枯竭的危機。  但躲過了危機卻讓改革失去動力,政府應對經濟危機的經驗和手段比以前要豐富得多,但對於更深層次的改革的需求也就降低。

渴望變革的歐巴馬總統曾提出警告,必須警惕莫讓美國社會步上日本後塵,在一場金融危機之後不思改革而陷入「失落的十年」。  歐巴馬的危機應對手段停留在救市,此後金融領域對美國經濟和社會的控制和侵蝕有增無減。

華爾街對歐巴馬從未心懷感激,也無意配合實現改革。  批評人士稱,他無視中西部美國人的困境,這些人是金融危機的最大受害者。   解救這些地區的改革需要深層次的結構性調整,自然會涉及財富和政治權力的分配。

歐巴馬醫改受挫不僅僅是他個人能力和策略的問題,改革的主要受惠羣體是低收入人羣,包括這些中西部地區。  歐巴馬的失敗在於美國社會整體缺乏足夠的改革熱情,但美國人應該至少會懷念歐巴馬知其不可爲而爲之的勇氣。

當前,美國缺乏有擔當與作爲的領袖,也缺乏渴望變革的民衆,一個充滿憤怒卻又滿足於現狀的社會,再嚴重的危機也可以輕易從手邊溜走。而美國失落的恐怕不會只有十年。

●本文由《愛傳媒》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