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新常態”呼喚更緊密的中國―東盟供應鏈合作

人民網訊 6月30日,來自中國和東盟各國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商區域供應鏈合作大計。本次視頻研討會中國外交學院越南外交學院聯合主辦,是中國―東盟思想庫網絡(NACT)2021年度系列工作會議之一。與會專家圍繞全球和區域供應鏈的轉變及其對中國和東盟國家可持續發展影響等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形成了諸多共識

中美貿易摩擦被認爲是影響本地區供應鏈結構變遷的重要因素。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康端博士(Kong Tuan Yuen)指出,在貿易保護主義擡頭和反全球化思潮氾濫的背景下,西方企業回遷本土趨勢加強,全球供應鏈急劇縮短。馬來西亞學者傑揚梅農(Jayant Menon)也認爲,中美貿易摩擦不僅是導火索,更是加速器。中美貿易摩擦迅速波及全球,加快了供應鏈重組速度並擴大了重組規模。柬埔寨合作與和平研究所研究員楊家慶(Ung Hakheng)則認爲,在貿易摩擦開始前,隨着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環境法規更加嚴格,全球供應鏈重組進程就已經開始。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進一步加速了全球和區域供應鏈的重新佈局。中國外交學院國際經濟學院何敏副教授供需兩個方面分析了疫情對供應鏈的影響。從供給角度看,疫情導致生產停止或中斷、供應鏈風險通過全球價值鏈蔓延、國際運輸網絡中斷;從需求角度看,一些關鍵醫療用品需求激增,食品需求發生變化,經濟衝擊通過需求渠道傳播。正如越南外交學院安全與發展中心研究員朱明紹(Chu Minh Thao)指出,在貿易摩擦和疫情衝擊雙重背景下,全球和區域供應鏈變革正朝着採購渠道、供應商及生產基地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呈現出近岸外包、企業“迴流”、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等趨勢。

專家們一致認爲,中國和東盟國家應加強合作,聚焦供應鏈數字化轉型,加速推進“一帶一路”倡議與《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2025》對接,加快《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實施進程,掃除跨境貿易障礙,合作應對氣候變化對供應鏈的影響,多舉措應對疫情影響。

中國外交學院亞洲研究所副所長楊悅在閉幕辭中指出,此次工作會議舉辦得非常及時,對於中國東盟攜手推動區域經濟復甦具有重大意義。中國與東盟在促進區域和全球供應鏈安全,保持市場開放,創建開放、包容的營商環境方面存在重要共識。面向未來,雙方繼續加強疫苗研發、生產、分配以及接種疫苗監測等方面的抗疫合作,安全是供應鏈穩定的關鍵前提。此外,雙方應加大在勞動力能力建設、數字經濟、技術創新、物流等軟硬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合作,提升區域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競爭力,迎接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重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