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時代影像書寫輝煌黨史(深觀察)

《覺醒年代》劇照   出品方供圖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電視劇《覺醒年代》《大浪淘沙》《中流擊水》《光榮夢想》《百鍊成鋼》《大決戰》等交相輝映熒屏,提升了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的創作水準。梳理其中的思想內涵與藝術經驗既有助於總結此類題材劇創作的多種可能,也有助於更好地引導觀衆從中感悟初心、汲取力量。

尋求精神內蘊的新表達

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創作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發展至今,經過多年積累,佳作頻頻,已成爲國產電視劇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傳統創作品類。新世紀初的《長征》《延安頌》形成了偉人形象塑造親民化、兼顧宏大敘事與情感表達的基本路徑。近年來,《海棠依舊》《彭德懷元帥》《外交風雲》《絕命後衛師》等在表現內容和藝術探索上更具新意,達到了此類題材創作的高峰。

在此基礎上,獻禮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影視劇推陳出新的難度更大,創作者傾盡藝術才情,用作品回饋了觀衆期待。《覺醒年代》《大浪淘沙》《中流擊水》《光榮與夢想》等影視劇主創堅持正確歷史觀,力圖真實還原與再現歷史,努力表現老一輩革命家的過人之處與個性特質,積極尋求藝術表現與歷史真實的有機統一。《覺醒年代》的編劇龍平平深入研究黨史幾十年,劇本創作達6年之久,此前又有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的成功編劇經驗。該劇跳出一般主題性創作容易落入的“主題先行”窠臼,將視角前移,聚焦1915年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前風雲激盪的社會思潮和歷史嬗變軌跡,藝術再現了新文化運動中各種主義交鋒、較量的過程,從而深刻揭示了中國共產黨成立所植根的深厚歷史背景與思想文化基礎。編劇通過表現陳延年、陳喬年兄弟試驗探索無政府主義,最終信仰父親陳獨秀選擇的馬克思主義的過程,巧妙地將家庭人倫衝突、思想文化交鋒、社會改造與民族出路的探索結合在一起,深化了父子衝突背後的精神蘊涵家國情懷,有力揭示了中國人民選擇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

在深耕黨史革命史、尋求新發現與新表達方面,《大浪淘沙》的探索同樣富有特色。該劇圍繞13位“一大”代表的命運沉浮展開,以毛澤東等堅定的共產黨人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爲主線,對叛變革命的張國燾變節包惠僧,漢奸陳公博周佛海等人的刻畫,也建立在史料鉤沉、研究的基礎上,真實還原了革命鬥爭的複雜性。

劇作爲本、創意爲先。唯有深挖黨史革命史富礦,纔有可能推陳出新。

塑造鮮活的人物羣像

獻禮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電視劇雖然都有三四十集甚至更長的敘事容量,但與黨史革命史的豐富史實相比,容量都非常有限,存在如何剪裁、聚焦的問題。敘事結構、人物羣像塑造始終是劇作的核心,在這方面,相關劇作通過確立鮮明的主題立意,對史料進行合理剪裁,進而統領全劇,讓作品既主旨鮮明,又生動感人。

《中流擊水》《光榮與夢想》《大浪淘沙》3部作品表現的歷史時期不同,《光榮與夢想》歷史跨度35年,涉及多個革命階段;《大浪淘沙》橫跨26年黨史革命史;《中流擊水》表現的則是1919年至1928年10年的革命歷史。這3部作品都是以毛澤東爲敘事中心,他的革命鬥爭史是全劇重點,毛澤東與楊開慧的愛情在劇中也佔據相當分量,人物形象立體可感、真實可信。

幾部獻禮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電視劇的人物羣像塑造頗多可圈可點之處。《覺醒年代》圍繞北大新文化運動建構戲劇衝突與敘事結構,陳獨秀才氣縱橫、襟懷坦蕩,蔡元培、李大釗、毛澤東、陳延年、辜鴻銘等人物羣像也性格各異,塑造得十分精彩。《光榮與夢想》的人物角色最多,演員陣容強大,僅毛澤東一人,就有3位演員出演。《中流擊水》中的李大釗、孫中山、周恩來、瞿秋白等人物也給人留下了較深的印象。《大浪淘沙》圍繞“一大”代表的作爲與選擇相形對寫,展現出意志堅定的毛澤東與投機的張國燾、頹唐的包惠僧的判然有別,劇中當代年輕人的視角起到了溝通創作者與觀衆的作用,形成了全劇多重對話關係。

在對白風格上,幾部作品帶有不同程度的政論體論辯色彩,貫穿在不同主義的交鋒較量中,也體現在歷史人物對中國革命道路的激烈爭論裡。政論體對白有力表現了人物激情豐沛的精神世界與理性思辨的特徵,很好地還原了思想活躍、爭鳴交鋒的時代氣質,也推動着整部劇的情節發展與戲劇衝突。

打造詩化影像與傳神細節

獻禮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的電視劇創作在影像手法方面的進步十分突出。《覺醒年代》第3集毛澤東的出場調動了多種手段,意象豐富、意蘊深厚――一溝死水,對應着聞一多的新詩意象;魚缸中看似自由、實則被困卻不自知的金魚,喻示着彼時百姓的生存境況;泥濘路上的小商販,牽着牛的農民,乞丐,孩子,橫行霸道的軍閥隊伍,看客,拄棍摸索的盲人,呈現出特定時代矇昧、衰敗、貧富懸殊的景象。此時,升格鏡頭配以雄渾音樂,渲染出提振人心的場景氛圍,青年毛澤東拿着《新青年》雜誌冒雨奔跑,“遍地哀鴻滿城血,無非一念救蒼生”,象徵着新青年正在奮力開闢中國的新道路,給國家民族帶來新希望。再如第35集,李大釗在書本上發現一隻螞蟻,影像用特寫加柔光逆光來凸顯螞蟻意象,正所謂“生如螻蟻當立鴻鵠之志,命薄似紙應有不屈之心”。其後,陳獨秀和李大釗到戲院發傳單,樓下的戲臺正上演京劇著名劇目《挑滑車》――高寵以一己之力連續挑翻11輛滑車,在挑第12輛時英勇戰死,戲詞“單槍匹馬把賊剿”,喻示着陳李二人試圖喚醒國人的壯舉,“英雄倒地”的悲壯也暗示了李大釗後來爲革命事業英勇獻身的悲壯。

《中流擊水》中,李大釗應周恩來之邀到南開演講,通過皮鞋這種舶來品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洋爲中用的道理講述得深入淺出,“鞋子”意象豐富雋永。《光榮與夢想》中,打動無數觀衆的毛澤東與楊開慧的生離死別以及獨特的長鏡頭、水下攝影等手段,帶給觀衆沉浸式的審美體驗,達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詩化藝術效果。

當然,個別作品也存在生硬轉場、臺詞和表演略顯粗糙等遺憾,但總的來看,這些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都堪稱濃墨重彩的獻禮華章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