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陸生的臺灣大選觀察(四)

馬英九拜票。(作者提供)

礁溪開票。(作者提供)

大陸有一個網路詞彙:「KY」,意思是無論看到什麼都將其扯到某個特定的話題上去,惹人討厭。臺灣許多網民也有這個毛病:泛政治化。什麼都扯到政治。這一點真的很掃興,掃興不在於你說的對或者不對,而是這樣的人很破壞氣氛,中毒已深。

這三年來,就我在大學內的課堂和小組報告經驗來講,臺灣學生的創意很明顯被政治限制了,這種創意不是指「接話茬」、「拋哏」的那種創意,而是做出「像樣作品」的創意。

政治化下靈感枯竭

2019選舉年,我在臉書上看到了太多關於政治的漫畫、文學作品,其主題離不開以下幾點:民主自由的價值、二二八、太陽花學運、同志婚姻、女性主義、玫瑰少年,而談到對某事發表看法,一般都是博愛座、廢死刑、大麻除罪化、墮胎合法化,沒別的了。第一年來臺剛接觸這些的時候,我確實覺得非常新奇,後來發現怎麼來來去去都是這些,難道這世上就沒有其他東西值得關注的了嗎?

後來我懂了,無論是我在網路上看到的漫畫、臺灣YouTuber、新聞,一切與「政治」相關,是因爲與政治相關,就有市場,就有人爲之買單,島上的人們,就好這一口。創意枯竭,理由很簡單,一是與外界隔離,二是主動丟棄自己的文化土壤。臺北書院的林谷芳老師說:五千年的歷史,是文化的想像空間。而臺灣,因爲政治,因爲選舉需要,把這片沃土當成渣滓拒之門外。

幾年前,中國人對中國動畫非常沒信心,甚至覺得國漫永遠不可能跟好萊塢日漫比擬。前段時間我看了國漫《哪吒》,這部電影票房賣座,大獲好評,我被驚豔得全身泛雞皮疙瘩。不是因爲國漫的科技特效有多精妙,而是其中蘊藏的大量「中華文化元素」,《易經》的陰陽思想、以柔克剛道家哲學、語言文化(四川口音)、雕樑畫棟的建築風格,還有太乙真人、龍的傳說、潑墨山水畫,啓發來自於中國傳統神話,就連密碼錶盤都由中國古代的象形文字構成,哪吒最愛的運動居然是起源於中國漢朝的毽子

本土化限制想像空間

今年,又有一部傳統神話題材的動畫電影要上映,《姜子牙》。此前,以傳統文化爲土壤的電影還有《大魚海棠》、《白蛇‧緣起》等等。連西方電影人都開始在中華文化中取材,例如如今已成系列賣座IP的《功夫熊貓》,最近的迪斯尼真人電影《花木蘭》,若善用這些文化源泉,文創事業怎麼可能會枯竭呢?

我現在對中國充滿希望,並不是因爲中國日益發展的科技和經濟實力,而是其用之不竭的歷史文化底蘊。而臺灣在某個歷史時期,可是有「正統中華文化」的詮釋權,我相信沒有華人不承認這一點。臺灣若因爲政治,將寶山拱手讓人,被「本土化」限制住想像空間,這對臺灣未來的文創產業更新和藝術事業發展都會是一個巨大的遺憾。

「什麼都不要了,臺灣還有什麼?雞排妹夜市?還是珍珠奶茶?」

中華民國名存實亡

選舉終於還是結束了。這一次的選舉對臺灣來說確實意義非凡,如某位候選人所說:「這是中華民國生死保衛戰」。這一次選舉投票率空前,很多海外華人回臺投票,當然了,他們主要是支持韓國瑜,至於原因,各位可以自己思考。

一節必修課上,老師給我們看了由桂綸鎂旁白演出的一部關於臺灣電影的紀錄片,影片中紀實了從建國到現在,臺灣電影的發展和變遷。從前在臺灣的電影院裡,電影開播前要全體起立奏唱國歌

紀錄片中有一幕是三個穿着中華民國國旗衣服的老男人說起家國情懷,忽然流淚碰杯的情景。老師噗嗤一笑,當着全班同學的面嘲諷片中人物:「哭屁啊!」臺下的同學跟着鬨笑。這位年輕的老師不喜歡「中華民國」,但他非常「愛臺灣」。

說實在的,我從來沒有見過任何一個「國家」的人,這麼不屑自己的「國家」。

這一次選舉的意味很簡單:中華民國「名存實亡」。不是別人不承認她,是她自己都不承認自己了。

我是喜歡中華民國的,我們這一代的中國孩子,心中都有一個「民國夢」,那是一個朦朧且美的時代,國父革命,黃埔軍校,老上海的旗袍歌女,風韻猶存,林徽因徐志摩那般的才子佳人

有的臺灣長輩會問我:「你們那邊就很好啊,爲什麼還要來呢?」我的回答很簡單,我來臺灣,是「重新認識中國、尋中華文化的根」。臺灣幫助我重新理解脈動在自己血液中的符碼和基因。

還記得選前那幾天,我去老師辦公室,他正在看節目,「民調和媒體都已經不準了,老師我只能來看看這些通靈的怎麼說。他說,韓國瑜是悲劇英雄。」

中華文化成過街老鼠

我想從歷史因果來看待這一次的選舉。1949年百萬大陸精英跟着蔣介石來臺,故宮國寶也一併來臺,來臺的船沉了不少,但裝載「國寶」的毫髮無損。如果這些人這些文物留在大陸,凶多吉少,經歷文革、大饑荒的摧殘,估計也不剩什麼了。但是這一條「根脈」,卻在臺灣保存了下來。如今臺灣因爲政治,中華文化搖搖欲墜,甚至成了「過街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