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發癢別亂抓 1歲兒抓破皮導致發炎流膿

衛福部雙和醫院8月26日舉辦講座,帶民衆瞭解異位性皮膚炎及治療方式(衛福部雙和醫院提供)

1歲多男童因異位性皮膚炎發作搔癢難耐,抓破皮流血,更引發傷口發炎流膿細菌感染,全身超過6成的皮膚紅腫、脫屑,在使用生物製劑後,症狀已大幅改善,只剩下不到1成的患處,恢復正常生活。爲提升社會大衆對異位性皮膚炎的認識,雙和醫院將在8月26日中午,於行政大樓階梯教室舉辦「馴服癢癢獸終結兒少搔癢-異位性皮膚炎新對策」健康講座。

雙和醫院小兒部過敏氣喘免疫科專科醫師呂孟哲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是是一種與遺傳有關的過敏性體質,可從其家族史發現,通常會與氣喘、過敏性鼻炎、花粉症或過敏性皮疹等過敏症狀有關,也是最常發生在嬰幼兒的皮膚疾病之一,最早在2至6個月大就會發生,約佔小兒人口總數10%左右。

搔癢難耐是異位性皮膚炎最明顯的症狀,幼童的皮膚較脆弱且敏感,常因水泡抓破、磨破後產生糜爛、滲液結痂等情況,長期容易導致皮膚損傷、脫皮及苔蘚化等病竈。嚴重的話,還會造成皮膚功能失常、局部免疫功能失調,或常見續發性病毒、細菌、黴菌的皮膚感染。

呂孟哲表示,發作時可先從降溫、通風開始,利用其他事物轉移注意力以免抓傷,平常在照護上,家長應儘量避免悶熱、流汗。乾燥、通風與涼爽的環境也對抑制發作有相當幫助,不過皮膚也得注意保溼,過於乾燥的皮膚在接觸過敏原或病菌後,會導致發炎情況惡化。

在使用藥物的部分,目前大多以類固醇藥膏及抗組織胺爲主要治療對策,但家長們擔心長期用藥對幼童造成後遺症,像是過多的類固醇暴露,對肝、腎等器官造成負擔,或是影響生長髮育,變胖、長不高、皮膚萎縮變薄等。呂孟哲指出,除了這些藥物外,可以考慮生物製劑,在不傷及其他免疫系統的情況下,準確抑制發炎反應,是目前效果優良且副作用較低的選擇。

雙和醫院將在8月26日中午,於行政大樓階梯教室舉辦「馴服癢癢獸終結兒少搔癢-異位性皮膚炎新對策」健康講座活動,邀請雙和醫院兒科部主任醫師陳世彥、周正哲醫師與呂孟哲醫師幫助民衆增加對異位性皮膚炎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