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嚴重心衰患者在北醫三院完成人工心臟手術 今日出院

一根電纜、一個控制器和兩塊電池,這幾樣裝備將成爲老楊往後生活中“心的能源”,而電纜的另一端則和他胸腔內的一顆“機械心”相連接。

談起人工心臟,人們腦海中可能會浮現出各種機械仿生心臟的科幻畫面,然而人工心臟不僅僅代表“科技與狠活”,更是心臟外科醫生眼中終末期心衰患者的“救命神器”。

今年63歲的老楊得心臟病已經有十幾個年頭了,被診斷爲二尖瓣反流的他,一直沒把這事太放心上,也沒有規律去醫院複查超聲心動。

直到他出現了嚴重的胸悶憋氣的心衰症狀,明顯面頰暗紅、口脣紫紺,纔來到醫院就診。9月21日老楊被收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心血管內科病房。

超聲心動的結果極不樂觀,二尖瓣極重度反流,射血分數只有30%,老楊出現嚴重的心力衰竭,且左心室已經擴大到了80mm,幾乎是正常人的兩倍。雪上加霜的是,老楊還有嚴重的腎功能不全,只有通過血液透析才能把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去,這對於心衰的治療更增加了一分難度。

心衰的病因不解除,老楊的症狀就無法得到緩解,因爲急性左心衰造成呼吸困難,老楊不得不在術前就進行氣管插管輔助呼吸。而且,患者脆弱不堪的心臟功能也經受不起外科換瓣手術。

針對患者複雜的病情,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心血管內科和心臟外科心衰治療團隊進行了深入探討,考慮到患者心臟功能處於極度不穩定狀態,如果選擇心臟移植,很有可能在等待合適的心臟供體期間病情惡化,從而喪失最佳的手術窗口期。最後,經過與病人及其家屬充分溝通,醫生們決定爲老楊植入人工心臟-左室輔助裝置。

輔助人工心臟分爲左心室輔助、右心室輔助和雙心室輔助,老楊主要是左心泵功能衰竭,因此植入的是左心室輔助裝置。

人工心臟示意圖

老楊的心臟無法泵出人體所需的全部血流量。在心室輔助裝置的工作原理中,患者的心臟依舊處於跳動狀態,血液將在心室輔助裝置的泵裡流動,伴隨心臟一道工作,補充原有心臟無法提供的那部分心輸出量。

這注定是一臺不平凡的手術,爲了最大程度保證手術順利實施,提高救治成功率,心臟外科術前多次組織聯合討論和會診,邀請人工心臟廠家進行技術指導,聯合超聲、麻醉、手術室、體外循環和重症監護等多學科和專業進行專項培訓。

10月12日,手術室內外的空氣瀰漫着緊張的氣氛,患者被送入手術室,一切術前準備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動靜脈穿刺,留置經食道超聲,體外循環開始預充,人工心臟設備裝載和調試。

由於晚期心衰患者凝血機制差,老楊的心肌脆弱,容易撕裂。術中,心臟外科凌雲鵬主任小心翼翼地將左室輔助裝置的泵頭縫合到心尖位置,這項操作不僅需要位置準確,更需要做到滴血不漏。

團隊爲患者植入人工心臟-左室輔助裝置

輔助裝置的另一頭和主動脈相連接,自此,人工心臟和自體心臟形成“並聯”,輔助患者心臟進行血流輸出。

手術順利結束,但“萬里長征”僅僅走了第一步。

術後,凌雲鵬主任爲患者查體

人工心臟和身體的“兼容”過程往往十分艱難,血泵造成的血液破壞可能會導致血栓或者出血性併發症,同時連接控制器和電池的電纜也可能有感染的風險。更要引起重視的是,正常心臟可以根據人體狀態對血流進行調節的,而人工心臟的血泵是固定轉速,無法動態調節。

心臟外科鄭惠萍副主任醫師連續多個日夜堅守在患者牀旁,根據超聲和血流動力學指標調整人工心臟的各項參數,最大程度保證患者的血流動力學和各臟器功能的穩定。

在接連度過腎衰和感染等重重關卡後,老楊和人工心臟已經逐漸兼容,並於11月10日順利出院。

如今的他能吃能睡,能活動能下地,心情也明朗起來,與入院時的狀態判若兩人。

患者出院前與醫護團隊合影

出院時,老楊和家屬爲心臟外科凌雲鵬主任和全體醫護人員送上錦旗,“科技領先,團隊卓越,醫術精湛,妙手回春”,老楊得以延續的生命毫無疑問要歸功於如今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以及衆多醫護人員的堅守和努力。

據統計,我國目前有1370萬心衰患者,其中終末期心衰患者超過100萬,然而我國每年心臟移植的供體僅不足千例,人工心臟的出現爲衆多終末期心衰患者帶來新生的希望,他們或通過人工心臟作爲過渡,爲心臟移植爭取時間,或永久保留,攜帶人工心臟長期生存。

北醫三院心臟外科將一如既往地精進技藝,在終末期心衰患者機械輔助治療領域不斷創新,力爭造福更多心血管疾病患者。

作者:北京大學第三醫院 楊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