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資深職業指導師的引路故事:從校園到職場,爲學生“職”點迷津

(原標題:一位資深職業指導師的引路故事:從校園到職場,爲學生“職”點迷津)

012025年杭州市青年就業促進大會系列活動舉辦,關注青年就業問題。

02張文傑深耕人力資源領域,指導學生在職業規劃大賽中屢獲金獎,成立技能大師工作室,走進高校開展職業規劃指導講座,幫助學生找準就業方向。

03陳志浩在張文傑指導下,從求職碰壁到在跨境電商直播領域闖出路,選擇專升本融合旅遊管理知識,打造特色產品和服務。

04張文傑建議大學生合理分配時間,多嘗試實習實訓項目,積累項目經驗,大四時從容轉化爲簡歷內容,展現核心能力和優勢。

05任柏峰在張文傑幫助下,從面試無反饋到簽約寧波某公司採購崗,學會從自身經歷中挖掘價值,找到職業歸屬。

以上內容由傳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僅供參考

2025杭州市青年就業促進大會系列活動。資料圖

前不久,2025年“留紹圓夢”紹興市春季綜合招聘會在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舉行。現場除了衆多招聘企業的攤位外,還有一個特殊攤位前也排着隊——職業指導諮詢處。張文傑正在一對一給同學們“把脈問診”,幫助他們釐清職業規劃思路。

張文傑深耕人力資源領域10餘年,是全國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省賽的評委,曾指導學生在國家級、省級賽事中斬獲金獎20餘項,還成立以他名字命名的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師技能大師工作室。過去3年,他和團隊每年都會走進省內外高校,開展職業規劃指導講座,指導同學探索職業目標提升簡歷質量,傳授面試技巧等,幫助年輕人找準就業方向。

求職目標不清晰、求職技能缺乏、自我定位不準確等,是不少高校畢業生面臨的問題。“好的就業指導,不是給學生一條現成的路,而是讓他們擁有‘自己造橋修路’的能力。”張文傑說。

很多學生困惑,應屆畢業生只有專業知識,沒有一技之長和工作經驗,很難找到理想工作。

張文傑接觸過不少陷入“專業限定”誤區的學生:“其實大學的專業不是邊界,而是支點,是知識和能力的載體。”張文傑舉例說,“我們要幫學生打破‘專業圍牆’,找到知識、能力與職業的連接點。比如英語專業的核心不是語言本身,而是跨文化溝通能力。”

因爲專業弱相關,實踐經歷不足,求職過程屢屢碰壁,英語專業的陳志浩同學一度陷入迷茫。在第十五屆浙江省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省賽的指導中,張文傑結識了陳志浩,溝通過程中,他感受到了陳同學對於跨境電商直播的熱愛。

張文傑沒有急着教技巧,而是告訴陳志浩:“你的優勢在於專業的英語翻譯及表達能力,結合義烏小商品市場的成長背景,目前看來很適合‘產品專家型’主播的方向。”

張文傑鼓勵他補足行業、產品的專業知識,還要學會把握數據背後的流量密碼,強化自身的文化底蘊,讓外國用戶聽得懂中國智造的故事。

經張文傑和學校老師的點撥,陳志浩增加了直播帶貨單場時長,結合自身英語優勢,直播帶貨過程中不斷輸出產品賣點;考取跨境電子商務師(中級)等證書,儲備專業知識和技能;通過兩段實習經歷,提升自己在產品知識、流量運營、風險應對等方面的能力。他的單場直播曾吸引30萬餘次點贊,累計8萬人觀看,成績亮眼。

從求職碰壁到在跨境電商直播領域闖出一條路,陳志浩找準了自我定位,變得越來越自信,也收穫了企業伸出的橄欖枝。不過今年畢業季,陳志浩對自己的職業發展有了更長遠的打算:沒有直接就業,而是選擇了專升本,就讀旅遊管理專業。他說,希望能夠將旅遊管理知識與跨境電商業務融合,打造具有特色的產品和服務。

張文傑常對學生們說:“大學生最寶貴的資產是不斷流逝的時間,關鍵是如何投資到最有價值的地方。如果在校期間沒有沉澱,就直面就業市場,會受到很大的衝擊。”

他建議,大學期間應合理分配時間,打開思路,去多多嘗試實習、實訓、實踐項目,積累更多的項目經驗。“不能等到大四找工作才着急。你有了三年的能力與經驗積累,到大四階段才能從容轉化爲簡歷上能表達出來的內容,告訴HR你的核心能力、專業儲備和不同於別人的核心優勢在哪裡。”張文傑說。

從面試投簡歷石沉大海到收穫3家企業offer,位於紹興越城區的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學生任柏峰的經歷,令張文傑印象深刻。

去年11月,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的一場職業生涯規劃講座後,任柏峰拿着簡歷找到張文傑。他就讀的是投資學,本想從事金融工作,可是此前的面試都毫無反饋。面對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他只能放棄金融行業,轉而從事與經歷相關的其他領域。

仔細查看簡歷後,張文傑發現其實亮點並不少,比如退伍軍人,有過研學、銀行實習等經歷。任柏峰的困惑是缺乏對自身能力的清晰認知與解析。

如何走出一條兼具優勢發揮與進步成長的職業發展道路?張文傑幫助他進行了一場“經歷解構”:把優秀士兵、研學導師、銀行實習這些散落的“拼圖”,“翻譯”成崗位需要的能力,並對職業發展進行潛力評估。小小的拆解,讓任柏峰茅塞頓開,逐漸找到了明確的職業歸屬。

前段時間,任柏峰告訴張文傑,自己從收到的3份offer裡簽約了寧波某公司採購崗,工作適應得不錯,這讓張文傑由衷地爲他高興。

“我們要把職業規劃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當他們學會從自身經歷中挖掘價值,相信每個年輕人都能在時代的浪潮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職業座標。”張文傑說。

【“職”點迷津】

張文傑給學子們的建議

1.就業不要想着“一步到位”。職業發展規劃是一件長遠的事,即使找到的第一份工作並不十分理想,後續也可以通過歷練升級,爲找尋更適合自己的理想崗位積蓄能量。

2.不要受限於專業只盯着傳統崗位,可以多嘗試新的就業方向,比如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測試員、AI倫理顧問等。

3.大學期間應提早做好職業規劃,合理分配時間。比如大一到大三都可以嘗試參加各級職業規劃類比賽,即使不能獲獎,也能幫助理清思路,學習借鑑優秀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