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螃蟹也沒賣每張蟹券淨賺440元 送禮經濟太容易割韭菜

大陸澎湃新聞23日報導,中秋之後,菊黃蟹肥,大陸「螃蟹券」應運而生,但是,很多收禮的人,拿到蟹券後不會去提貨,而是轉賣給需要吃螃蟹的人。(示意圖,新華社)

大陸澎湃新聞23日報導,中秋之後,菊黃蟹肥,大陸「螃蟹券」應運而生,但是,很多收禮的人,拿到蟹券後不會去提貨,而是轉賣給需要吃螃蟹的人。一些蟹老闆發現其中商機,反正有些人不提貨,就多發一些券。備2000箱貨、發6000張券,1/3來提貨,其餘2/3,也能賺發券的錢。「蟹券經濟」因此誕生。

報導分析,首先是蟹老闆發行自己的螃蟹券,比如,每張面值500元(人民幣,下同,約合新臺幣440元)。印好了螃蟹券,老闆就賣給管道,像是禮品公司、水產生鮮、超市零售等等。賣價肯定不能按面值計算,打個八折,400元賣給管道。這個時候蟹老闆手上有了400塊。

管道再按500元面值出售,賣給送禮的甲,甲買了送給乙,乙不喜歡吃,或者收了很多券,就會想辦法變爲現金。正好,市面上有人收螃蟹券,甚至賣的人正在收,收購價格當然要打折,按面值對摺,250元收。收了券之後,管道可以拿着券去找蟹老闆提貨,但更簡單的辦法,是找蟹老闆按300元回收。

經過這一輪。蟹老闆最初400元在手,拿出300元回收,相當於賺100元。管道最初付出400元,出售給送禮者500元,相當賺了100元在手,再掏250元去收購蟹卷,相當於倒拿出150元,最後,從蟹老闆手裡拿到300元,一共賺150元。

報導指,這只是基本邏輯流程。實際上,市場更爲複雜,蟹老闆往往是賒銷,管道拿到客戶付款後纔打帳,還有一些折扣的問題。但基本上,這就是超發的邏輯。一隻螃蟹沒有,透過一張蟹券,蟹券商家穩賺100元,管道賺150元,收禮的人得到250元。這些錢,全是送禮的人出的,加起來正好一共500元。

所以,「一隻蟹沒賣就能賺100」這種「期貨螃蟹」、蟹券運行的邏輯,表面看起來是螃蟹經濟,實質上已經演變成了金融經濟。蟹券商家承擔的是出票以及貼現的功能,而這套經濟邏輯能夠持續運行的基礎在於並不是所有買券的,或者所有持有蟹券的人都會兌換現貨螃蟹。有人買蟹券不是爲了自己吃,而有人拿到蟹券也不是爲了吃,這背後實際上還是畸形的送禮文化所導致的送禮經濟。

報導稱,現在社會上仍然有回收高檔菸酒的生意,還能上門回收,根據酒水的酒精度數、容量、年分、品相,給出不同的價格。顯然,這也是送禮經濟的一種。但相比螃蟹券,菸酒爲載體的送禮經濟,是非標準化的,存在鑑定,以及運輸等環節,耗費更高。所以,螃蟹券,乃至禮品券,是一個比較好的送禮載體,還會繼續存在。

人情往來並不是中國所特有的,實際上在國外,參加朋友的聚會也會帶一些實用的小禮品,但是能把送禮演變成一種特色經濟,這卻是罕見的。一隻蟹沒賣都能淨賺100元這種事情,之前類似的月餅券也討論過多次,但不管是蟹券還是月餅券,其背後都是同一套邏輯。

報導評論,其實,如果只是民衆之間相互的人情往來,蟹券方便了送禮需求,也沒有什麼可以指責的。但問題就在於,往往這些收禮的人,可能具有某種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權力。送實物的時候,不方便郵寄,當面送東西顯眼,也不方便,直接送錢,更不方便,也顯得俗氣,有了螃蟹券之後,這些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送禮文化背後實際是一種腐敗文化,送禮經濟背後也是一種腐敗經濟,而不管是月餅券還是蟹券這種能夠持久運行,多年來還未見改觀的經濟場景,其中也不可避免有着腐敗的參與。

報導指出,雖然蟹券商家會超發蟹券,各類平臺上對螃蟹券的投訴也集中在兌換困難上,但是市場競爭的結果會讓這些投機取巧的商家被淘汰,需要警惕的不是蟹券的超發,而是蟹券經濟背後潛藏的腐敗氣息。或許只要徹底消除了腐敗,蟹券這種代幣會越來越迴歸其原本的價值,像「一隻蟹沒賣就能賺100」這種事情纔會消失吧。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喝酒過量,有礙健康!

★中時新聞網提醒您:酒後不開車,安全有保障

★吸菸有害健康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戒菸專線:0800-636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