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戚維義 任情自在任逍遙

圖、文/非池藝術

任情自在的個性,不是走過人生體悟後的轉變,而是自小便是如此。藝術家回想過往,總結生命或許就是「該結婚時結婚,該分開時分開,該獨處時獨處,該畫畫時畫得很開心」,吃不飽卻也餓不死的人生,覺得很幸福。與其說是接受宿命論的安排,不如以尊重自然律的角度來貼近藝術家的處世哲學。

率性豁達的人生觀戚維義聊天中,可窺見藝術家仍保持着童心與純真,談天過程中,彷彿像熟識多年的朋友,從近日將要植牙小事,到年少時離婚這般的私事,都像跟朋友聊天似的暢所欲言。這樣推心置腹的對待,若情狀允許,相信藝術家會與我們對酒當歌暢談快意人生,談話的過程中,總是可以聽見老師爽朗卻悠然的笑聲難以想像這是他已屆76歲、癌症剛開完刀、經過多次化療一年後的狀態

任情自在的個性,不是走過人生體悟後的轉變,而是自小便是如此。藝術家回想過往,總結生命或許就是「該結婚時結婚,該分開時分開,該獨處時獨處,該畫畫時畫得很開心」,吃不飽卻也餓不死的人生,覺得很幸福。與其說是接受宿命論的安排,不如以尊重自然律的角度來貼近藝術家的處世哲學。

4歲起就喜歡塗鴉,直到現在也是塗塗抹抹地在作畫,一生從未刻意追求什麼。然75歲那年發現肺部腫瘤,即便經過癌症開刀的生死關頭,一般人也許早已灰心度日,他卻少有爲身體憂愁不安的時刻,而作畫方式更沒有因此受到影響;唯一不同的是,以往總不滿意自己的作品,然而在開刀後開始整理畫作,才突然驚覺畫作中的生命,撥雲見日開始有了靈氣

「回顧過往每個時期,紀錄着各自的樣貌,這些率性且盡情的作品,每一筆都是活着的經歷,是一路走過的軌跡,未來在天上看到是會落淚的。」,在死亡面前,藝術家超然自適,在大病重生後,對畫作有了更加超越的眼光見證人生中失而復得的美好,是老天爺給的珍貴禮物

心無流派畫自新謙虛說着自己作畫方式是亂塗亂抹的戚維義,其實受過紮實的美術訓練基礎。1937年出生於浙江省諸暨縣,12、3歲來臺,就讀於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系師承黃君壁溥心畬、林玉山廖繼春、馬白水大師。師大教育課程豐富,但是以培育師資人才標的,以致學院派的教育方式使學生比較規矩與保守。

畢業後赴美國攻讀碩士,在課堂上面對國外教授多變的要求感到壓力和不適應。即便如此,仍試着突破既定框架,把內心的想法在畫作上呈現,讓情感在作品中說話。身處國外,相對有較多機會接觸藝術,造訪博物館美術館,加上受到美國自由、創意、天馬行空風氣影響,他畫中的中西合併不是一種刻意經營的風格,而是自然內化的結果。….完整採訪內容請見http://artemperor.tw/talks/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