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揚長避短,不搞“一種模式”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揚長避短,不搞“一種模式”(評論員觀察)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④

張 凡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23日 第 05 版)

新賽道很多,選擇哪一個賽道,要看各地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環境條件等,不能“一哄而上”都搞一種產業,要有“入山問樵、入水問漁”的智慧,也要有“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精準

廣東珠海,打造低空文旅、創新低空巡查、建設低空飛行試驗場地,競逐“空中之城”步履鏗鏘。

細數珠海“家底”——毗鄰港澳,海域遼闊、海島衆多,“雙航展”之城帶來口碑人氣,無人機和通用航空產業鏈形成集聚優勢,這些都爲發展低空經濟提供了“天時地利”。珠海搶先在低空經濟領域佈局新質生產力,彰顯的正是對自身優勢的精準把握。

發展新質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要搞一種模式”。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個性的統一,也就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就發展新質生產力而言,既要遵循新質生產力的普遍規律和共同特徵,又要充分考慮各地、各產業的實際情況和特殊性,準確把握共性與個性。

謀篇佈局,關鍵在因地制宜,不能“撿到筐裡都是菜”。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各地區各部門統一的目標。但新賽道很多,選擇哪一個賽道,要看各地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環境條件等,不能“一哄而上”都搞一種產業,要有“入山問樵、入水問漁”的智慧,也要有“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精準。

貴州地質結構穩定、生態環境良好、土地電力成本低,發展大數據產業的條件得天獨厚。青海立足光照資源和畜牧業優勢,推進“牧光互補”,發展“板”下經濟,既產綠電也產“光伏羊”。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前提下,立足本地的“氣候”“土壤”,方能找準培育新動能的方向和突破口。

牢牢把握自身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產業具體分析,具體區域具體佈局,才能找準通往高質量發展的躍升賽道。

同臺競技,既要打好“特色牌”,走好“差異路”,又要合理分工、握指成拳。

江蘇南通、泰州、揚州,三市地域相鄰、產業相融,攜手在沿江發展基礎上“向海圖強”,從“造殼”邁向“造心”、從“製造”邁向“智造”,同時通過差異化競爭,形成了南通的海工裝備和豪華郵輪,泰州的大型油船和集裝箱船,揚州的大型散貨船和滾裝船等特色基地。產業成羣、發展成勢、特色鮮明,如今,通泰揚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集羣抵達“新航段”,破浪駛向“世界級”。

發展新質生產力,不能千篇一律,陷入“高水平重複”。揚長避短、同中求異、互補發展,培育新動能、構築新優勢才能形成合力。

共性與個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要及時將各地成功的個性化探索,上升爲規律性認識,形成指導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有益經驗。

令人驚歎的“特斯拉速度”,離不開上海在推進高水平開放上的革命性流程再造:並聯審批,邊建設邊審批;在流程上做“減法”,實行“容缺後補”等機制;在服務上做“加法”,升級審批服務一體化體系……“特斯拉審批模式”倒逼規則改變,優化審批路徑,被複制推廣到臨港新片區及整個上海,爲上海加快構築更高質量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了有力支撐。

從“特例”到“常態”,個性到共性的轉化,體現着我們對新質生產力認知的不斷深化,助力推動形成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

在共性中尋找個性,推動新質生產力精準佈局;從個性中總結共性,助力新型生產關係加快形成……在把握共性與個性中做好“加減法”,就能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蓬勃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