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國防難自立 專家指出關鍵原因

儘管印度近年來積極推動國防自主,但專家指出,印度國防工業還不夠成熟,現行政策民營企業幫助甚微。圖爲印度自制的「光輝戰機。(圖/印度空軍臉書

《國防新聞》(Defense News)12日報導,儘管印度近年來積極推動國防自主,甚至下令禁止進口某些武器,強迫國內研究機構發展相關製造能力,但專家指出,印度國防工業還不夠成熟,現行政策只會讓民營企業成爲官方的「分包商」,無益於幫助其成長。

印度近年來啓動多項政策,包括在進口武器時同時要求技術轉移,讓印度本土企業在外國公司協助下設廠,強化基礎建設和技術並帶動國內產業成長的「來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將部分軍械製造廠公司化;以及先後通過兩份禁止進口清單,第一份爲火砲、突擊步槍巡邏艦聲納系統運輸機彈藥傳統柴電動力潛艦通訊衛星、艦載巡弋飛彈等101項,第二份則爲下一代巡邏艦、單發動機輕型直升機空中預警管制機、用於山區地形的中功率雷達陸基中程地對空飛彈、固定翼式迷你無人機等108項。

印度希望藉此在2025年讓國內國防生產額達到250億美元(約新臺幣7000億元),其中50億美元(約新臺幣1400億元)爲外銷;2027年實現70%武器國防自主;10年內讓國防出口額高於進口額

不過根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印度多年來持續在武器進口排名佔據前列,平均每年國內國防生產額僅約100億美元(約新臺幣2800億元),且國營企業獲得近80%的相關合約;國防諮詢公司「Insighteon Consulting」執行長齊布(Rajiv Chib)指出,在國防工業體系不夠成熟下,此類政策只會讓國營企業受益,民營國防企業卻仍苦苦掙扎,淪爲國營企業的分包商。

齊布強調,若要與西方軍工企業接軌,就必須捨棄偏重國營企業的「蘇聯模式」;印度國防制造商協會(SIDM)主席巴蒂爾(Jayant Damodar Patil)建議,爲求國防創新,政府應給予民間公司補助,打造公平競爭環境;前國防部採購主管雷(Vivek Rae)則認爲,應設立類似美國國防部武獲副部長職位,改善印度國防採購上的協調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