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向緬甸贈送二手潛艇,軍事“向東看”提速

(原標題:觀察|印度緬甸贈送二手潛艇軍事向東看”提速)

近日,緬甸海軍在“海洋之盾-2020”演習中展示了印度贈送的二手“基洛”級潛艇,該潛艇被命名爲“敏耶登卡杜”號。

參加演習的緬甸海軍首艘潛艇“敏耶登卡杜”號。

印度走近緬甸的背後:貫徹其“東向政策

近年來,印度和緬甸的關係明顯升溫。對於緬甸而言,自2010年實現民主轉型以來,國際社會對緬甸的制裁有所鬆動,其政府所處的國際環境開始改善,因此緬甸開始了一系列的改革,而印度在這其中具有一定位置。

方面,印度經濟發展勢頭強勁,資金雄厚,而且作爲世界人口第二大國擁有廣闊的商業市場。深入發展緬印關係,推動雙邊經濟合作,有利於促進緬甸經濟發展和資本積累。目前,印度對緬甸的投資總額超過12億美元,是印度對東南亞國家投資額最高的。

另一方面,軍人政府統治時期,緬甸遭受了國際社會的孤立,轉型以後的緬甸外交政策有所調整,積極發展鄰國外交併主動尋求同西方國家的和解,開始實施“大國平衡”戰略

印度作爲崛起中的新型大國,緬甸改善與其關係有助於實現其戰略,同時也讓國際社會改變對其前軍人政府所固有的偏執印象,以便於推動新政府更好地融入國際社會。

對於印度而言,這20多年來印度政府一直在貫徹其“東向政策”,並將該政策作爲其實現大國抱負的重要舉措。而緬甸地處連接南亞次大陸東南亞地區的交通要道,是唯一與印度接壤的東南亞國家,也是印度通往東南亞的跳板和門戶,印度的“東向政策”要順利施行離不開緬甸的幫助與配合。

近年來,印度“東向政策”落地實施開始提速,印度已經向越南提供岸艦導彈軍機維護等項目,未來還可能向越南提供防空導彈、巡邏艇武器,兩國軍事關係逐步深化。另一東南亞國家菲律賓也計劃購買印度“布拉莫斯”岸艦導彈。

近年來,緬甸海軍裝備了多艘新型護衛艦整體實力有較大提升。

印度贈送二手潛艇後又大力推銷武器

在利益驅使下,緬印兩國逐步展開了合作。

以安全方面爲例,緬甸民主轉型後,緬印兩軍關係繼續深入發展,合作空間更加寬泛。其中由於兩國同孟加拉灣沿岸,因此海上安全更加成爲兩國合作的重要方向。

2013年3月9日,緬甸海軍軍艦抵達印度東部港口城市維薩卡帕特蘭進行訪問,隨後兩國海軍科科羣島附近海域進行了自2003年以來首次聯合巡邏。同年7月,緬甸海軍參謀長訪問印度,雙方就“進一步加強海軍在聯合作戰、培訓、後勤供應方面的合作,將現有關係提升到新水平,促進能力建設和能力提升”等方面達成了共識。2014年5月,緬印雙方簽署邊境諒解備忘錄,旨在加強兩國安全部門在陸地和海洋邊境安全方面的長期合作。2016年2月,兩艘印度軍艦訪問緬甸仰光迪拉瓦港,隨後印緬海軍即就“舉行聯合軍演與擴大防務合作”一事達成協議。去年印度和緬甸海軍在孟加拉灣進行了2019年聯合軍演(IMNEX-2019)。

在潛艇戰力方面,這些年來東南亞各國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如泰國海軍從中國購買了3艘搭載了AIP系統的S-26T型潛艇,首艘已經於2018年動工,而孟加拉國海軍在2016年獲得了2艘中國退役的035G型潛艇。另外馬來西亞有“鮋魚”級、印尼有209型,新加坡有“挑戰者”級,其新購的4艘德國218SG型也將在未來這幾年內全部服役。在這種情況下,緬甸海軍自然渴望獲得水下作戰力量,但卻一直受困於經濟上的窘迫。而此次的“敏耶登卡杜”號是免費贈送,總算圓了緬甸裝備潛艇的夢想。

來華訪問的緬甸海軍“辛標信”號(F14)護衛艦。

“敏耶登卡杜”號原是印度海軍S58“辛德維爾”號常規動力潛艇,該艇1987年12月25日交付印度海軍,艦齡超過32年,屬877EKM“基洛”級常規動力潛艇,水下排水量3050噸,裝備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1997年起,該艇接受現代化升級,將整體作戰能力提升至636型常規潛艇水平,升級聲吶更換導航系統並增加“俱樂部-S”潛射導彈發射能力。2017年“辛德維爾”號從印度海軍退役後進入船廠翻新,2020年3月完成翻新抵達緬甸仰光。按照印度方面的說法,新德里已經從俄羅斯獲得了轉讓"基洛"級潛艇的必要許可,改造後的潛艇可以繼續服役10-15年,能夠在緬甸服務到2030年左右。由於此次只是翻新,並沒有涉及到設備和系統升級,所以該艇還是以1997年現代化改造後的狀態交付緬甸海軍,而且可能被取消了“俱樂部-S”潛射導彈的發射能力。

對於緬甸來說雖然“敏耶登卡杜”號的整體狀況並不佳,但即使如此作爲緬甸的首艘潛艇,不但解決了有無問題,也能爲將來緬甸引進新的潛艇培養人才和積累經驗。

除了“敏耶登卡杜”號之外,印度陸軍參謀長馬諾吉·慕康德·納拉萬和印度外交秘書哈什·瓦爾德漢·席林格拉在10月6日訪問緬甸期間,一直在向緬甸軍方推銷火炮、坦克、防彈夾克和其他武器裝備,還就印度投資60億美元在緬甸境內建立煉油廠和緬甸當局達成一致。

不難看出,未來印度與緬甸在安全領域的合作或將進一步加深。

(作者系察哈爾學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