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要取代中國?華爾街日報:太難了!

印度的發展道路徑可能與中國截然不同,要取代中國在全球供應鏈地位仍有衆多困難有待克服。(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中國經濟近幾年來步履日趨艱難,但另一個亞洲大國、與中國相鄰的印度突然引起了投資者和製造商的注意。21世紀頭20年是中國崛起爲主的20年,接下來會是印度崛起的20年嗎?美媒《華爾街日報》認爲,印度的發展道路徑可能與中國截然不同,而且更具挑戰性,要完全取代中國需要克服很多困難。

《華爾街日報》指出,有很多理由可以對印度心懷憧憬,其人口規模在去年超過中國,半數以上的印度人年齡在25歲以下。印度經濟規模已超越其過去殖民宗主國英國,成爲世界第5大經濟體。印度股市現已連續8年上漲,按照目前增長速度,印度不到10年就可能成爲世界第3大經濟體。

報導說,印度前進的道路很可能與中國截然不同,而且更具挑戰性。中國與西方貿易關係的日益惡化對印度有益無害,印度勞動力資源豐富,由於存在勞動者與僱主關係的一系列障礙。家庭和公司很難積累儲蓄用於投資,這種投資熱潮是當年臺灣、韓國等亞洲四小龍擺脫貧困的主因。此外,印度貿易壁壘仍然高企,想要成爲像中國那樣的世界工廠就必須做出改變。

從人口結構上看,印度很符合上世紀90年代中國經濟起飛時的情況。據聯合國數據,到2030年全球15至64歲的人口中將有近1/5是印度人。世界銀行指出,印度的撫養(小孩與老人)比率已從1967年的82下降到2022年的47,顯示家庭負擔持續減輕,如此有助提高儲蓄和投資。

遺憾的是,印度一直難以提升就業,尤其是女性的就業。近年來雖然有所提高,但仍遠低於全球中低收入國家約50%的平均水準,也遠低於中國的71%。

報導表示,印度的貿易障礙與關稅保護措施是個麻煩事,世界貿易組織數據顯示,2022年印度是全球進口關稅最高的國家之一,平均最惠國稅率爲18.1%。相比之下,中國僅有7.5%,歐盟爲5.1%,美國爲3.3%。這種進口限制可能會給依賴進口零部件組裝和出口產品的製造商帶來麻煩。

報導指出,近年來印度斥巨資投入基礎設施建設,破舊的交通網絡也得到改善。但政府已經債臺高築,如果私營部門的蓬勃發展不能增加稅收,政府恐怕難以繼續邁上新臺階。目前印度的公共債務與GDP之比約爲85%,在新興經濟體中僅次於巴西。要維持上述基礎設施建設水準,就需要增加收入、降低補貼或大幅提升私營部門參與度。

此外,印度亦須努力吸引外國直接投資進入製造業,但最近的信號喜憂參半,外國直接投資在2020年達到創紀錄的水準後,在2022年和2023年都呈現下降,部份原因是全球科技泡沫破裂,雖然外資積極投入勞動密集型產業,但也面臨勞動法不靈活等問題。

報導最後說,至少從目前來看,印度仍然是一個以消費和服務業爲主導的經濟體。除非印度能真正促進製造業的外商直接投資,也就是說要去解決勞動力市場瓶頸和貿易壁壘等障礙,否則可能難以複製亞洲四小龍與中國的經濟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