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肥胖引起相關疾病 4年看病人次超過2億人

記者周佩虹臺北報導

減重專科醫師伯恩23日在演講中指出,雖然許多民衆都在「減重」,但很多人的減重方法觀念都不正確,一項民調數據顯示,光是食物熱量的認知,就有7成以上的受訪者,說不出1片吐司、1碗白米飯、1杯中珍珠奶茶、1根香蕉和1只炸雞腿的熱量是多少。

▲只要提到減重,任何產品或運動都會引發熱潮,日前臺大推出減重便當,限量百個1小時搶光。(圖/東森新聞資料照)

劉伯恩舉出一項資料顯示,臺灣在94年到97年間的健保統計資料,與肥胖有直接關聯的重大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骨關節系統疾病腦血管疾病和糖尿病,4年來病患的就診人次高達2億1千689萬人,單單就診的健保支出就已超過新臺幣2千4百億。醫界甚至預估,到2020 年時將有1/3的健保預算要用來給付因肥胖所引起相關疾病的診療。

相關單位從101年到102年間進行一項問卷調查,回收了1527份問卷,結果發現,民衆不只對熱量的認知不足,對於運動所消耗熱量的認知也有限,被問到跑步1小時、騎腳踏車1小時和游泳1小時大約消耗多少熱量,全答對的僅有5%、答對2題者佔10%、答對1題者佔15%,全答錯者佔70%。

再來談到減重的動機美觀需求佔75%、被動式需求(醫師、親友要求)佔20%、真正是因爲健康需求而減重者僅佔5%;而對於本身BMI值超過25,卻未考慮減重的原因,費用因素佔63%、沒有時間佔20%、認爲不需要者佔10%、怕有危險性佔7%。

而受訪者瘦下來後再復胖的比例極高,減重10%以上者,復胖率爲佔65%;減重10%以內者,復胖率爲佔35%。減重後半年內,復胖到原來的體重者佔55%;減重後半年以上、1年以內,復胖到原來的體重者佔45%。

至於減重的資訊來源,電視或第四臺的廣告佔35%、一般的網路新聞佔25%、一般的報章雜誌平面媒體佔20%、專業醫學機構佔10%、親戚朋友之間討論佔7%、政府或公立單位宣導或專業演講報告佔3%。

此外,許多受訪者常用的減重方法,也讓人感到憂心,例如極低熱量減重方法,每天只吃一些熱量極低之食物,少許的菜,少許的水果,少許的牛奶,因此整天都是處於重度飢餓狀態;劉伯恩警告,這種俗稱「苦肉計」減重法是需要在專業的醫護人員指導下才能實施,否則會有酮酸中毒低血糖症甚至引起休克,但嘗試過的人竟達35%。

還有蛋白質減重法,每天三餐只吃少許的肉或喝高蛋白質流質食物,這類的受訪者佔25%;但過量的蛋白質其實會引起高氨血癥,以致造成急性腎衰竭而休克致死。另外蔬果減重法(佔20%),每天三餐只吃水果蔬菜,然而蛋白質、脂肪、碳水化食物是每天都要平均攝取的,如果長期缺衡,會造成酮酸中毒,或其他必須胺基酸,必須脂肪酸缺乏代謝障礙內分泌不平衡等。

另類減重法如蛆蟲減肥法、束腰減肥法、下跪減肥法、喝水減肥法、催吐減肥法、聞臭減肥法、日曬減肥法、保鮮膜減肥法、草莓減肥法、地瓜減肥法、咖啡減肥法、綠茶減肥法等,醫師稱爲「破壞性減重法」,無論短期長期使用,對身體生理會造成某種程度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