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融入生活 故事更好看

臺產音樂題材取材生活故事,易引起共鳴。圖爲音樂劇《再一次,夢想劇照。(刺點創作工坊提供)

亞洲地區的音樂劇發展,要屬韓國最爲完整,可爲借鏡,在疫情前,每年在首爾的大學路上,有萬場音樂劇上演,過去長年在世界各地欣賞不同風格音樂劇的製作雷輝表示,「音樂劇若發展得好,可以是國家文化的基石演員集結歌唱演戲和跳舞能力於一身,是表演者很好的訓練。」

雷輝的本業科技業,本於對音樂的喜好,近年開始嘗試製作音樂劇,如綠光劇團的《再會吧!北投》,就是他花費許多時間的作品。他表示,音樂劇是西方歌劇的延伸,「歌劇以較爲傳統的方式描述一個故事,音樂劇(如百老匯)希望能帶有一些娛樂特質、好看的舞蹈以及煽情音樂、好聽的旋律等,介於流行音樂古典音樂之間,還可以融入生活元素,更接近現實生活。」

雷輝表示,音樂劇能帶給觀衆歡樂和感動的元素,還能訓練演員不同的表演技能幕後工作如編劇編曲都是很好的訓練。

雷輝觀察,音樂劇想從作品走向產業,必須從小規模做起,「韓國之所以成功,是靠小型音樂劇開始培養人才,然後一步步放大到成爲韓國影視產業的根基紐約的百老匯也有分不同的規模,有小型演出和大型演出,不是一蹴可成。」

雷輝表示,20年前,韓國和臺灣一樣,正在摸索音樂劇,「現在已經有一定的規模,韓國的影星幾乎都是從音樂劇訓練出來的,有歌唱、跳舞和演戲,另外,韓國音樂劇的編劇也非常專業,能有完整的故事,可以說是爲整體文化產業打下最根本的基礎。」

雷輝表示,臺灣已有成熟的表演人才,但欠缺基礎建設,「目前好像每個創作,都得要上國家戲劇院,但其實創作有很多面向,可以從小劇場做起,瞭解觀衆想要什麼,累積了能量之後,就能再更進一步。」

從1980年代作曲家李泰祥的音樂劇作品《棋王》開始,臺灣陸續有音樂時代、綠光劇團,果陀劇場、躍演劇團、瘋戲樂、刺點創作工坊、C MUSICAL、唱歌集音樂劇場等團隊,打造具有各自特色的臺產音樂劇,實驗出新可能。

唱歌集音樂劇場團長詹喆君表示,她期許音樂劇能和觀衆多多交流,因此團隊的作品,主要以身邊人的生活題材爲主,如近期探討音樂劇現象的《大家都想做音樂劇!》、《我家大姊0空窗》等作,

刺點創作工坊藝術總監高天恆表示,他最初在製作音樂劇時,曾思考過要演出原創音樂劇還是買版權音樂劇,「那時考量經費,開始嘗試做原創音樂劇,劇情內容也以身邊人故事爲主,而且是以喜劇基調,希望能和大衆溝通。」

高天恆表示,近期他也開始嘗試製作給兒童欣賞的音樂劇,「我們試着瞭解現代的孩子需要吸收什麼樣的觀點,和我們小時候又有哪些不一樣,作品的概念都希望能讓大家看得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