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立/高雄不是「文化沙漠」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日前開幕,舉辦亞洲最大劇院光雕秀,廣邀在地藝術家「爲南臺灣發聲」。(圖/文化部

尹立高雄文化局長。

這幾天因普悠瑪的事件,本來不太想發表一些看法,只是這兩天從某位知名網紅以衛武營的落成從很負面的「乞丐說」來評論高雄,以及又看到英國的衛報這樣知名的國際媒體評論衛武營爲「地表最強藝文中心」,給予大量正面的肯定。臺內互打,自我否定,看了難過,畢竟這跟高雄文化事務有關,不談點甚麼也是失職。

數字會說話

我不想逞口舌之快,只想用一些數字來呈現,讓大家可以思考一下高雄的藝文發展現況

十年前,高雄可以說是完全沒有國際表演藝術節,也幾乎沒有甚麼售票的演出。2010年高雄春天藝術節正式開始,9年來共辦理224檔,超過450場演出,藝術團隊來自全球33個國家,累計超過60萬人購票參與。這還不包含民間申請文化局的至德堂、音樂館、大東演藝廳…等等的售票演出。

大家可以試着想像,臺北市本身就是政經首都,市政府預算本就高於其他縣市,而且所有中央部會資源還集中在臺北,三十多年前就有國家級的兩廳院,高雄雖然曾經很長的一段時間是唯二的直轄市,但隔了超過31年後纔有衛武營,更不用說除了臺北市政府自己有表演藝術相關活動外,兩廳院是用國家預算每年舉辦 TIFA 臺灣國際藝術節,可以說所有資源都是集中在臺北市,而高雄市官方資源幾乎就是靠文化局獨力支撐,這座遲來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是晚到數十年的文化平權象徵。

高雄藝文購買力比臺北強?

但…我最近在看這幾個數字上也發現很弔詭的情況,這兩年我跟很多表演藝術界夥伴聊事情時,大家做票房評估大概都是臺北票房是高雄的兩倍左右,從絕對數字來看,臺北自是高於臺灣各縣市,這點就如同上一段提到的,中央地方資源集中在臺北,這樣還不高那就好笑了,但我想提供一個相對數字,臺北市跟高雄市人口數是差不多的,都是約二百七十多萬人,但高雄土地面積是臺北市的近11倍大,若把人口密度的因素考慮進來,是不是可以說高雄的購票藝文人口密度反而是臺北的5倍。

每年春天藝術節從高美館草地音樂會開始,每場萬人購票進場欣賞高市交與影像跨域的精彩演出,到國內外優秀節目的展開,確實看節目的屬性,有些未必滿場,但有些則是一票難求,這幾年願意購票進場欣賞的市民確實增加不少。

在原先春天藝術節的基礎上,包含從2011年開始的莊頭藝穗節(累計420場演出,超過38萬人欣賞演出),雲門舞集2每年都有超過20場的教育場讓學子進入劇場瞭解演出,高市交與高市國每年也是超過20多場次的教育場,包含少年歌子樂舞青春小劇場等,紮根的工作也不曾停歇,加上國家表演藝術中心(高雄衛武營、臺中歌劇院、臺北兩廳院)史上最高的預算,衛武營目前我看到明年的節目安排,叫好叫座可以預期,過去只有文化局在支撐,現在加入世界級場館以及更多的國家資源在軟體、演出與行銷方面的支持,到底有甚麼理由可以看衰?

高雄當然還不夠好,我們一起努力讓她更好!

熱門文章》►不走老套路線韓國瑜►別傻了,網軍真的能操控選情嗎?►公投案大噴發/不認同?投下反對纔是抗衡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臉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