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煤而沒因貓而起 侯硐黑金歲月巡禮(下)

記者蔡孟修臺北報導

「猴硐」,一個曾經是臺灣第一的山城,你對它有幾分認識?

一般人對於猴硐的第一印象就是「貓」,貓的到來,爲這個寂寞山城,增添幾分色彩,但許多人或許不知,這裡的河水曾經污濁不清、空氣大量充斥煤塵,這裡的人在終日不見太陽的礦坑工作,陰暗狹窄的空間裡,微弱頭燈下所照亮的煤礦,是一家人的希望。

▼侯硐簡介短片。(影片/來源: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侯硐的貓咪,慵懶的趴在窗口,一點也不怕生。(圖/記者蔡孟修攝)

有多少遊客駐足於此,對這個寂寞山城多瞭解一分?吳念真曾說,歷史、風景、人文寧靜是猴硐的特產,若有實際深入體會,或許帶離這裡的會是淡淡的哀傷,下次來到侯硐,除了看貓,不妨深入體會當地的人文歷史,瞭解這個純樸小鎮的美。

侯硐這個聚落,面積不大,路線不雜,基隆河的兩岸就是侯硐路與柴寮路,幾座便橋連結彼此,這裡就成了一個環狀路線。這裡的聚落,沿着河岸而起,因此,基隆河兩岸都能看見早年礦業的歷史遺蹟,騎着單着就能輕鬆完成一趟「黑金歲月」的巡禮,以旁觀者的角度,去回溯這段陳年往事。

旅遊資訊中心&願景館

來到侯硐,一出火車站,便能看見旅遊資訊中心及願景館,這兩棟建築已有悠久歷史,願景館是早期整煤廠的倉庫所改建,裡頭有一座整煤場模型,可一睹全盛時期原貌。而紅磚瓦樓房的旅遊資訊中心建於1935年,至今約有80歷史,想了解侯硐採礦歷史 ,可以至此洽詢相關資訊,並可順道索取導圖,方便旅程進行。

▲這棟紅磚瓦建築建於日據時代,至今約有80年的歷史,這棟建築物本身沒有做過太大更動,眼前所見就是日據時代的原貌,現今以作爲旅遊資訊中心,供遊客洽詢侯硐的相關資訊。(圖/記者蔡孟修攝)

整煤場:

1918年,臺灣礦業鉅子顏雲年與日本三井產物爲了開採侯硐豐富的煤礦,因此成立「基隆炭礦株式會社」,而整煤場於1920年竣工,是當時全臺最先進的整煤廠房,擁有全臺第一部選炭機及貨梯,由於當時沒有吊車,整煤場大型機器無法運送至對岸礦坑,因此多由火車將機器運送至侯硐後,再拆解爲零件,用貨梯運送至整煤場上層,再經由運煤橋送到對岸礦坑組裝。

▲日治時期的整煤場,一樓是採用混泥土的建造,二樓則是木造建築,經過近一甲子的時間,如今已成爲一片廢墟,只剩下一樓勉強保有部分原貌。這裡在全盛時期,無論產煤量、設備、技術都是全臺灣第一,但和現在的樣貌比較,以前的榮景已不復存在。(圖/記者蔡孟修攝)

▲從基隆河對岸遠眺整煤場。(圖/記者蔡孟修攝)

▲願景館擺有整煤場及運煤橋的模型,將當時的樣貌完整呈現,右下圖可和上一張照片做對照。(圖/記者蔡孟修攝)

▲原來的運煤橋已經不堪使用,而現今的運煤橋是後來才建,改爲觀光用途。(圖/記者蔡孟修攝)

1934年後,由臺灣瑞三礦業公司承包侯硐礦廠及設備,當時巔峰時期的煤產量產量幾近全臺1/7,直至後來煤礦資源及附加價值銳減,礦業逐漸成爲演變爲夕陽工業,最後成爲歷史。不過瑞三鑛業公司整煤場的廠房、機具、運煤車鐵軌、廢水處理池等等設施大體仍存,與瑞三運煤橋配合保存,可爲臺灣煤礦業發展史留下若干見證。

三本坑:

瑞三本坑爲1940年,爲了開採落差500公尺斷層下的本煤層而設定的礦坑,是瑞三公司最大的礦坑,最遠距離礦坑口有5公里,而最深則是由坑口的海拔+96公尺至海拔-348公尺。

門口的哨所是當時用來檢查工人的身上是否攜帶火柴、香菸或酒...等違禁物入坑。礦坑爆炸一般可分爲瓦斯爆炸與煤塵爆炸,前者是指礦坑通風不良,易造成瓦斯囤積,只要遇到火花或高溫,就會引爆。而後者是礦坑內部的媒塵懸浮濃度到達一定數值,遇到火花或高溫,同樣會引爆礦坑,因此當時進出礦坑的工人都要嚴格搜檢身上是否帶有違禁物。

▲站在瑞三本坑前,可以明顯感受到從裡頭吹來的涼風,一旁還有泉水不斷從礦坑內部流出。(圖/記者蔡孟修攝)

礦工念館

礦工紀念館是所有景點中,最值得造訪之處,這裡是由早期的礦工澡堂改建而成,裡頭陳列着各式的礦坑設備和器具,同時有許多文獻紀錄記載着礦工生活及當時侯硐的環境。每一張黑白照片中的人物,都有一段故事,透露着以前爲了討生活,必須離鄉背井從事危險的工作,過着今日入坑,不知是否還能見到明日的太陽的日子,因此當時礦坑常講的:「入坑死一人,不去死全家」,就是這段寫照。

▲礦工紀念館是由礦工澡堂改建而成,整修改建後還是保有當時的格局。(圖/記者蔡孟修攝)

▲當時的礦工,冒着生命危險就是開採素有黑金之稱的「煤炭」。(圖/記者蔡孟修攝)

館內擺有當時礦工的置物櫃,翻開來,除了日用品以外,櫃門貼上了一張泛黃的全家福照片,上面寫道「爲了家人,礦坑內再辛苦,再危險也是得去」。一張黑白相片是礦工的鼓起勇氣的來源,而簡單的一段話,卻不禁令人看得鼻酸。

▲這是當時礦工置物櫃擺設的私人物品,而左下圖爲福利社(以前稱供應所)所販賣的商品(圖/記者蔡孟修攝)。

▲走完全程,這張照片最能觸動人心。當時爲了生活,來到侯硐當礦工,過着有今天卻可能沒明天的生活,再怎麼危險、再怎麼累,也要咬緊牙根,掙錢回家養育妻小,這一切都是爲了盡到一個做父親做丈夫的責任。圖片中的粉筆筆跡是礦工在數算領薪水的日子,這是種「搶現利」的工作,每15天發一次薪水,因此每劃掉一天,代表發薪的日子近了一天、和家人相聚的日子也近了一天。(圖/記者蔡孟修攝)

▲帶着簡單的行李,離鄉背井來到礦村生活,是許多上一代侯硐人的共同背景。(圖/記者蔡孟修攝)。

▲礦工紀念館至今仍保存當年發生礦災的相關報導,圖爲民國58年7月8日的新聞。(圖/記者蔡孟修攝)。

在礦工件念館的最底處,有兩張X光照射圖,分別爲正常人的肺部及礦工肺部,這裡就是在詳述礦工最常見的致命疾病「塵肺症」。若有看過吳念真所執導的一部電影「多桑」,就能瞭解一二。

▲塵肺症在臺灣俗稱矽肺病,肇因於礦工長期吸入煤塵及二氧化矽塵,使的煤塵及噬有煤塵的吞噬細胞再細支氣管周圍聚積,肺容量逐漸縮小,氣體交換量不足。(圖/記者蔡孟修攝)

這部電影就是以吳念真的父親爲藍本而拍攝,他父親晚年因爲塵肺病發作,肺部纖維化,受不了病痛折磨,而從醫院跳樓自殺。當時的吳念真才三十八歲,面對突如其來的衝擊,傷痛不已,最後吳念真帶着父親的骨灰到遠遊日本富士山,完成父親生前未完成的願望。

由此可知,即使礦工在礦坑沒發生意外,肺塵病也是礦工晚年的夢魘。肺塵病的潛伏期很長,通常在10至20年後發病,此時肺部容量會縮小,感覺無法吸到足夠的空氣,所以不少人在最後的日子裡只爲了努力掙扎吸進一口氣。

離開礦工紀念館,帶出來的只有一股哀傷,想像臺灣早期,物資貧乏,爲了養家餬口,這些人必須從事賣命的工作。這些人的雙手,養育了多少家庭,又逝去多少生命,若想像自己曾參與那個年代的歷史,或許會對現在生活更加珍惜。

地質生態館:

從礦工件念館後門離開,望下左側可看見基隆河特殊的壺穴地形,巖面上佈滿的坑洞是鑽蝕作用形成的。當水流經過河牀下凹處會產生下下的迴旋力,再加上水流攜帶泥沙,經過長時間的迴旋鑽蝕,就形成了現在的壺穴地形。

▲經鑽蝕作用形成的壺穴地形。(圖/記者蔡孟修攝)。

▲經河水長年沖刷而形成的石棱地形(圖/記者蔡孟修攝)。

石棱也是這條河段常見的特殊地貌,一塊塊長條狀堆疊疊成地形稱爲石棱(ㄌㄥˊ),是由兩千萬年前的造山運動所擠壓出來的,由於巖塊個部分質地軟硬不同,境過河水長時間沖刷就成爲現今的特殊景觀。

礦工宿舍

由紅磚瓦搭建的礦工宿舍又成爲「寮仔」,興建於民國57年,一個窗戶代表住着一戶人家。早年外地來的礦工,有些會攜家帶眷住進礦工宿舍,一家人就擠在這小小的房間。

當時「寮仔」都是以木板隔間,木牆上開一小洞,裝上電燈,供兩戶使用,而廚房、浴室、廁所也是共用。現在礦工宿舍孩內部還保有當時原貌,從傢俱佈置、器具、廚房擺設等…等,都能看出當時礦工克難的生活環境。

▲「寮仔」是當時礦工的宿舍,一個窗戶住着一戶人家,一個家庭的日常生活就擠在這空間狹小的房間。現今部分「寮仔」遺址還保有當時的樣貌。(圖/記者蔡孟修攝)。

三也磅空:

走完柴寮路右側的行程,可以騎着單車,回頭轉往柴寮左側景點,這個路段風景秀麗,單車道一路依山傍水,沿途有數不盡的蝴蝶相伴。過了侯硐遊客服務中心,後半段的自行車路段,則是與鐵路並列,常可看到單車追火車的有趣景象。由於這條路段的鐵軌有多處彎道及山洞,且臺鐵所有車種的列車皆會通過此處,因此吸引許多拍攝火車的鐵道迷前來朝聖

▲由於侯硐可以近距離觀賞火車,再加上長彎軌、山洞及環山的條件,讓許多鐵道迷前來朝聖。(圖/記者蔡孟修攝)

▲柴寮溪是條漂亮的自行車道,沿路有許多蝴蝶。(圖/記者蔡孟修攝)。

▲圖爲柴寮路沿途的自行車道風光,中間是「三也磅空」的景色,附近的景點少有觀光客,在這裡能愜意的騎車,享受寧靜。(圖/記者蔡孟修攝)。

這條自行車道中途會行經一處景點「三也磅空」,是遊客中心導覽圖上沒有特別標記的景點。「三也磅空」是臺語發音,意即三個山洞,這裡早期是火車行駛的隧道,停用後,現今已改爲自行車道。由於此處位置稍遠,加上導覽圖上沒有標記,因此這裡大多隻有單車客的蹤跡,相對的也多了幾分寧靜。

侯硐國小:

侯硐國小是這個寧靜山城裡,唯一的一所學校,民國89年,象神臺風所挾帶的土石流,毀了大半校園,後來遷址員山子分洪道附近,擇地重建。學校的六間教室兩兩相對,學生人數只有50人左右,校園內斜坡式走廊象徵着煤車斜坡軌道,校門也嵌有煤車圖案,完全以礦區樣貌爲設計概念。

另外,最具吸睛的的莫過於玄關前的遊樂設施「大猴子溜滑梯」。除了融合創意,將猴子的造型做成溜滑梯外,猴子的嘴巴及眼睛也可以隨意變換,總共5種表情,討喜可愛,是侯硐的著名景點之一。

▲發現了嗎?右圖的猴子閉眼了。(圖/記者蔡孟修攝)。

當地人文:

侯硐是個純樸小鎮,這裡的「人」就是在地的特色之一,在地人安於自己的生活,而少了城市的喧囂,也沒有紙醉金迷的都市氣息。這裡的人所呈現的是赤裸裸的質樸性情。許多店家,經營小本生意,孩子回到家裡,就蹲在鐵桶旁,幫忙洗碗分擔家務,邊招呼客人,邊寫作業,誰也沒有多計較一分。

▲這裡的水都是山上流下來的山泉水,非常清澈,當地居民夏季喜歡來到此處游泳消暑。(圖/記者蔡孟修攝)。

位於侯硐國小附近,有一處攔沙壩,這裡是孩子的消暑天堂,山上流下來的山泉水清澈見底,當地人夏天就在這裡玩水嬉戲,捕蝦捉魚, 這種景象就像回溯至早年農業社會的時空背景,「把簡單也是一種快樂」的真理,表現得淋漓盡致。

結束一天的行程,遊客可以留在侯硐品嚐在地美食。侯硐一帶的飲食,多集中在車站門口,一般多爲古早味的麪食或料理,其中較有特色的就是來此必點的「雞卷」。不過可別被「雞卷」的名稱誤導了,雞卷沒有任何雞肉配料,其名稱主要源自於閩南語發音。

「雞」的閩南語又可當作多餘的意思,主要是當地人用豆皮將剩餘飯菜捲起來,因此有多卷出來的意思。雞卷是一種農家刻苦菜餚,隨後演變爲一道獨特料理,其外皮炸得酥脆,內餡通常是豬肉及蔬菜,口感外酥內軟的,卷皮富含湯汁,口感清爽不油膩

除了雞卷,魯肉飯及頭骨肉也是顧客常點的兩道小吃,頭骨肉厚度剛好,給得很大方,搭配醬料非常絕配,但是肉燥飯太過油膩,吃完以後,碗底還留有許多油脂,味道也沒有特別突出,所以不太推薦。

用完餐也代表一日遊將畫下句點,踏着疲憊歸賦,一路上,仍不斷回想在侯硐的所見所聞,試着想像侯硐採礦業興盛的年代,這裡曾是900戶人家,6000多人的村落。如今這裡人樓去樓空,短短一甲子的時間,讓這裡變成一座寂寞的山城,所留下剩下前人奮鬥的足跡,似乎在向後人訴說着一段血淚故事,一股惆悵感油然而生。

交通資訊:

A.火車:從臺北車站搭乘區間車(東部幹線)至侯硐,或是從臺北車站搭乘自強號及區間車至瑞芳下車,購買平溪一日周                遊票劵(54元/張),可無限次往返瑞芳至菁桐間的車站。

B.公車:搭乘火車至瑞芳站下車,轉搭808公車至侯硐。※808公車時刻表

店家資訊:

店名:阿英手工雞卷、礦工麪點仔

地址:新北市瑞芳區柴寮路38號(侯硐車站出來即可看見)

營業時間:08:00~16:00

侯硐車站:

檢視較大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