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高質量服務實體經濟 訪中國銀行研究院院長陳衛東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金融監管體系日益健全、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數字經濟全面提速、金融開放向縱深發展的新環境下,中國銀行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啓航“十四五”,銀行業如何駛向未來?經濟日報記者採訪了中國銀行研究院院長陳衛東

助力實體經濟

記者:銀行業在黨的領導下取得了哪些新成就?對助力實體經濟發展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

陳衛東: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經濟總量連續多年實現新突破,爲金融市場蓬勃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在經濟下行、利率市場化、金融脫媒的客觀環境下,中國銀行業盈利能力依然穩定增長,彰顯出強大的活力與韌性。2012年至2020年,商業銀行淨利潤從1.24萬億元增加到1.94萬億元,年均增速爲5.8%;2021年一季度,商業銀行淨利潤爲6142.8億元,增速自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實現由負轉正,同比增加2.4%,盈利超預期修復。

金融業的使命是服務實體經濟。這些年,銀行業優化調整信貸投向,持續加大對關係國計民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服務實體經濟成效顯著。從京津冀、長三角地區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大區域建設爲中國發展注入了新動力,銀行業緊跟區域戰略步伐,持續提升金融服務水平。同時,金融業積極投身鄉村振興,2017年至2020年,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年均增速爲8.0%。在支持小微企業發展上,銀行業小微企業的貸款餘額從2012年末的14.8萬億元增加到2020年末的42.7萬億元,年均增速爲14.2%。

綠色金融發展迅猛,積極參與全球綠色治理。2015年至2020年綠色金融在標準制定、激勵機制、信息披露、產品創新等方面的各項政策密集落地,與時俱進的政策體系和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爲銀行業綠色金融的發展提供製度保障。

跨境金融服務能力持續提升,國際化水平邁上新臺階。人民幣國際化加速發展,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相繼推進,QFII和RQFII投資額度限制全面取消等金融開放政策加速了銀行業的國際化和綜合化轉型。從全球化佈局來看,中國銀行業境外機構覆蓋國家和地區從2012年的49個擴大到2020年的60多個,遍佈全球五大洲,境外資產規模和營業收入翻倍式增長。

服務國內循環

記者:暢通國內大循環是“十四五”規劃綱要的重要內容,核心是依託國內大市場,擴大內需。對銀行業來說,服務好國內大循環應抓住哪些着力點?

陳衛東:銀行業應該從支持基建融資需求、支持鄉村振興戰略和支持新型城鎮化建設3個方面入手,爲暢通國內大循環提供更優質的金融服務。

支持基建投融資需求,夯實產業發展和轉型升級根基基礎設施是實體經濟發展的根基和載體,尤其新基建爲數字經濟按下“加速鍵”,銀行業應把握新基建帶來的窗口機遇,爲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一是明確支持重點,緊跟國家重大項目建設。圍繞國家重點工程和國計民生領域,如現代化交通運輸、電網和水利基礎設施、城鄉基礎設施等,加大信貸投放力度,提高中長期信貸佔比,以差異化的授信政策優化審批流程。二是創新金融產品,提供綜合化金融服務。爲國家重大基建項目提供基本建設貸款、銀團貸款、產業基金、融資租賃等在內的全方位、多元化的金融服務;爲“新基建”提供股、債、貸一攬子綜合金融服務。三是加強與政府、科技公司等第三方的合作。“新基建”對於技術的要求較高,銀行可以強化與科技公司的深度合作,促進金融服務融合發展。

支持鄉村振興戰略,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黨的十九大做出了鄉村振興的重要戰略部署。縣域是城鎮化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交匯點,也是推動綠色發展、實現共同富裕、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等政策實施的重要領域。2021年以來,《關於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意見》《金融機構服務鄉村振興考覈評估辦法》等重大文件相繼出臺,銀行業要積極落實金融引導政策和財政扶持政策,開拓縣域經濟“藍海”。

支持新型城鎮化建設,促消費惠民生。銀行業應該發揮資源配置作用,爲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資金保障。一方面要完善金融機構服務體系。深化中小銀行機構改革,引導地方法人銀行迴歸本源,有效匹配當地的城鎮化金融需求。進一步發揮大型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多層次資本市場等金融支持作用,拓寬城鎮化金融服務渠道。另一方面,要以多元化的金融產品滿足城鎮化主體的金融需求,滿足城鎮化居民的自主創業、居住、醫療、教育等各類金融服務需求,爲企業提供差別化融資模式與償債機制。此外,還要豐富城鎮化建設的資金來源,爲城鎮化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特色小鎮建設等建立專項基金,吸引民間資本參與城鎮化建設。

提升國際話語權

記者:立足國內大循環,協同推進強大國內市場和貿易強國建設是“十四五”規劃綱要的新要求。服務好高水平的外循環,對銀行業提出了哪些要求?

陳衛東:高水平的外循環需要健全的跨境金融服務體系和參與國際規則制定的能力,以提升國際競爭力和話語權。

銀行業應當把握時代變革的新格局,依託我國大市場優勢,及時調整和優化金融業務模式和發展策略,提升服務質效

一是堅持“立足中國,服務全球”。在中國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自貿區建設、人民幣國際化、進博會等契機,深挖“走出去”“引進來”客戶全球化發展需求,推進強大國內市場和貿易強國建設。

二是要助力“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雙邊經濟金融合作和雙向貿易投資不斷擴大,我國金融業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資金融通作用。未來,“一帶一路”共同發展和深化合作將向公共衛生、數字經濟、綠色發展、科技教育合作等領域延伸,亟需更豐富多樣的金融支持。

三是加強涉外業務的合規經營。全球大變局中蘊含的諸多風險變化需要中國金融業及時對跨境金融業務進行審慎評估和動態調整。要做好多種風險管控預案准備,加強對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的預警和前瞻性管理,有針對性地調整跨境業務發展策略。

中國始終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實現這一目標,最重要的是提高國際規則制定和引領能力。銀行業要強化金融領域的國際規則制定能力,抓住金融科技和綠色金融兩大關鍵領域,以領先優勢掌握國際話語權。把握數字貨幣試驗區、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等重大機遇,深化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的應用,以智能生態圈建設和數字場景化服務加快數字經濟發展,積極參與並引領全球數字化規則制定。在綠色金融方面,中國具有制度、產品、國際合作等多方面的先發優勢,要持續加大對綠色低碳領域的資金、技術和資源投入,保持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的領先優勢,爲全球綠色治理貢獻中國方案,實現規則制定與業務開拓同步發展。(錢箐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