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變局臺灣需要海洋總體戰略

李武忠

南海海域紛爭越演越烈。菲律賓、越南、中國周邊國家紛紛採取軍事、護漁、探勘等行動來宣示擁有南沙島礁主權海洋權益並向聯合國所轄海洋法及海洋相關專責機構,表達擁有南沙羣島主權,原有「擱置主權 共同開發」的默契正被打破,南海局勢陷入緊張短期內恐難平息。在講求實力的現實下,臺灣該如何善用柔性權力並透過合縱連橫來參與這場賽局,需要高度的智慧和完備的戰略思維。其實南海只是近年來海洋紛爭的冰山一角,從南海、東海、北極福克蘭羣島北方四島、獨(竹)島及衝之鳥礁等一連串有關海域爭端,已經在向世人宣告新海權時代的來臨。原因在於陸上資源日益匱乏,佔地球表面積71%的海洋蘊藏極具開發價值的各類資源,遂成爲新一波全球競爭的焦點。

爲此各沿海國家紛紛制定新的海洋戰略,擴大對海洋的開發與掌控。不只英國把發展海洋科學作爲迎接新世紀的一次革命;歐盟則企圖提高在國際海洋事務中的領導與競爭力;美國日本更將其列爲國家重要長期發展戰略,並試圖在新一輪國際海洋競爭中搶得先機。目前全球正掀起新的「藍色圈地」運動熱潮

臺灣雖然位處亞洲太平洋之樞紐,海洋資源豐富,明顯具備發展海洋產業的先天優勢,尤其海洋蘊藏豐富的再生能源,正是九成以上能源需仰賴進口的臺灣所最迫切需要發展的項目。卻因爲政府長期「重陸輕海」思維除了傳統漁業稍有進展外,對於非生物資源的開發尚停留在起步階段(2008年我國風力發電產值僅19459千元臺幣)。我國海洋經濟總產值爲5732億元新臺幣僅佔國內總生產毛額(GDP)的5%左右,遠較美國的50%、日本的14%、中國的10%低。無論是陳前總統的「海洋立國」還是馬總統的「海洋興國」,都是口號多於行動,經過這麼多年臺灣這艘船還停靠在岸邊整裝待發。目前除了將成立充滿爭議的「海洋委員會」(問題癥結不在位階高低而是組織架構不完整)外,幾乎看不出有何具體的實際績效(至少在護漁行動上可以展現積極的作爲),讓臺灣可以在未來激烈的海洋資源競逐中找到利基和有利的定位。

檢視當前臺灣在處理海洋事務上確實存在諸多缺失與困境包括:我國專屬管轄海域與日本、菲律賓、中國等海域多所重疊,海域劃界紛爭不斷,卻未見政府積極折衝;海洋涉外、談判科技人才經費嚴重缺乏(2012年我國海洋科技發展經費僅3.28億元新臺幣與美國政府花在海洋科技研發費用達270億美元相距甚遠);參與國際合作能量不足;主事者習慣於陸域思維,缺乏明確的海洋決策與協調運作機制;海洋事務管理權責分散,分工不明確,導致管理機能失效;海洋與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漁業資源過度開發;海洋產業規劃不當,導致不同用海產業間衝突不斷等等,牽絆了臺灣向海洋伸展的腳步。

海洋這塊「藍色國土」關係臺灣未來的生存發展。臺灣要突破困局需要有新的海洋思維和戰略,來因應詭譎多變的海上風雲,尤其在反恐、防災、區域經貿合作、海上維安,漁業資源養護等議題上臺灣是可以找到着力點而只是旁觀者。對於新海洋政策擬定應包括:建立兼容幷蓄的「海陸平衡」思維;組建堅實機動的海上打擊力量;積極培育海洋科技暨談判人才,主動參與國際海洋相關事務;將海洋經濟發展視爲新經濟引擎,制定出我國海洋產業總體發展政策;加大海洋環境保護投入,規劃海洋保育專區,保障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提升海洋管理效率與加強海洋思維的全民教育,深耕海洋文化等,做好迎接大海洋時代的來臨。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經濟系教授。本文爲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