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別變冤大頭! 買保險容易犯的3大錯誤觀念

▲《雲端最有錢》直播節目7月13日談保險,由《ETNEWS》總編輯王學呈主持。(影/《雲端最有錢》製播小組

財經中心臺北報導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除了好好打理自己的薪水,在理財前,也要建構基本保障,即買一份保險,纔不怕風險來臨。《雲端最有錢》13日播出第九集,節目主持人《ETNEWS》總編輯王學呈要在節目中告訴大家,第一份保單怎麼買纔不會當冤大頭

首先,建議30歲以前一定要買第一份保險,原因有五點。包括第一健康因素意外險),生病、意外時能有保險給付;第二增值(投資型保單),透過資本市場的成長來增加財富;第三家庭考量,爲小孩未來買份保單;第四養老(長看險);第五買未來(儲蓄險),未來有筆財富去完成夢想

至於第一份保險該怎麼規劃?通常保單有主約附約,建議第一份保單至少要有壽險、意外險、癌症險以及醫療實支實付等;此外,也可以透過投資型保單以及儲蓄險,來幫未來的自己增長財富。

金管會公告臺灣人每賺100元,就花19元在保險費,以月薪3萬元換算下來,就等於一個花5700元在保費上,且臺灣平均每人手上至少都有2份保單。

當你想要購買保險時,一定會找業務員,但別被業務員牽着鼻子走,要先了解自身的需求。一般人需求分成三層,最基本的需求爲癌症、意外、傷殘以及疾病,要透過保險來達成;第二層則是結婚、生子買房買車以及好的退休生活,這部分要透過理財;第三層也是最高層則是股票大漲,即需要透過投資來達成。

值得關注的是,一般人買保險容易犯三種錯誤。首先是認爲保險是種負擔,但實際上保險是用十分之一的錢,去保障十分之九的資產;再者,很多人因爲人情買保險,但花了錢,卻不知道買了什麼;最後,則是認爲有買就是有保佑,在買保險之前,保險的條款要看清楚,理賠範圍千萬要先搞懂。

然而,買了保險之後也要注意,醫療型保單最好每3、5年重新檢視一遍;儲蓄型保單不要隨意解約;投資型保單則要定期檢視追蹤,並適時調整投資標的

《ETNEWS》新開理財節目《雲端最有錢》每天上午8:30~8:40在「ETNEWS粉絲專頁」和「播吧」播出,用短短10分鐘就能獲得最實用的理財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