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屁股黑痣越長越大 他一抓「滿手墨水」...竟已成四期癌

屁股黑痣越長越大,他一抓「滿手墨水」...竟已成四期癌。(圖/臺北榮總提供)

記者嚴雲岑/臺北報導

一名50多歲男性,從小右臀有一塊黑痣,隨着年紀增長,逐漸增至10幾公分右半部還有突起跡象,半年前他無意間伸手搔抓,竟抓出一手「黑色染料」,嚇到塗抹藥粉覆蓋,沒想到傷口仍繼續惡化,甚至裂到可見紅色組織,被太太「罵」進醫院檢查,經皮膚切片影像學檢查後,確診惡性黑色素癌,正透過免疫療法抑制惡化。

收治患者的臺北榮總皮膚部主治醫師李政源表示,患者從「痣變」到確診,約拖了2~3個月,在一連串檢查、皮膚切片及影像學檢查,才發現是先天性色素痣轉成的惡性黑色素癌,原本只有第三期,但經廣泛性手術切除,以及骨盆、鼠蹊部淋巴結廓清後,細胞仍擴散到腹壁肺部所幸接受免疫療法後,腹部腫塊有明顯縮小,尚未出現副作用

病患目前採免疫療法治療。(圖/記者嚴雲岑攝)

李政源提到,許多文獻顯示,大於20公分的先天性痣,有較高機率轉變成惡性黑色素癌,過去系統性研究指出,有2%大型先天性黑色素痣族羣,會罹患惡性黑色素瘤。另外,根據統計,出生時臉部大於12公分、身上大於6~7公分的先天性痣,隨着年紀增長,可能在成人時增長到20公分以上。

雖然面積超過20公分的先天性痣較容易產生癌變風險,但中、小型先天性痣也並非完全安全。李政源提到,臺灣黑色素癌的盛行率約十萬分之一,每年約新增200多名個案,雖然盛行率較歐美10萬分之10、紐西蘭10萬分之40偏低,但其別往往更嚴重,幾乎都在第三或第四期。

▲先天性大面積黑痣,有較高的機率產生癌變。(圖/記者嚴雲岑攝)

臺北榮總皮膚部主任張雲亭表示,歐美黑色素癌較容易及早確診,與發生部位多在臉部有關,但根據統計,亞洲黑色素癌患者中,有6成罹病部位都在手掌、足底與指尖等部位,因爲位置較隱密,也較難被確診。

李政源提醒,全身痣的數目大於50顆,或者有黑色素癌家族史者,身上有「痣變」就要小心。目前黑色素癌可控制的風險因子,就是「陽光曝曬」,該名50多歲患者,就是從事工地安全工作,照到陽光時間比一般人多,不幸產生癌變;除了工地人員外,運動員農夫等可能長期曝曬的族羣,也要特別留意。

病竈經手術切除後,黑痣從10幾公分縮減至3公分。(圖/臺北榮總提供)

李政源表示,黑色素癌的治療主要靠化療,但近年來,免疫療法已成了黑色素癌末期的重要選擇之一,透過藥物活化T細胞辨識、攻擊癌細胞,進而達到控制癌細胞效果,患者須每2至3周接受一次治療,每月回診追蹤。雖然免疫療法須自費,但衛福部在8月17日通過申請,預計在2019年12月納入健保給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