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創作中的百年黨史:鐫刻初心照耀偉大復興中國夢

仲呈祥(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著名文藝評論家)

觀點提要

創作黨史題材文藝作品特別是影視作品,用心用功用情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以飽滿的熱情書寫黨的奮鬥歷程光輝成就,是社會主義文藝工作者的使命。

人民的影視工作者務必自覺地把自己的個性化審美藝術追求,融進爲時代畫像立傳明德歷史潮流,去實現人生價值。

◆這批影視作品不僅在精神高度與文化內涵上有新的追求,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而且在藝術品質尤其是美學品位上,也有了自覺的探求,攀上了更高的美學臺階。

(一)

以飽滿的熱情書寫黨的奮鬥歷程和光輝成就,是社會主義文藝工作者的使命

以影視審美形式表現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在當代對人類藝術的一種獨特貢獻,也是世界熒屏上一道獨具魅力的燦爛景觀。在當下慶祝建黨百年、廣泛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熱潮中,中國熒屏播出了一批以影視審美形式表現百年黨史、爲波瀾壯闊的百年黨史畫像、立傳、明德的精品力作相映成輝,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了強大的精神能量。

創作黨史題材的文藝作品特別是影視作品,用心用功用情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以飽滿的熱情書寫黨的奮鬥歷程和光輝成就,是社會主義文藝工作者的使命。這批作品不僅引領和撥正了中國主題性電視劇創作持續健康發展繁榮的航向,而且爲淨化電視劇生態環境、培育良好的羣體性鑑賞修養,作出了令人欣喜的重要貢獻。

(二)

《覺醒年代》一馬當先揭開了這次以影視這種覆蓋面廣、影響力大、滲透性強的現代化審美形式參與回望百年黨史的序幕

《覺醒年代》一馬當先揭開了這次以影視這種覆蓋面廣、影響力大、滲透性強的現代化審美形式參與回望百年黨史、學習百年黨史的全民重大活動的序幕,起點甚高,反響甚佳。這部電視劇爲自新文化運動起至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這段中華民族覺醒的重要歷史在熒屏上畫了像、立了傳、明瞭德,爲學習百年黨史提供了形象生動的熒屏教材,激起了全黨全民尤其是青少年一代學習黨史、感悟黨史、傳承弘揚紅色基因和革命精神的前所未有的極大熱潮。

接踵而至的《中流擊水》《大浪淘沙》等也都各具特色,從不同視角側重抒寫,互爲補充,相映成輝,共同成爲了學習黨的百年曆史和中國現、當代思想史的影像形象教材。

這種成功的藝術實踐啓示我們:人民的影視工作者以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的姿態,遵黨之命,遵人民之命,遵時代之命,以自己擅長的藝術樣式和審美形式,藝術地呈現百年黨史、謳歌百年黨史,引領廣大觀衆在藝術鑑賞中“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實在是功在當代,利及千秋!這裡的關鍵,是人民的影視工作者務必自覺地把自己的個性化的審美藝術追求,融進爲時代畫像、立傳、明德的歷史潮流,去實現人生價值。我們不贊成籠統地將文藝從屬於經濟(或市場),以利潤思維取代審美思維制約文藝創作;我們也不贊成背離人民、脫離時代地用文藝去“咀嚼個人身邊的小悲歡,並拿這小悲歡當大世界”。一批迴望百年黨史、謳歌百年黨史的優秀影視作品的成功藝術實踐,再次雄辯證明了“人民需要文藝,文藝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藝工作者的母親”這一偉大真理。

(三)

要循序漸進、水到渠成地培養駕馭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創作新人

當然,從黨領導文藝工作的經驗總結看,這批以百年黨史爲題材的影視作品創作的成功藝術實踐也再次雄辯證明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的“兩尊重”原則是偉大真理——一是要尊重藝術家,二是要尊重藝術規律

先說尊重藝術家。藝術創作的主體是人,是藝術家。這批以百年黨史爲題材的優秀影視劇的成功藝術實踐啓示我們:最重要的“尊重”是知人善任——知藝術家所長並善任所長。《覺醒年代》光劇本就磨了六年,編劇龍平平曾任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秘書長,在逄先知、金衝及等著名黨史專家培養薰陶下工作幾十年,並有過《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的創作經驗積累,此次創作又帶着參與創作的同事們組成的班子反覆深入當年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等戰鬥過的地方考察學習,獲得了相當充足的黨史學養和修養,具備了相當厚實的史識和史德,從而確保了作爲一劇之本的劇作的堅實基礎。《中流擊水》的編劇黃亞洲,也曾有過《開天闢地》《日出東方》等多部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的創作經驗積累。《大浪淘沙》的編劇劉星、《絕命後衛師》《絕境鑄劍》《絕密使命》的編劇錢林森和《啊搖籃》的編劇王茜等,也都是數年乃至十餘年“孕”一劇,都有過較爲豐富的駕馭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創作經驗積累。

編劇如此,主演也是如此。尤其是作爲百年黨史題材,飾演重要歷史人物的特型演員恐怕是繞不過去的選擇難題。全景式表現抗美援朝的史詩劇《跨過鴨綠江》就選擇了廣大觀衆普遍認可的唐國強飾毛澤東、孫維民飾周恩來,選擇了雖然首次飾演、但從反覆試鏡中表現出無論形似還是神似都較以往飾演過彭德懷的四位特型演員更具綜合優勢的丁勇岱,結果確保了完成片在表演藝術質量上的一流水準。這種主要體現在知人善任上的尊重藝術家,是黨在新時代領導文藝創作的重要經驗,需要珍惜。當然,長江後浪推前浪,新人輩出是文藝事業發展的必須,所以我們也需要循序漸進、水到渠成地培養駕馭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創作新人和新的特型演員。

(四)

走進英雄人物的精神世界,以英雄的精神拍攝謳歌英雄的作品

再說尊重藝術規律。《跨過鴨綠江》是尊重藝術規律的典範。

一是努力實現題材資源優化配置。物質生產有個資源配置的優化課題,精神生產同樣也有一個資源配置的優化課題。抗美援朝這一百年黨史上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過去拍攝過的影視劇不少,但此次定旨爲“全景式”“史詩劇”,則對題材資源的開掘與配置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魯迅說:“選材要嚴,開掘要深。”此乃真諦。爲了深入開掘抗美援朝題材的深度和廣度,發現其蘊含的精神價值和文化意蘊,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深刻揭示出它在當時世界總體格局和新中國的立國之戰中的重要地位和歷史意義,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充分發揮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優勢、制度優勢、理論優勢和文化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辦急事,組織全國著名的黨史、軍史專家和電視藝術家,羣策羣力,集體智慧,明主旨,定結構,塑人物,選細節,逐集討論、修改劇本。

二是實現創作生產力諸因素(編、導、演、攝、錄、美、音、化、服)的強強聯合,選調全國電視劇各專業行當的一流人才組成高素質的創作集體,確保全劇做到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

三是堅定不移地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最根本、最牢靠的只有一條,那就是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創作集體克服疫情帶來的困難,深入當年抗美援朝冰天雪地的戰爭環境,走進抗美援朝英雄人物的精神世界,以抗美援朝精神拍攝《跨過鴨綠江》,終於出色地完成了創作任務。

(五)

注重培養在藝術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實績優異的創作集體

要注重培養在藝術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實績優異的創作集體,並助其相對穩定,充分發揮他們以高質量影視作品奉獻人民的主力軍作用。

不能忘記,新時期新時代以來,以王朝柱爲編劇、爲核心的創作集體,一發而不可止地以《長征》《周恩來在上海》《尋路》《八路軍》《太行山上》《解放》《解放大西南》《周恩來在重慶》《開國領袖毛澤東》《太陽出來了》等20餘部近700集電視劇,幾乎完整地把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創造的輝煌歷史搬上了熒屏。王朝柱在中共中央文獻黨史研究室、軍事科學院的扶持下,長駐北京西郊香山30餘年,學習黨史,鑽研黨史,感悟黨史,真正做到了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寫花了一頭黑髮,思掉了一腔白牙,爲中國電視劇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作留下了立得住、傳得開、留得下的一批精品力作。他的創作集體功不可沒。

如今,“紅色三絕”的成功同樣有賴於一個優秀的創作班底。袁錦貴晚年出任總策劃,組成由編劇錢林森、主演張桐爲骨幹的創作集體,連續以《絕命後衛師》《絕境鑄劍》和《絕密使命》亮相央視一套黃金時段,產生強烈社會反響,贏得廣泛讚譽。“三絕”均採自福建老區地方紅色資源,劇中主角陳樹湘、李化成、潘雨青都是黨史上鐵骨錚錚、信仰彌堅的共產黨人,都有真實的原型人物爲依據。袁錦貴帶領創作集體,嚴格遵循藝術規律,深入劇中英雄人物活動、革命故事發生之地,向老區人民求教,向革命聖地探源,要求做到“革命故事要理直氣壯地講,要充滿感情地講,要花大氣力講”,並從中培根鑄魂,啓智潤心,終於令“三絕”部部打響,觀衆叫絕:熒屏“三絕”是黨史的形象教科書,是錘鍊初心使命的精神營養劑。

(六)

以科學思維,塑造百年黨史中的衆多人物形象

從審美創作思維上講要堅守正確的歷史觀、黨史觀,努力摒棄曾長期制約過我們的二元對立、非此即彼的單向思維,而自覺代之以全面把握、關注轉化、辯證和諧的科學思維。這一點,對塑造好百年黨史中的複雜歷史人物形象尤爲重要。魯迅曾說過,“知人論世,當考其全人。”這無疑是唯物史觀理應把握的一個原則。

過去,我們的熒屏上的陳獨秀藝術形象,多着意於表現他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嚴重的右傾錯誤。當然,這錯誤確實給黨和革命帶來了極大損失。而《覺醒年代》中,以極大的篇幅和感人的細節在熒屏上重塑了被毛澤東譽爲“五四運動總司令”的陳獨秀的藝術形象,還原了那段歷史的真實,也讓今日之觀衆尤其是青少年觀衆實事求是地瞭解了陳獨秀在新文化運動中的真實面貌。這顯然是歷史的進步。同樣,《覺醒年代》還濃墨重彩地塑造了新文化運動中作爲北京大學校長的蔡元培的藝術形象。他的“抱定宗旨”“砥礪德行”“尊師愛友”,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幷包”,他的力倡“科學、民主”……這些都是那段歷史的真實,予以審美藝術表現正是創作思維力圖擺脫簡單的二元對立的單向思維的結果。但如果用“考其全人”加以衡量,如陳獨秀的嚴重右傾錯誤,使今天的我們能客觀公正地對歷史先賢們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全面辯證地從他們的波瀾生涯中獲取歷史營養,那麼就有必要用把藝術呈現的歷史向後延伸的《中流擊水》《大浪淘沙》來互補了。

(七)

從平民視角寫普通人物在百年黨史中的精神成長和靈魂演進,也是不可或缺的必要補充

從百年黨史的題材選擇上,注重從建黨寫起到百年曆程中的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無疑都是必須的和首要的,否則會失去史詩品格。但另一方面,從小視角寫小人物、從平民視角寫普通人物在百年黨史中的精神成長和靈魂演進,也是不可或缺的必要補充,否則,這熒屏上以影視審美形式抒寫的形象黨史也是不全面、不豐滿的。在這方面,《理想照耀中國》《啊搖籃》等作品做出了很好的探索與呈現。

(八)

實現知、情、意、行統一的中華美學追求,這正是以百年黨史爲題材的影視作品在藝術品格與美學追求上的可貴收穫

還須提及,這批以百年黨史爲題材的影視作品,不僅在精神高度與文化內涵上有新的追求,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而且在藝術品質尤其是美學品位上,也有了自覺的探求,攀上了更高的美學臺階。

觀衆普遍反映:這批優秀作品空洞的口號和大話少了,接地氣的真情實感和人話多了;事件的鋪排少了,感人的細節多了。究其緣由,是堅持以人帶史,而不是以史帶人,是人物牽着事件的鼻子走,而不是事件牽着人物的鼻子走。《覺醒年代》是以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蔡元培和辜鴻銘、黃侃等人物爲聚焦點,圍繞着刻畫這些人物牽出一系列歷史事件,精雕細刻地再現如“美食小牛蹄”之類的展現人物性格的生動細節。《中流擊水》以毛澤東爲敘事視點和主線,牽引出那段歷史中的重要歷史事件。唯其如此,除卻了公式化、概念化痕跡,提升了審美化、藝術化水準。

習近平總書記號召要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倡導要講求託物言志寓理於情;講求言簡意賅,凝練節制;講求形神兼備,意境深遠。強調要知、情、意、行相統一。這批優秀作品努力學習、領悟、踐行了這些重要指示。在審美創造的運作思維上,注重託物言志,寓理於情,《覺醒年代》裡的“紅樓”,《中流擊水》裡的“紅船”,《大浪淘沙》裡的“浪”與“沙”,都寄託和言說着人物的情與志;在審美創作的結構上,注重言簡意賅,凝練節制,如此紛繁複雜、波譎雲詭的歷史,如此精神豐滿、文思如泉的人物,在《覺醒年代》《中流擊水》《大浪淘沙》和《絕密使命》中都能表現得相當精準得當,扣人心絃;在審美創作宗旨上,注重形神兼備,意境深遠,《覺醒年代》所營造的呼喚科學與民主、喚醒國民覺悟的時代意象,《大浪淘沙》那一幅幅大浪淘沙的畫面組成的人生意境,都較好地實現了知、情、意、行統一的中華美學追求。這,正是以百年黨史爲題材的影視作品在藝術品格與美學追求上的可貴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