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他花5年紀錄西拉雅「草鴞」 發起組巡守隊世代守護

西拉雅生態紀錄攝影家萬俊明期待草鴞保育更受重視。記者吳淑玲/攝影

臺灣東方草鴞又有猴面鷹之稱,全臺數量不超過500只屬瀕危一級保育鳥類,臺南西拉雅生態紀錄片導演萬俊明5年來投入草鴞生態紀錄,每年都有穩定的族羣築巢,農委會林務局「生態給付」今年起跑,臺南地區草鴞有9戶(大內8戶、新化1戶)申請,面積約8公頃,主要是不用除草劑,不架網,每戶可給付2萬,萬俊明也發起召募在地成立巡守隊,希望更多人關注珍稀物種草鴞的保育。

萬俊明最近發表受臺南市農業局委託的一支草鴞生態紀錄片「西拉雅猴面鷹」,一手包辦影片旁白到配樂,是他多年來的紀發成果,從築產生蛋孵化,鳥媽媽24小時守護,鳥爸爸捕捉老鼠等,直到雛鳥長大等,相當感人,萬俊明從2017年在臺南新化草原發現第一個草鴞巢,持續追蹤至今5年,每年都有3巢穩定在這裡育雛。

萬俊明說,草鴞是一級保育鳥類,其心型臉盤像是蘋果剖面,不只長相特殊,也是臺灣12種貓頭鷹最稀有,喜歡住在白茅草中,築巢很簡單用腳踏一踏就開始下蛋,往年一巢都下5個蛋,今年3個巢都只下4個蛋,且往年中秋節就育雛,今年延後2、3個禮拜,但不知是什麼原因。

草鴞保育受到重視,林務局今年起推動生態給付,臺南市有水雉及草鴞列入,臺南農業局森保科長朱健明表示,今年水雉有22戶申請,面積21公頃,第1階段水田維持有水符合就給付8千,第2階段產品通過農藥殘留再給付2萬;草鴞主要棲地在大內、新化和關廟,今年只有9戶申請,主要是不使用除草劑及不架網,審覈通給給付2萬。

林務局也鼓勵召募在地巡守隊守護,官田水雉今年成立一隊,但草鴞尚無,萬俊明表示,草鴞保育需要在地的共識支持並落實,巡護協助是保育方式之一,期盼新化、關廟、大內在地人關心併成立巡守隊每隊至少10人,每月至少巡守一回,每次至少5人一組,每年獎勵金6萬元。萬俊明發起西雅山林巡守隊,鼓勵在地人加入,重視珍貴稀有的鄰居,不是爲了獎金而是發自內心關注瀕危的草鴞。

朱健明說,草鴞是地棲型的貓頭鷹,不像其他貓頭鷹大多居住在樹林,屬相當特殊的種類,白天休息及築巢繁殖都是在草叢裡,棲地消失以及毒鼠藥是最大生存威脅,未來還將結合地方清除香澤蘭等外來植物,以保護草鴞棲息的白茅草。

在臺南市西拉雅草原棲息的草鴞。圖/萬俊明提供

臺南市西拉雅草原棲息繁衍的草鴞。圖/萬俊明提供

臺南市西拉雅草原夕陽下的草鴞。圖/萬俊明提供

臺南市西拉雅草原棲息的草鴞。圖/萬俊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