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環境(人民論壇)

科技創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不久前在湖北武漢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中央十分關心科技人才成長,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儘可能創造有利於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工作生活環境,讓科技工作者爲祖國和人民貢獻。”

尊重人才才能廣聚人才,崇尚人才纔會人才輩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全方位支持人才、幫助人才,千方百計造就人才、成就人才,以識才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膽識容才雅量聚才良方,着力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中來。經過不懈努力,我國人才資源總量顯著增加,人才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逐年提升,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等國家重大戰略和重大工作卓有成效,已經擁有一支規模宏大、素質優良、結構不斷優化、作用日益突出的人才隊伍。實踐充分證明,堅持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環境,是做好人才工作的社會條件。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必須積極營造尊重人才、求賢若渴的社會環境,公正平等、競爭擇優的制度環境,待遇適當、保障有力的生活環境,爲人才心無旁騖鑽研業務創造良好條件,在全社會營造鼓勵大膽創新、勇於創新、包容創新的良好氛圍。”

做好人才工作必須積極營造尊重人才、求賢若渴的社會環境。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特地彎下腰向坐在輪椅上的于敏頒發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在會見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代表時,習近平總書記向時年93歲的黃旭華和82歲的黃大發送去溫馨關懷。對人才的尊重,體現在對待人才的每一處細節中。近年來,我國加快形成有利於人才成長的培養機制、有利於人盡其才的使用機制、有利於人才各展其能的激勵機制、有利於人才脫穎而出的競爭機制,人才的社會地位不斷提升,人才的價值不斷得到社會認可。尊重人才的社會風尚,讓廣大人才備受鼓舞。

事業激勵人才,人才成就事業,靠的是以公正平等、競爭擇優的制度環境作保障。“用一賢人,則賢人畢至”。唯有公正平等的用人導向,才能提升人才工作的效率和質量;唯有公平、競爭、擇優的選拔制度,才能確保真正有能力、適合崗位需求的人才脫穎而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在改革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服務、支持、激勵等機制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積極成效。下一步,還需要堅持問題導向深化改革創新,向用人主體授權,爲人才鬆綁,把人才從科研管理的各種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束縛中解放出來,讓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有創新創業空間。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離不開待遇適當、保障有力的生活環境。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三者缺一不可。適當的待遇和物質保障,能讓事業更具吸引力,讓感情更有黏合力,讓人才更有積極性。確保人才能夠安身、安心、安業,也要加快完善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爲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特別是要繼續採取措施爲“帽子熱”降溫,避免簡單以學術頭銜、人才稱號確定薪酬待遇、配置學術資源的傾向。“水積魚聚木茂鳥集。”生活衣食無憂,不必追求短期效益,不用把精力浪費在資源競爭上,各類人才就能心無旁騖投入科研中。

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社會上要營造氛圍,推動形成尊重人才的風尚,對他們的崇敬、熱愛、關心,要超過流量明星等,這是一個國家的希望所在。”堅持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環境,應人才之所需,想人才之所想,急人才之所急,必能讓廣大人才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必能爲黨和人民的事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