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愛把孩子“搶”“救”回來

老師輔導留守兒童

灰白色的牆面上,紅底黃字的“濮集留守兒童之家”大幅標牌特別亮眼。沿着標牌旁筆直的、兩邊張貼着留守兒童之家各種活動圖片的衚衕向裡,盡頭處,是共約200平方米的4間平房。

留守兒童之家位於安徽省和縣烏江鎮濮集社區,鬧中取靜。在過去近6年裡,已有超過200個孩子,每天放學後、週末、節假日、寒暑假,從臨近的濮集小學、濮集中學和各自的家裡,來這裡自習、上課、參加課外活動

送孩子來的多是年邁的爺爺奶奶,其原因也很相似:希望王老師幫着管管孩子,指導學習。

王老師,名叫王加勝,是這所留守兒童之家的創始人,也是濮集中學的英語老師。“從沒收過一分錢,只爲了讓這些缺少父母關愛的孩子,找到家的感覺,不走歪路,有個更好的未來”,隆冬午後,這位即將年滿60歲的老教師,微笑着告訴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

“一定要把留守孩子們‘管’起來”

12月4日下午,10歲女孩劉欣怡放學後來到這裡。此時,安靜的教室裡已經坐着十幾個孩子。掏出習題本,小欣怡埋頭寫作業。遇到不會的,欣怡舉手示意,王加勝就會快步走過來,幫助解答。

去年,父母在外務工的小欣怡被奶奶送來。“除了吃飯睡覺、在學校上課,幾乎都在這裡”,一年多來,這裡儼然已是欣怡的另一個“家”。

近年來,隨着中青年勞動力大量外出,濮集社區的留守兒童逐年增加,“僅濮集中學的留守兒童就有210多人。另外,還有單親家庭、各種困境家庭的孩子。”王加勝說,這些孩子多由老人照料,他們無法顧及孩子的精神狀態和學習狀況。

2010年前後,“派出所經常到學校來,反映有學生在校外打架、偷盜、搶東西,涉事的學生幾乎都是留守兒童。”這種現象讓王加勝擔憂。

一直在“中國好人”葉連平老人的留守兒童之家當志願者的王加勝意識到,“一定要把這裡的留守兒童也‘管’起來,這是對孩子們的未來負責,也是對社會負責”。打定主意的王加勝又琢磨起自家的房子——離小學、中學都近,地理位置好;父親去世後,原本用來孵雞崽炕房一直閒置。“跟愛人、兒子兒媳一商量,我們決定把4間炕房騰出來,自辦留守兒童之家。”十幾張課桌椅,兩個簡易置物架,一臺DVD、教學光盤和學習資料,王加勝又從家裡搬來一臺電視機。2015年3月,“東拼西湊”起來的“濮集留守兒童之家”開張。

“和時間賽跑,幫孩子們贏得未來”

第一學期,只有20多個孩子。到2015年秋季開學,已經增加到60多個,今年登記在冊的有123人,“如果不是因爲地方有限,來的孩子會更多。”王加勝說。

人數劇增,不僅因爲王加勝“全免費”,更重要的是“王老師認真負責,教得全面。孩子被送來後,學習、生活各方面都有提升。”12月4日下午,把孫子浩東送到留守兒童之家後,周明興一直坐在教室後面,等孩子做完作業再一起回家。

這位73歲的老漢識字不多,兒子兒媳去南京務工後,“對越來越不愛學習的孫女、孫子沒有一點辦法。王老師幫孩子補習,也負責品德教育,每個月還集中幫孩子過生日,寒暑假帶他們出去參觀,孩子們變化很大。”周明興滿臉的興奮溢於言表。

5年多來,像小浩東這樣被王加勝“搶”“救”回來的孩子還有很多。

安琪父母離婚後,母親再婚、父親離家出走,安琪和爺爺奶奶相依爲命。“2015年,12歲安琪讀初一,懂事、善良、好學。奶奶到學校來給她辦休學,說家裡實在供不起,出去打工算了。”聽完安琪奶奶的哭訴,王加勝心疼又可惜,“我一口答應下來,幫孩子解決所有生活上的困難,只要她繼續讀書。”

從此,金安琪成了留守兒童之家的一員。在這裡,安琪過了12年來第一個生日,當上了初中班班長,學習成績大幅提升,還積極幫助其他同學。2018年,安琪獲評安徽省美德少年,並在當年的中考中順利考上和縣一中。

“讀高中後,安琪離開了留守兒童之家,但只要回來,都來這裡幫忙,給孩子們當小老師。”說起這段故事,王加勝語調中滿是驕傲。

今年夏天剛考上和縣技校豆本兵,是硬被王加勝“救”回來的。豆豆父母離異,父親常年在外務工,他跟80歲的奶奶生活。“十二三歲的男孩,留着長髮,不願意上學,整天遊手好閒,他奶奶聽說我能免費教孩子,就找到我”。

教了一輩子書的王加勝,知道怎麼跟孩子打交道。“他個頭高,人仗義,還有熱情,我們外出活動,我就讓他扛旗子。平時,只要看到他一點優點,就表揚他,發點小獎品”。漸漸地,過去“小混混”一樣的豆豆,願意和王加勝當朋友,也能接受他的批評,願意改正缺點,努力學習

如今,豆豆在技校學技術,奶奶也不再擔心。前不久,王加勝特地到學校看望豆豆,還給了他200元錢,囑咐他好好吃飯,買點需要的東西。這樣的關愛,讓豆豆一下子紅了眼眶。

一下午的採訪中,王加勝說得最多的、最引以爲傲的,就是學生們的“蝶變”故事:和豆豆一起考上和縣技校的尹妍;父母都是聾啞人、來留守兒童之家後從內向變得活潑開朗的韓靜靜姐妹倆;還有腦癱女孩晏瑩;來自單親家庭的徐永浩陳文博楊宛瑩……

在他看來,這麼多年,犧牲幾乎所有的休息時間,給孩子們上課、補習,自掏腰包給孩子們過生日,去合肥、南京的科技館、名人館、紀念館參觀,讓孩子們感受溫暖、開闊眼界,都是爭分奪秒實現當初建留守兒童之家的初心——幫助這些缺少愛的孩子遠離不良環境、改掉壞習慣,爲他們打開一扇窗,找到人生的方向,贏得更好的未來。

家校共建,留守兒童和家庭共同改變”

幾年來,留守兒童之家彷彿一塊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孩子們放學就想去。“不少以前連學都不想上的孩子,來到這就不想走。”採訪中,王加勝興奮地說。

秘訣在哪兒?王加勝說,爲了讓來的學生留得住、學得好、玩得樂,他特地拜訪了退休老教師朱壽鼎,共同商討學習輔導和活動計劃。從2015年下半年起,每個週末及寒暑假,留守兒童之家都有詳細的活動計劃;他們還成立了書法小組,乒乓球小組、羽毛球小組、故事演講小組等形式多樣的興趣活動小組,用活動增強“家”的吸引力,激發孩子們的學習動力和生活熱情。

“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我每年邀請濮集中學政教處主任鄒連超老師給同學們做文明禮儀和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平時到戶家訪,也會和孩子的爺爺奶奶溝通家庭教育方法,希望家庭和學校聯手,爲孩子共同營造健康成長的環境。”王加勝說。

留守兒童之家對孩子們的愛與守護潤物無聲,王加勝發現,家長們的改變也悄然發生——

從2015年初創,王加勝就定了“規矩”——每年趁農曆臘月二十五、六,孩子的父母們回鄉過年之際召開家長會,“我們向家長通報孩子一年來的表現,商討下一年度的學習、生活計劃。”

“第一年,只有不到一半家長參加,不少家長甚至說開家長會有什麼用,是不是準備藉機會收錢?到第二年,超過80%的家長都來參加。這幾年,已經達到家長全員參加。”王加勝說,孩子們的變化,對家長也是一種教育。孩子懂禮貌了、愛學習了、活潑愛笑了,過去幾乎要放棄孩子的家長,對留守兒童之家表現出了充分的信任和支持。

記者環視留守兒童之家,這間看似簡陋、“七拼八湊”起來的教室裡,與“愛”有關的元素也無處不在。

“你看,入口處,是縣婦聯捐獻的圖書角,她們經常更換圖書,豐富孩子們的精神世界;這麼多書桌,是縣關工委倡議,駟馬山水利管理處送來的;另外還有縣關工委捐的乒乓球桌,縣婦聯贈送的電腦、投影儀、多媒體設備,愛心人士送來的吉他;來自濮集小學、中學的老師們也自發組成了一支“教、幫、扶”志願者團隊,提供免費教學輔導;從2016年起,每年寒暑假,安徽師大、巢湖學院、馬鞍山幼師,都有學生實踐團隊來開展義務助教,給孩子們帶來很多歡樂……”王加勝如數家珍,滿心感激。

還有一個月就要退休的王加勝說:“從學校的三尺講臺到這裡的三尺講臺,身份變化,但職責不變,初心不改。我要把留守兒童之家繼續辦下去,直到幹不動的那天!”(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 王蓓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