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蔓延路線圖:沿海地區向中西部擴散

今年春節之後的那場“用工荒”似乎在那之後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然而局部性的招工難實際並未絕跡。近日,來自西部和北部的“用工荒”新聞則再次給大家提了醒:結構性甚至大範圍的“用工荒”威脅一直存在着,特別是在資金和原材料的雙重壓力之下,“用工荒”蔓延無疑令“秋風蕭瑟下”的中小企業嗅到了冬天的氣息……

“用工荒”北上:漲薪三成仍舊難招工

沿海地區小企業的“用工荒”正在向北傳導

“終於熬完夏天,不用再爲招工犯愁了。”避暑勝地北戴河一家海鮮餐館老闆劉永紅告訴記者,暑期雖然只有3個月,飯店裡的服務員卻換了一茬又一茬,每天都要想一想店裡服務員夠不夠用。

劉永紅的飯店秋天進入淡季就關門歇業了,不用再擔心人手,但北方很多企業招工之路纔剛剛開始。記者瞭解到,東北、山東、京津等地均出現不同程度的“用工荒”,很多職位已經漲薪30%,但仍無人問津。

分析人士認爲,北方製造業職位不及南方多,工資水平也低於南方同類企業,而類似收銀員和餐館服務員等服務類職位又缺乏對新生代勞動力的吸引力,這是目前北方缺工的主要原因

企業漲薪30%難招工

爲填補用工缺口,北方企業今年以來開始頻頻加薪招人,但效果仍不理想。一個小企業老闆開玩笑地說,現在是能幹的不願意幹,願意幹的又嫌工資低。

9月初,來自北京、天津等地的近300家用人單位齊聚北京節後首場大型招聘會,在有9000餘名應聘者參與的這次“人才大集”中,技工普工等“藍領”一員難求,銷售代表、置業顧問等市場類職位也遭遇“花好無人採”的尷尬。

據現場統計,近三成的用人單位在招聘技工、操作工、普通工人等工種,工資爲人民幣1500元~2500元不等,相比往年有所提高,但應聘者仍寥寥無幾。

北京某塑膠廠的楊廠長說,來應聘的大學生很多,但較多高學歷求職者對他們企業的普通崗位大多不屑一顧,達成意向的還不到一半。

“我昨晚就帶人趕到了保定,想招50名製作工人,目前報名的只有幾個人。除包吃住外,我們的工資已經開到2000多元了。”天津一家食品企業的萬老闆無奈地感嘆。

方面是企業用工短缺現象層出不窮,另一方面,仍有大量勞動力難以充分就業。數據顯示,中國現在雖已轉移農村勞動力2.4億人,但農村富餘勞動力仍有1億多人。

有關專家指出,受到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勞動力代際交替、部分企業粗放式生產方式尚未改變、用工觀念不科學等因素影響,當前的“用工荒”正處於一種勞動力結構性供求失衡狀態。

環渤海地區與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相比,製造業企業較少,以往河北、山東都屬於勞動力輸出省份,由於離家較近,京津周邊一些中小企業的用工需求很容易被“填飽”。

但今年這種現象已經悄然發生改變,河北省滄州市一家銅加工鑄造廠的陳老闆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現在工人已經越來越不好招了,今年廠裡普工和技工職位漲薪幅度已經差不多30%,但仍招不到願意幹的人。

據陳老闆介紹,目前只好找附近村子一些留守在家的家庭婦女來廠裡幫忙,每天她們只需要上半天班,一個月也要開出1300元左右的工資她們才肯幹。

南方分流北方勞動力

北京是中國服務業佔GDP比重最高的城市,但走訪後不難發現,現在各服務行業都或多或少地面臨缺工窘境,其他一些中小城市也不例外。

根據2011年山東日照市部分職位勞動力市場工資指導價位表數據顯示,在非全日制的10個服務性崗位中,幾乎所有的崗位工資與去年相比都有所上漲。

“對企業來講,要解決這個問題,其他的方法可能都是遠水解不了近渴,能解近渴的只有加工資。”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車偉表示。

正是基於工資待遇問題,南方分流了不少本應留在北方的低端勞動力。劉永紅的餐館四五年前招暑期服務員每個月只需800元,很多周邊農村的年輕人都很願意來,現在工資漲到1800元,應聘的也只是放暑假的學生。

“真的很傷心,這些年輕人在我這裡從普工幹到技工後,廠裡開出的工資就留不住他們了。”陳老闆說,南方這種企業非常多,規模大、效益也好,工資也高。

不過,南方分流北方勞動力只是表象,這背後實際上是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按照張車偉的說法,過去那種低工資、低附加值、廉價商品的黃金時期已經過去,這要求企業在創新上下功夫,而不再只靠僱傭低工資的勞動力來取得高額利潤。(每日經濟新聞)

“用工荒”西進:漲薪四倍無人拾棉花

眼下,新疆從南到北正進入棉花大面積吐絮及採摘期,然而,受勞動力成本普遍上漲和用工荒等因素影響,2011年高漲的拾花價格卻吸引不來拾花工

今年新疆拾花費較去年每公斤上漲0.3-0.5元,拾花成本首次逼近兩元大關。儘管如此,各地拾花工到位情況普遍不理想,緊缺狀況超過往年。棉農發佈的拾花工報價也不盡相同,有的1.6元/公斤,有的1.8元/公斤,還有的甚至是兩元/公斤。價格低的通常包吃住,還承擔來回路費;高的則由自己負責吃住等費用。

信息顯示,全疆拾花工的價格從北到南依次呈現上漲趨勢:北疆地區拾花費每公斤在1.6元到1.8元之間,南疆地區在1.8元到兩元之間,均包吃住和路費。比如在呼圖壁縣附近,拾花費用大多在每公斤1.5元到1.6元,往南到了庫爾勒市則在1.8元以上。有着棉城之稱的阿瓦提縣,拾花費高達兩元以上。

一位長期組織拾花工招聘的中介公司負責人表示,由於新疆地域廣闊,從內地來疆的拾花工大多集中在石河子和瑪納斯等周邊地區;南疆相對較遠,所以拾花價格也依次增加。

據瞭解,去年除了個別地區外,新疆拾花成本大多低於2元,徘徊在1.5元到1.8元之間。儘管目前纔是採摘初期,可衝破兩元大關的卻比比皆是。而一路上漲的拾花費似乎也失去了誘惑,棉農的普遍感覺是,內地的拾花工越來越難招。這是爲什麼呢?

調查顯示,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首先是拾花對內地人誘惑力減弱,按照一個拾花工每天拾60公斤棉花、每公斤兩元計算,一天的收入是120元,而相同勞動強度的體力勞動,如在城裡建築工地打工等,也能賺到相同的錢,且不用奔赴新疆。

其次,近幾年蔓延全國的用工荒仍無緩解跡象,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的企業都通過提高工資招人留人。而無論是陝西還是甘肅、四川,年輕人大多到廣東等沿海發達地區打工發展,收入比新疆只會高不會低,留在農村的多是不能離開的老人,可流動的勞動力已經非常少了。

第三,儘管新疆拾花費達到了歷史最高的兩元,但通過中介等扣除一些,最後到拾花工手中的錢並不多,不像前幾年,去新疆拾花賺到的錢明顯高於在當地的同等勞動收入。在此情況下,很多人自然放棄了進疆拾花的打算。

目前,石河子、呼圖壁、沙灣、庫爾勒、阿克蘇等地拾花工到位均不足一半。有棉農表示,採摘初期人手緊缺時可以通過順延時間來應對,一旦進入大面積採摘期,再招不到拾花工,就會帶來棉花掉花、乾枯等一系列問題,直接影響到棉農的收入。(新疆人民廣播電臺)

東部“用工荒”:從未離開

在小型開關生產商浙江康爾樂電子有限公司的車間,座次鬆散的工人正在工位上趕工。春節以來,這家年銷售額約爲1000萬元的小企業基本處於半負荷運轉。

“公司滿員時大約有350名員工,但今年即便是漲薪,春節至今也只招到150人,招工難已經成爲最大的困難。”康爾樂公司生產部經理柯志武說。

企業缺工,勞動力市場卻有不少閒置勞動力。記者在浙江溫州採訪時正下大雨,隨機走進溫州樂清市柳市鎮勞動力市場的一個職業介紹所。不大的門面裡閒坐着30來個中青年男子。儘管下着大雨,但他們都沒有呆在家裡,而是出來等活幹。鎮裡的整個勞動力市場有400多人在等待。

一邊是“用工荒”困擾着中小企業;另一邊,勞動力市場卻存在爲數不少的閒置勞動力〈似矛盾的二者同時並存,是記者在沿海多省調研時發現的“怪相”。

“我們也在納悶,爲什麼勞動力市場有這麼多閒散人員。他們看上去似乎都不急着找工作,也不問,只是在市場裡逛。”浙江省義烏市勞動力就業管理服務局副局長吳祖軍說,義烏市勞動力市場的人流春節後就一直沒有間斷,場內人數維持在三百多人,上午人多時可以達到五百人,“事實上市場裡每天發佈的用工信息有五六千條,真想找工作還是能挑到崗位的。”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通脹背景下各項成本提高,推高了農民工工價預期,而生存困境下的中小企業能夠承受的人工成本又較爲有限。“用工荒”並非源於完全無人可招,勞資雙方在工價問題上的難以調和,在相當程度上導致了當前“事荒人閒”的用工局面。

“不是缺工作機會,關鍵是工資都太低。”記者在溫州樂清市柳州鎮勞動力市場碰到了32歲的重慶人方厚亮,他說他現在的月薪是2000元出頭,正準備另覓東家。

方厚亮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每月房租、水電費一共300元,一家三口吃飯1200元,再加上抽菸、手機費等開支,就剩不下多少錢了。他說,“豬肉、煤氣、油鹽醬醋都在漲,起碼要找個月薪3000元的工作吧”

記者在浙江溫州、義烏等地的多個勞動力市場瞭解到,不少工人等了快一週也沒有找到工作,最長的已經等了兩個月。他們說,老闆不肯漲工錢是不肯上班的主要原因。

“我們做計件工的,每件東西能賺多少錢,加起來老闆能賺多少,我們都會算出來的,我們不傻。”來自貴州的農民工王福滿說。

“企業主清楚,招工也能招得到,說白了,問題關鍵在工資上。”浙江南方禮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倪孟宣說,因爲工作穩定,五年前廠裡進人還得走後門、託老鄉關係,但如今平均工資漲到了2500元,依舊缺工。

廣東東莞一家精密五金製造企業的負責人說,最近兩年爲了能夠保證企業正常運轉,他給工人開出的工資已經越來越高了。“以前完成100萬元產值需要支付的工資大概是8萬元,今年上半年已經升到了12萬元,50%的工資成本漲幅對於我們這些主要依靠勞動力成本取勝的小企業而言,壓力已經承受不起了。”

浙江省發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長卓永良認爲,中小企業大多是草根創業,而轉型升級無法一蹴而就。企業生存困難漲不起工資、招不到工人,連開工都困難,更難以轉型。

“淘汰一批生存能力不強的小企業,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結果,但由此帶來的工人閒置問題不可忽視,同時應避免出現‘企業生存難招工難開工不足企業生存更爲艱難’的惡性循環。”卓永良說。

對此,一些專家提出,眼下不妨有針對性地對一些有潛質的中小企業給予補貼,避免用工難題壓倒中小企業,從而帶來更多冗餘勞動力。

但工錢並不是導致“用工荒”與閒置勞動力並存的唯一原因。阿里巴巴集團近日走訪了浙江7個城市的94家小企業,並對當地2313家小企業進行網上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與去年相比,用工人數增加的小企業僅佔30%,用工人數持平的佔42%,用工人數減少的佔28%。從員工人數減少的原因來看,34%的被訪小企業認爲很難招到熟練的技術工或者高科技人才。

專家認爲,相關部門需進一步加強就業引導,加強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避免在企業走上轉型升級道路後出現更多的閒置勞動力。

浙江省公共行政與人才人事科學研究所所長陳詩達等人認爲,當前仍然是結構性缺工導致勞動力市場走向買方市場,中國的人口紅利正在逐漸減少,多重因素導致工價被擡高。

“但是,一旦企業轉型升級的步伐跟上,大量不具備專業技能的農民工仍將面臨就業難。政府有責任引導當前閒置的勞動力就業,讓他們在就業過程中增加自身的人力資本存量,形成能夠適應未來企業需求的、穩定的產業工人隊伍,避免眼下這種‘一邊缺工一邊閒置’的現象持續,甚至蔓延。”陳詩達說。(新華網,記者 張遙 張正富 黃深鋼)

“三荒”壓倒中小企業?

多重壓力疊加,我國中小企業迎來新一輪衝擊。今年以來,南方一些省份中小企業出現的一些困境,如今已傳導到北方地區,不少企業瀕臨破產、倒閉邊緣。記者在吉林調查瞭解到,在國內通脹壓力加大及國家緊縮貨幣政策大背景下,吉林省十幾萬戶民營企業、中小企業普遍遭遇“三荒”由於貸款難、貸款成本太高帶來的“資金荒”;在物價普漲形勢下,原料等價格大幅上漲,又不同程度出現“原料荒”;儘管勞動力總量相對充裕,但結構性短缺、技術工人缺乏又導致不少企業出現“招工荒”。

“資金荒”: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困難

“今年中小企業生存環境,比以往任何一個年份都更加困難。”吉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白緒貴說,首先就是企業融資難,不少企業資金鍊條斷裂。根據吉林省全口徑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估算,全省中小企業資金有效需求1000億元,今年通過銀企保合作,引入擔保機構,能從銀行爭取拿到貸款400億元,加上通過創業引導基金、私募基金及發行債券等方式,有望實現融資40億元。“今年全省中小企業資金需求,有把握的能實現資金供給440億元。”他說:“還有560億元資金缺口,目前一點辦法也沒有。”

記者採訪中,一些企業反映,當前“貸款成本過高”是企業融資最大的難題。吉林省納資達汽車裝備製造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軍安介紹說,現在銀行貸款利率6.3%,不同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還有不同比例的利率上浮,一般至少要上浮30%以上,很多企業由於在銀行缺少抵押物,必須有擔保公司介入,而擔保公司的費率一般要求銀行利率的一半,再加上一些公關費用,中小企業的貸款成本要超過12%,而實際上絕大多數企業的利潤率都不到10%。

“原料荒”:生產運營壓力大於往年

長春昌馳混凝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慶峰告訴記者,當前他們最大的困惑就是原材料漲價,以水泥爲例,標號425水泥今年3月份每噸295元,目前已經飛漲至465元,而且還在呈不斷上漲趨勢。“水泥行業每年有一個正常的價格波動,可從沒見過這麼快速、大幅的漲價。”他說:“水泥每噸漲價200元,我們生產每立方米混凝土就要增加60元成本,而且如今其它原料包括沙子、碎石也都漲價,漲幅基本在10%至20%,企業生產運營壓力大於往年。”

吉林省納資達汽車裝備製造有限公司是一汽解放的一家零部件配套企業,公司總經理劉軍安說:“一汽給我們的價格是不動的,而且按照慣例每年給我們的利潤率還要下浮5%,所以目前隨着原料價格的大幅上漲,單個產品的利潤空間嚴重萎縮,企業效益下滑。”

“招工荒”:大量勞動力缺乏一技之長

生產成本上漲,資金短缺,大量企業本來生產運營狀況就不景氣,一些企業還因招不到工人而無法開足馬力生產,“招工荒”讓部分中小企業面臨的狀況雪上加霜。

白緒貴介紹說,他之前到吉林省白城、松原、遼源、通化等地區調研,很多企業都反映招不到技術工人。“吉林省整體勞動力供給比較充裕,但有一個明顯的結構性短缺。”他說:“很多企業需要的都是技術工人,可我們大量的勞動力都缺乏一技之長。”

在吉林省納資達汽車裝備製造有限公司,劉軍安指着正在工作的員工告訴記者,他們爲一汽生產專業配件,需要的都是些機械加工技術類工人,包括車工、洗工、模工等,還有些特殊工種的,現在非常不好招。“現在到長春周邊招工根本招不到,沒辦法我們自己買了大客車,到伊通、公主嶺、懷德等地去招工。”張大釗說。(經濟參考報,記者 王曉明)

辜勝阻:中小企業面臨“三荒”困境

近日,2011亞太經合組織(APEC)中小企業峰會在成都舉行,全國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經濟學家辜勝阻應邀出席峰會並發表主題演講,他認爲,中小企業是解決就業的主渠道,是社會穩定之基,創新創業之源。當前中小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這種困境是“融資難”、“用工荒”、“成本高”等多種因素疊加的結果。處理不當有可能引發中小企業大量停產半停產和大量民間資本遊離實體經濟,出現民間資本熱錢化、產業空心化的潛在風險

要緩解中小企業困境,政府既需要打破壟斷,深化改革,拓展中小企業的市場空間,又要營造民企與國企平等使用生產要素、特別是信貸資源的環境;既要 “少取多予”,爲中小企業減負,又要因勢利導,倒逼轉型,將企業外部生存壓力變爲轉型的內在動力。

辜勝阻認爲,當前,我國中小企業面臨着三個突出的生存困境:一是前所未有的“融資難”。由於我國金融結構二元性特徵凸突,銀行信貸資金繼續向大城市、大企業、大行業集中,國企與民企在融資可獲得性和貸款利率方面差距巨大。據調查,不到10%的中小企業能從正規金融體系得到貸款,大部分融資需求依靠民間借貸解決,結果導致民間利率節節高攀。

例如,武漢部分地區民間資本利率飆升到年息120%;在南京,儘管目前民間借貸的年利率已高達120%,借貸需求依舊不斷膨脹;在一些地方,80%小企業靠民間借貸,年息最高達120-180%。資金配置的結構性問題在推高民間借貸利率的同時也無形中埋下了巨大的金融風險,一旦民間借貸鏈條斷裂,風險將會傳導至實體經濟和金融系統。

二是十分嚴峻的“用工荒”。當前企業不僅招不到人,留不住人,而且人工成本大大攀升。由於勞動力總量“無限供給”格局在改變、區域間務工 “推”、“拉”力量發生變化、新生代農民工需求層次呈新態勢,大量中小企業嚴重缺工,用工成本大大上升,平均成本上升20%-30%;企業員工流失率極高,大進大出的高流失率使企業極不穩定。大量企業出現了因缺工導致不敢接定單的現象。

三是全方位進入“高成本的時代”。利率、匯率、稅率、費率“四率”,薪金、租金、土地出讓金“三金”,原材料進價和資源環境代價“兩價”九種因素疊加推動企業成本直線上升。面對名目繁多的稅費,中小企業不堪重負。

辜勝阻指出,中小企業是解決就業的主渠道,是社會穩定之基,創新創業之源,關係到國民經濟增長後勁,影響着我國“十二五”經濟的成功轉型。當前,中小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生存困境,可能導致民間借貸糾紛高發的潛在金融風險,也可能導致經濟增長動力不足使經濟下行過快的潛在風險。還可能引發中小企業大量停產半停產和大量民間資本遊離實體經濟的潛在風險,出現民間資本熱錢化、產業空心化、經濟泡沫化。推動企業轉型升級,需要採取“放”、“扶”、“逼”的政策舉措。

“放”即放開壟斷,深化改革,營造民企與國企間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環境,特別是要讓不同市場主體平等使用信貸資源。“扶”即將扶持三農的某些政策“移植”到中小企業方面,對中小企業“少取多予”。“逼”即利用市場力量倒逼企業轉型,將企業外部生存壓力變爲企業轉型內在動力。

辜勝阻強調,當前中小企業生存困境不可忽視。“十二五”經濟要轉型離不開企業,特別是離不開發揮中小企業的作用。而企業要轉型必須讓大量的中小企業先擺脫生存困境,先 “活下來”。爲此,政府需要採取以下三大措施:

一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構建平等使用信貸資源的融資環境,切實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要研究大型商業銀行對小企業貸款的風險補償機制和營業稅減免政策。有效實施“有保有壓、區別對待”的貨幣政策,引導商業銀行信貸向中小企業傾斜,特別向高成長性的創新型中小企業傾斜。

要規範民間金融,放寬金融管制,引導民間資本回歸實體經濟。要建立健全與中小企業相匹配的中小金融機構,構建多層次銀行、資本市場、信用擔保“三大體系”,健全企業融資的綜合配套服務體系。要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適當加息,抑制國有大企業的廉價資金需求,增加中小企業貸款可獲得性。

二要加強勞動力市場規劃與建設,營造良好用工環境,緩解“用工荒”。要推動東部產業升級與向中西部轉移並重;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進一步釋放農村剩餘勞動力;加大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解決企業技工短缺問題;推動農民工與市民在住房保障、子女教育、醫療保險等方面的平權,加快農民工市民化進程;優化農民工就業服務和勞動力市場建設,化解企業由於信息不對稱所致的“招工難”問題。

三要減稅降費切實爲企業減負,使其輕裝上陣以應對高成本壓力。要大力實施結構性減稅,切實減輕中小企業稅賦,鼓勵創新,扶持創業。要積極實施“化稅爲薪”或“減稅提薪”等措施減輕企業負擔,使民企輕裝上陣。要進一步減少、簡化行政審批,嚴格執行收費項目公示制度,堅決清理和取消不合理收費,治理亂罰款、濫評比、亂收費等。當前,要對企業反映強烈的損害企業利益的突出費用問題開展專項治理,如高額路橋費、進場費等,降低企業流通成本。(人民網)

專家談“用工荒”:政府應做好“二傳手”

北京保姆行業工資大幅提高仍然遭遇用工荒,通脹下東部企業用工荒企業招工難工人找活難,浙江義烏來料加工緩解用工荒,用工荒影響到多家上市公司,人工成本上升導致虧損,可見中小企業用工荒實際上已經成爲和融資難一樣同時出現的普遍現象了,如何看待這一現象呢?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車偉接受了記者的訪問。

用工荒源於勞動供求關係發生根本性變化

記者:現在中小企業似乎都不怎麼景氣,爲什麼用工荒還這麼嚴重呢?勞動力都到哪裡去了呢?

張車偉:這跟勞動力市場中勞動供求關係發生根本性變化密切相關。現在勞動力隊伍雖然很龐大,勞動人口數量還在增加,但是新進入勞動力市場的人口的數量與國際相比大大減少。可我們的經濟經過30年的發展,規模已經非常大,對就業的吸收能力進一步增強,這兩方面因素使得過去大量的剩餘勞動力現在變得非常少。

應該說,這種供求關係的變化決定了勞動力的數量與需求相比偏緊。這是現在發展的大趨勢,這種狀況也不會改變,今後可能還會越來越嚴重。

招工難由沿海地區朝中西部蔓延

記者:用工荒原來都是東南沿海比較嚴重一些,那麼是不是現在也出現了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現象呢?

張車偉:確實是這樣。現在用工荒不僅是在沿海地區發生,中西部地區也開始遇到這樣一個問題。因爲很多企業實際上也開始從沿海地區向內陸地區、中部地區遷移。同時,中西部的發展這兩年在加快,很多省份的經濟增長率開始超過沿海地區,這種經濟增長的強勁創造了很多就業機會,再加上東部沿海企業向內地轉移,中西部地區的就業機會現在越來越多。

另外,農村的發展這兩年也非常快,農業的效益也在提高。如果農業效益好,就意味着你不給我高一點的工資,我就不願意到你這來工作,這幾方面的因素造成民工荒。

企業原始生產發展模式走到盡頭

記者:企業自己也認識到,造成招工難、用工荒的一個原因是待遇比較低,是不是企業只有加錢這一條路才能夠緩解招工難這個現象呢?

張車偉:對企業來講,加錢這個路子是最快的。要解決這個問題,其他的方法可能都是遠水解不了近渴,解近渴的就是加工資。這是企業競爭力的一個體現,如果你付得起工資,那麼就能夠招到你想要的人。從長遠來看這肯定不是長久之計,實際上也就意味着企業過去的那種生產模式或者是發展的模式可能已經走到了盡頭。

記者:必須要改變。

張車偉:實際上你必須要改變,因爲過去那種低工資、低附加值、廉價商品時代的黃金日子已經過去了,這就要求企業要在創新上下功夫,在增強自身發展能力上下功夫,要增強自己企業發展的後勁,創新或者創造自己的產品、技術,然後成爲這個企業發展的一個推動力,而不僅僅再只能靠僱傭低工資的勞動力來取得高額的利潤。

政府應該做好“二傳手” 實現勞動力供求匹配

記者:一方面是招工難、用工荒,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大量的工人抱怨找不到好的工作,很多大學生也遇到這樣的情況,您覺得這樣的矛盾出現問題在哪?

張車偉:這是今後勞動力市場當中的主要矛盾,因爲隨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就業機會多了以後,他不光是要有一份工作,還需要從工作當中得到其他一些收益,比如說尊嚴,自我實現的感覺。過去我們的就業模式是隻要你給我錢,我維持生存就夠了,這個時代基本上過去了。中國經濟30年發展,使得我們已經進入中等收入的階段,在這種階段人們在追求工作的時候收入是一方面,其他方面也要考慮。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你這個工作不能給他提供比較好的福利待遇,甚至其他方面的滿足感的話,他可能就選擇不就業。那麼對於企業來講,實際上你不僅僅要改善你的待遇和水平,同時還應該讓這個企業爲職工提供更多的發展前景,給他提供晉升的一些渠道,改善工作的待遇和環境,只有這兩方面實現匹配起來才能夠解決這種結構性的矛盾。

記者:張所長提到企業方面我們應該作出的努力,面對用工荒政府應當做些什麼呢?

張車偉:我覺得政府責任也是應該很大的,首先解決結構性矛盾的時候,政府在中間起一個實現勞動力供求匹配的作用。在勞動力市場的信息的提供方面,應該大有可爲。因爲也很多人找不着工作可能是信息不通,比如可能你有一份工作本來適合你,但是你不知道在哪,所以就可能即使有工作,也有人,但是不能實現很好的匹配,政府應該充分的提供這樣一個信息。(中國廣播網)

破解“用工荒”:發展面向產業需求的職業教育

近年來,“用工荒”在我國蔓延擴散。對此,民盟上海市委日前開展了相關調研。

“從目前我國勞動力市場總體情況來看,勞動力並不缺乏。”民盟上海市委調研組做出這一研判的依據是:在今後一個時期,隨着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每年將新增上千萬農村年輕人進入城市就業,同時,在城市裡生活着大量的即將長大成人的農民工子女即“農民工二代”,即將進入工作年齡。

這些“農民工二代”從小跟隨父母親進城,在城市中長大,甚至是在城市出生、就學,已經適應了城市的生活。但是,因各地政策的限制,他們中的絕大部分無法像城市子弟一樣在所在城市接受職業教育或高等教育,無法像城市子弟一樣獲得進入正常的就業保障渠道。

對此,民盟上海市委呼籲,充分發揮大中城市職業教育資源優勢,以產業發展需求爲依託,以新生代農民工以及城市中的“農民工二代”爲培養對象,即可爲我國經濟轉型發展提供技術型勞動力保障。

民盟上海市委建議,從國家層面而言,可根據產業發展佈局以及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研究制訂面向產業發展需要的技術型勞動力需求規劃,根據技術型勞動力需求制定中長期職業教育規劃,以確保職業教育的發展爲產業發展提供可靠的人力支撐,確保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經濟轉型發展取得預想的結果。就教育管理部門來說,建議擴大職業教育規模,提高職業教育培養質量,打造與製造業大國相適應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

在具體舉措上,民盟上海市委提出可挖掘大中城市現有職業教育學校人才培養潛力,通過擴大規模、聯合辦學、校企合作、社會辦學等方式,形成一批具有產業特徵的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和技術工人實訓基地。在此基礎上,鼓勵在城市就學的農民工子女以及農村地區中學畢業生選擇就讀。(人民政協報,記者 顧意亮)

(本文綜合每日經濟新聞、新華網、經濟參考報、人民網及中國廣播網等媒體稿件)

作者:顧意亮

本文綜合每日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