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鏡頭見證北京的發展和變化

圖①:2008年7月的首都機場T1航站樓。  圖②:2005年的鳥巢。  圖③:2008年的鳥巢。  圖④:馬文曉直升機裡。  圖⑤:2013年10月15日下午的北京中軸線。  圖④由馬文曉提供,其餘均爲馬文曉攝。

“真是不虛此行!”還未坐定,馬文曉便興奮地說。採訪當天,清晨4點,他就帶着攝影設備趕往120公里外的北京延慶四海鎮拍攝長城雲海,返回與記者見面已近下午3點。

累並快樂着,這是馬文曉生活的常態。當過基建工程兵,在建築企業搞宣傳,在首都建設報任副社長、副總編輯,馬文曉更爲人熟知的身份是航拍攝影師

二環騎車拍 五環用航拍

1978年春天,18歲的馬文曉和200多名年輕人,從老家河南湯陰來到北京,成了一名基建工程兵,投身於北京的城市建設。

1983年,基建工程兵集體轉業組建北京城建集團,馬文曉長期從事企業宣傳工作,扛攝像機、寫文章、拍照片,樣樣得心應手。當時北京的環路正在建設中,馬文曉騎着一輛二八自行車,胸前掛着照相機,走走停停,把那些火熱的施工場面一一拍了下來。“二環路30多公里,騎着自行車就能轉個遍。”

北京的道路在不斷延伸,三環路四環路修建時,馬文曉必須開車才能完成拍攝任務。及至拍攝五環路,他想盡辦法,用高杆車,爬塔吊……因爲高度不夠,始終無法拍出理想的照片。

“如果能航拍留下五環路的影像,那該多好。”馬文曉暗想。不久,相關部門便決定用航拍記錄五環路的整體風貌,這個任務又幸運地落到了他頭上。

2002年8月,R22輕型直升機從定陵機場起飛,馬文曉開始了第一次航拍之旅。機艙只有兩個座位,繫着兩條安全帶,他半個身子探出艙外。流動的風景撲面而來:高速公路如錦緞裝飾着多彩大地立交橋龍蛇蜿蜒美不勝收……

“親身參與和見證北京發展,這是我最自豪的事。”獨特的體驗讓馬文曉欣喜不已,由此開啓了他人生嶄新的一頁。

聽上去浪漫 實則很艱苦

航拍聽上去很浪漫,實則異常艱苦,危險也如影隨形。

“冷!”這是馬文曉冬天航拍最真切的感受。2004年12月28日,他計劃拍長城雪景,那天地面溫度是零下11攝氏度。當直升機飛到山中,雖然穿着雙層皮衣皮褲,身子剛探出艙門,刺骨的寒風還是讓他感覺像掉進了冰窟窿飛機猛烈顛簸,巨風彷彿要把他從機艙裡拽出去。飛機轉了一圈又一圈,當他伸手請助手換膠捲時,才發現同伴已經嘔吐不止。最終,馬文曉拍到了內外長城交會點“北京結”的第一幅全景照片。

暈,這是馬文曉的另一個感受。第一次拍五環路,爲了尋找好的拍攝角度,直升機圍着望和橋不停地繞小圈。拍着拍着,他頭暈目眩,頓時有了窒息的感覺。機長見狀,緊急將直升機降落在路基上。休整片刻,馬文曉堅持拍完了最後兩座立交橋。“如果缺那兩張照片五環路就不完整了。”

航空攝影,最美的瞬間只有百分之一秒,甚至更短。爲了不錯失拍攝良機,準備工作尤爲重要。比如拍大運河,馬文曉帶上GPS,結合地圖和實景圖,一處處實地查看。仔細標出每一個拍攝點的經緯度,提前與機長溝通飛行高度速度。爲拍好夜景,他坐着朋友的車在四環路上一遍遍練習,反覆揣摩速度、感光度光圈之間的最佳組合。

2013年10月15日上午,馬文曉扛着3公斤重的大畫幅相機登上了直升機,開始第六次中軸線之行。正陽門毛主席紀念堂人民英雄紀念碑……在距離地面300米的高空,馬文曉不停地按下快門。中午回到機場,打開數碼相機查看樣片,“跟腦海裡的一模一樣。”馬文曉抑制不住興奮,突然,他發現在照片的黃金分割點附近,有一處拍攝失誤。他馬上找下午執飛的機長商量飛行計劃,調整飛行高度。下午飛行到預設空域時,直升機提升到了近400米的高度,馬文曉從鏡頭中看到藍天白雲下的中軸線既有千年歷史的秩序美,又有奧運之城的現代美,他抑制住激動的心情,穩穩地按下了快門,拍攝下一幅近乎完美的中軸線照片。這張照片在正陽門永久陳列展覽,也被用於中軸線申遺報告。

拍攝首都國際機場T3航站樓,馬文曉足足準備了4年。由於機場每一分鐘都有飛機起降,無法爲航拍的直升機開設空中通道。他沒有放棄,一有時間就研究航站樓的效果圖,琢磨拍攝的位置和角度。2008年1月,得知將有一個短暫的間隙可以靠近T3航站樓,他興奮得幾夜都睡不着。從沙河機場起飛,沿順義一路飛去,臨近時卻被通知暫時不能靠近。在六環外盤旋了40分鐘,他已凍得瑟瑟發抖。“當航站樓的全貌呈現在鏡頭中時,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回想那珍貴的一瞬,馬文曉至今難掩喜悅。

空中看北京 景色大不同

從高速公路到鳥巢、水立方,從威武莊嚴的故宮到繁華的長安街,從蜿蜒起伏的長城到高樓林立的CBD……18年間,馬文曉在空中俯瞰大地,用數萬張照片爲北京留下了一份彌足珍貴的“成長”檔案。

連續10年,他記錄了奧林匹克公園、鳥巢和水立方從無到有的誕生過程,每一次都讓他驚歎:2003年,鳥巢打下了地基;2006年,鳥巢已具雛形;2008年初,鳥巢、水立方開始穿上“外衣”……

從五環路開建,到六環路貫通,再到大七環路建設,馬文曉用鏡頭見證了北京城鄉交通一體化的跨越發展,見證了生態環境的巨大變化。

開微博、出版3本攝影畫冊、辦展覽,馬文曉通過各種途徑記錄和展示首都北京迅猛發展的建設成就。2010年7月,“魅力北京之空中看北京”攝影展在德國柏林舉辦,馬文曉從近萬張底片中精選出51張照片,將一個古樸與現代交融的北京呈現在觀衆面前。“這裡既有嚴格對稱的傳統建築羣,也有鳥巢這樣造型別致的現代建築,足以說明這個城市的多元和包容性。”一位攝影愛好者說。

一晃已經航拍北京18年了。爲了保持充沛體力,年近六旬的馬文曉長期堅持打羽毛球,堅持每天5到10公里健步走。不時有朋友問他:“什麼時候停止飛,停止拍?”他總是回答:“飛,飛不動爲止。拍,拍不動爲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