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深圳奇蹟經驗反制美國

報社

掃描QR code參與線上討論

深圳迎來經濟改革開放40週年,用「經濟奇蹟形容這個當年小漁村變化,絲毫不爲過。深圳是大陸首批開放經濟特區中最成功的一個,不只經濟總量、居住人口產業規模飛快增長,城市發展也遠比同期的珠海汕頭廈門,來得更爲快速且成功。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統計,深圳1979年GDP總量不過1.96億人民幣,連四線城市都排不上,2019年深圳GDP達2.69兆人民幣,是40年前的1.4萬倍,僅次於上海北京,成爲經濟總量第三大城市

爲何深圳可以從一個偏僻荒涼的小漁村,發展成爲最火紅的一線城市?除了享有經濟特區的稅賦與土地優惠外,產業不斷配合外部環境變化迅速升級轉型,並汰換劣勢項目,或許是更關鍵之所在。

改革開放初期,深圳產業結構主要是以「三來一補」的傳統加工製造爲主,強調勞力密集,賺的是低毛利代工組裝錢。隨着資通訊時代的到來,相關的電子產品零組件生產,愈來愈強調製造技術的加值與服務,深圳陸續推出多次「騰籠換鳥」政策以加快產業升級轉型步調。之後,又能隨着金融科技、互聯網及5G世代的興起,培育出包括華爲騰訊中興比亞迪大疆等在內的新興科技企業,讓深圳一舉成爲創新之都。2019年深圳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及新能源與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2.63兆人民幣,幾乎是深圳GDP的全部組成,顯見深圳產業創新轉型相當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從「加工」到「製造」再到「創造」的升級轉型過程中,淘汰粗放型產業,並非完全出於政府的政策因素,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市場力量。也就是說,不同於北京或上海等地區由政府或國企主導產業發展,深圳的產業升級轉型更像是由華爲及騰訊等民營企業所驅動。深圳高達96.3%企業爲民營,深圳A股上市企業中,民營企業超過200家,比重將近2/3,遠大於北京及上海A股上市的民營企業比重,民營經濟纔是深圳經濟活力所在。

另一方面,在爲數衆多的民營企業中,中小企業扮演的支柱角色不容忽視。深圳市中小企業服務局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小企業203.4萬家,佔企業總數99.6%。標示着創新轉型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約1.4萬家),中小企業佔比更是遠超過8成。對整體GDP的貢獻,則將近一半(約48%)。

華爲、騰訊、大疆等知名科技巨頭,能夠從中小企業快速成長爲大型跨國企業,憑藉的就是深圳提供的大量市場養分及相對開放的籌資環境。這些數字都在在突顯出,中小企業所代表的民營經濟力量,纔是拉動深圳經濟快速發展的推手。

深圳經濟奇蹟背後,不只是經濟改革開放與產業升級轉型的政策力量,更是民營經濟與市場主導精神的運作。面對中美貿易衝突日漸加劇,應爲北京當局帶來啓發。經濟或產業發展不能只單靠國家力量的支持或補貼,而更需要凱因斯那隻看不見的手因勢利導。要讓市場力量運作得更順暢,就需要營造更開放的經濟環境。

最近爲反制美國的進一步制裁,大陸內部一直有聲音,認爲應該全面升高對美姿態,不能讓美方藉由貿易協議談判予取予求。清華大學知名教授李稻葵日前就建議,北京或許可以考慮放棄美國及歐洲市場,全心專注發展大陸內需及一帶一路市場。其所持理由爲,憑藉這兩個地區的龐大人口與未來需求,就足以支撐並養活中國企業。

這樣的思維固然政治正確,對經濟發展而言卻極其危險,恐怕會帶來難以估計的傷害。不管是對大陸或全球經濟來說,都是如此。原因很簡單,過去的歷史經驗已經證明,全球貿易與經濟,基本上是蛋生雞與雞生蛋的關係,任何封閉、小圈圈式的經貿模式,雖會提升區內貿易行爲,卻可能阻礙全球經貿的發展。更何況,以中美分居全球一、二的貿易規模兩極化的發展,只會削弱全球化帶來的好處。

深圳改革開放的成功,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始點,而非結束,仍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深圳所創造的經濟奇蹟,足爲全中國借鏡,更開放的市場,纔是對抗美國最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