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博探訪八千里路雲和月

其實,學校裡也有很多外籍學生,來自歐美、東南亞、日本、南韓,在與這些外籍生的相處上,我們似乎不那麼怕生,即便語言不通,也敢用勉強會的幾句英文彼此溝通,但爲什麼這些陸生到了我們身邊,明明使用的都是中文、在文化歷史上也幾乎一脈相承,但卻存在着那樣大的落差?

對陸生感到好奇

「這是一羣怎樣的人呢?」在開口向第一位陸生打交道之前,我心裡有許許多多的問號。口音有點難以辨識,但是放慢來聽又似乎都聽得懂;他們對人客氣,學習認真,但是與我們之間,似乎總是有那麼一絲絲的隔閡和情怯。

班上有位從上海來的陸生同學,我們之間原本僅有過幾句禮貌性的交談,互相問一下上課筆記、作業內容等等。

有一回,她在課堂報告時介紹民國時期的上海灘,整個報告過程講得活靈活現,配合著影片播放,讓我感覺似乎真的置身在那個年代的上海灘。

下課後,我走去向她詢問,表示我對剛纔她報告的內容所提及的上海灘及十里洋場的歷史很感興趣,有一些更深入的問題想請教她,便相互交換了facebook帳號。之後,時常與她在臉書有所互動,她的臉書上最讓我感到好奇的,是經常會轉貼些微博和人人網的訊息,往往都是很有內容、新奇有趣的文章,時常讓我拍案叫絕。

有次一起用餐,我請教她關於微博和人人網的使用方式,她便認真的向我講解起來:「其實,這些社羣網絡的基本操作概念都是類似的,頂多就是使用方式、功能上有點不同,微博上之所以有那麼多的海量資料,主要是因爲我們人多唄,什麼千奇百怪的想法都有,剛好現在有網路了,信息量就一股腦的爆發出來,每天都有不同的新花樣。」

學着過濾海量資訊

她說,由於大陸各省都有自己的風土民情,十三億的人口基數實在太龐大,即使只有十分之一的人在使用,每個人一天發一則訊息,也是臺灣全部人口加起來的五、六倍訊息量。因此,如何在這樣的海量訊息中仔細挑選過濾,尋找值得閱讀的資料,纔是最重要的。

許多陸生在來臺灣以前,早已藉由網路的流通性認識了臺灣的各個角落,雖然與實際親身體驗還是有差別,但我光是聽她講述起臺灣各個景點時那副如數家珍的樣子,我便可以想像對於她們而言,從網路上認識臺灣的管道是多麼的輕鬆,卻也同時意義重大。

我不禁好奇:「所以,如果我想更多的認識大陸,除了看旅遊的書,除了看各地的人文歷史資料,是不是也該多多使用你們的社羣網路?」

她思索了一會兒:「這個自然,你能透過微博上網友的留言,看到最新消息,也可以學會很多我們那邊的一些常用的順口溜、口頭禪,這對於你之後認識大陸朋友很有幫助,就像我們來臺灣這裡偶爾秀幾句臺語一樣,大家都會感到很親切。不過呢,我們大陸的網友在網路上的發言挺辛辣又直白,你可能需要適應一下。」

我聽了她的建議,開始學着使用微博、人人網、QQ、微信……上面的海量訊息讓我眼花瞭亂、目不暇給。就像是劉姥姥進大觀園,看到什麼都覺得新鮮有趣,特別是那上頭有許多有趣的段子,把各種時事評論化爲簡單的順口溜,讓我見識到大陸網友的機智和幽默,也對他們關心社會時政的方式有了不同的見解。

那位上海同學寒假回大陸,我們依然用微信保持聯絡,透過網路,我們分享了許多生活片段,遠比在學校上課時分享的多,在這樣的交流過程中,我們都把對方當成一面映照出自己優缺點的魔鏡,也藉由對方,在彼此的「對岸」探索更多的未知與好奇。

探索彼此的對岸

時日一長,我在微博上也有了許多大陸網友,從他們的微博上,看到了現代中國大陸的各種面貌。有的理性、有的偏激,各種嬉笑怒罵,呈現出各省各地、不同年齡階層和教育背景的不同聲音。我相信這些聲音是可貴的,除了促使社會重視,也讓大陸政府感受到民意走向。

過去,中國有句老話:「防民之口,甚於防川」,而網路的普及,使得政府不能再無視人民的心聲,雖然大陸現在對於網路控管仍有限制,但相信時間一久,終究會找到平衡點與突破口。更重要的,大陸網民所呈現的蓬勃生氣,是讓世界看見大陸的一扇重要窗口,之於在臺灣的我們,那更像是一道任意門,讓我們從陌生和好奇之中,走進大陸,探訪那存在先人記憶裡的「八千里路雲和月」。

透過網路走進大陸

與這些大陸同學的交往,使我看到了一個更嶄新的可能,原來,跟我們一起使用華文閱讀和書寫的,有那麼多仍待發掘和學習;過去因爲歷史糾葛而停滯的兩岸交流,從而開啓了新的篇章。

假以時日,兩岸的中華青年兒女,可以藉由各自的社羣網路,更加認識對方,從中瞭解彼此的制度習俗、社會現象,最關鍵的,是讓彼此的價值觀相互激盪磨合,創造一個屬於我們共同的未來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