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蟹殼海藻讓廢水發電 蒙古女孩奪博士學位

莉娜是大葉大學第一位完成博士學位的蒙古籍女學生。(大葉大學提供/吳建輝彰化傳真)

大葉大學工學院院長李清華(左)恭喜莉娜(右)成爲新科博士,莉娜也感謝教授,給她相當大的發揮空間。(大葉大學提供/吳建輝彰化傳真)

來自蒙古的女孩莉娜,因爲家鄉很多企業污水處理問題,一頭栽進環境工程領域,2016年隻身到臺,攻讀大葉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花了4年半的時間,取得環工系博士學業,還曾拿下3次韓國世界創新發明大賽金牌獎肯定,因爲疫情莉娜暫時待在臺灣,她表示,希望能儘早回到家鄉,用自己研究,改變家鄉污水問題。

今年已經32歲的莉娜,花了4年半的時間取得博士學位,先以1年半時間取得環工系碩士學位,在用3年時間完成博士學位,以論文「合成與評估可用於微生物燃料電池的強化型殼聚糖質子交換膜」,完成博士論文,是大葉大學首位蒙古籍女博士

莉娜表示,在家鄉大學唸的是化學,進入職場後,發現許多企業污水污染、處理問題嚴重,大約工作5年後,申請到臺灣就讀,在李清華教授的指導下,研究微生物燃料電池,以環保及多功能的角度出發,成功從廢螃蟹殼海藻中提煉出可以製作質子交換模的物質,讓處裡廢水過程,也能發電,完成「殼聚糖-藻酸鹽質子交換膜在微生物燃料電池中產製生物能源之研究」

莉娜說,博士論文在原本質子交換模研究的基礎上,在加入不同的成分,讓導電性、發電效率更加,感謝大葉大學,提供很充分的資源,也要感謝教授,給她相當大的發揮空間,最重要的是臺灣人很友善,纔會完成碩士後,決定繼續攻讀博士。

指導教授、大葉大學工學院院長李清華指出,蒙古環保、污水處理等相對落後,廢水發電主要關鍵就是質子交換膜,但一般市售價格昂貴,且化學制品並不環保,莉娜利用廢螃蟹殼和海藻製作,在效率不變的情況下,成本更低,對環境更友善,都算是很大的一個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