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蔡習會的距離

報社

掃描QR code參與線上討論

習會5週年,兩岸舉辦的活動規格都比外界預想中「低」。在北京原以爲汪洋會出席座談會並致辭,結果只有國臺辦主任層級參加,受政治氛圍和疫情影響,未見專程從臺灣赴京與會的我方學者。在臺北民進黨對馬習會不屑一顧,國民黨也輕描淡寫,只有馬英九基金會舉辦一場學術研討會,馬習會5週年話題似乎只是天際一道流星

「冷」只是表層現象,拜登贏得美國大選,改變兩岸僵局的客觀形勢已經出現,蔡總統在國慶演說拋出橄欖枝後,大陸明顯有了反應。觀察北京在馬習會5週年研討會上的語言,看似重彈一中原則、九二共識、一國兩制老調,未改變對民進黨政府臺獨言辭批判,卻也透過活動釋放「超前部署」訊號

首先,劉結一和張志軍再次對中共五中全會和十四五規畫的兩岸段落做了詳細詮釋,意即大陸目前還是以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爲優先,明確排除武統選項。其次,劉結一提到馬習會是大陸對臺「原則堅定性和策略靈活性」的體現,這和蔡總統國慶演說不謀而合。此外,劉結一還特別引述蔡總統「有意義對話」的倡議,有針對性地隔空傳遞政治訊號。

可以確定,「想談不想打」是兩岸紅綠執政者的交集,但至於如何談、何時談,雙方還卡在缺乏政治互信的「最後半哩路」,有待雙方抓住契機各進一步。對北京而言,繞開一中和九二共識,可謂比登天還難,對臺北而言,吞下九二共識,放棄主權主張,有如敲冰求火。雙方沒有共識、缺乏互信,談不起來。

不過,協商談判與溝通對話是兩個層次的概念,前者是指公開、正式、常態機制,需要一定互信基礎或政治共識,但後者形式靈活多變,目的是交換訊息、重建互信、避免誤判,應不存在需要政治前提的問題。

蔡政府2016年上臺前,雙方可能就兩岸如何達成「新共識」展開某種溝通諒解,但最終以「未達成答卷」戛然而止,川普上臺情勢丕變、加上大陸對國民黨拿回政權仍有期待,北京與蔡政府溝通既沒有興趣、也缺乏信任,對臺二軌溝通管道漸漸消失。

然而,現在情況截然不同,民進黨有長期執政的可能,更何況兩岸經歷過去數月的軍事緊繃,已經試探出彼此底線,而美國選後新局又創造了重塑中美臺三邊關係的契機。馬習會5週年的北京研討會上,雲集了京滬廈三大對臺研究重鎮的智庫學者,這個動作是否可以解讀爲大陸重新激活對臺二軌機制的起手式?具有二軌性質的兩岸智庫對話,不應被政治包袱捆住手腳,北京應該更加積極自信。

北京紀念馬習會,並以「兩岸領導人歷史性會晤」定調,意味大陸有意促成兩岸領導人會晤機制的常態化,爲「蔡習會」創造了可能性。如果大陸有意透過二軌,與臺方共商兩岸「新共識」,那麼球又回到了蔡政府手上。

北京眼中「合格」的兩岸論述或兩岸共識,要具備兩岸同屬一個國家、不是國與國關係的內涵,一中各表亦然、九二共識亦然、兩岸一家親亦然,就如俄羅斯套娃,可採不同論述,但要具備相似的核心內涵。馬習會並非國共兩黨領導人會面,而是一箇中國下的兩個領導人會談,其價值在於「各表」達到階段性極致。

蔡總統在兩次就職演說上均承諾,遵循中華民國憲政體制處理兩岸事務,並且阻止同黨立委意欲刪除「國家統一前」的提案,行爲本身已經非常接近核心。蔡政府其實可以闡明:我方依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中「國家統一前,大陸地區指臺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的精神,自1992年起推動兩岸協商,並在2015年實現兩岸領導人會晤,我方願意在既有政治基礎之上繼續推動兩岸領導人會晤、維護臺海和平穩定。

這一段表述合法合憲合情合理,符合歷史事實與兩岸現狀,如果將這一表述簡化爲:我方願意在2015年兩岸領導人會晤的既有基礎之上,繼續推動兩岸領導人會晤機制常態化,這就基本具備了兩岸「新共識」與重建政治互信的基本要素

蔡習會陳義過高,眼前需要重啓二軌對話,建立溝通管道。當年兩岸雙方正是透過頻繁密集的溝通、各自拿出多個版本的表述方案,最終才形成各表一中的默契,爲後來30年的兩岸互動創造了空間。以兩岸現有的政治智慧,只要能及時把握後川普時代的契機,應能再次做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