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高齡肌少症 快查查自己有沒有「老咽」

預防高齡肌少症,快查查自己有沒有「老咽」。(示意圖/Shutterstock)

肌少症是老年失能的兇手。專家說,高齡者想預防肌少症,有必要先關注咀嚼吞嚥功能,如果出現「老咽」,除了注意營養攝取,食物料理也別太硬、太乾、太淡,才能達到「吃得夠、吃得巧、吃得對、吃得下」的目標

經濟部工業局主辦,並由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陽明交通大學ICF暨輔助科技研究中心和臺灣高齡產業創新發展協會共同執行的連續三天「2021臺日照護科技技術論壇」中,其中一大重要主題爲「吞嚥肌少、飲食營養」,邀臺、日專家提出解決辦法。

中研院生科所特聘研究員潘文涵指出,老人飲食營養的關鍵問題是「吃不下去」,肌肉會逐漸因熱量消耗而減少;但當熱量消耗需求減少,自然而然食慾也下降。惡性循環下,肌少症就可能發生了。

●咀嚼吞嚥機能是哪些?

那爲什麼老人家會吃不下去呢?臺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會理事長、臺大醫院副院長王亭貴從咀嚼吞嚥機能解釋起。他說,人的咀嚼吞嚥機能依順序分有口腔準備期(又稱口腔前期)、口腔期、和咽部期:

1.口腔準備期(或稱口腔前期)

利用咀嚼和唾液混合,將食物形成食團,這時也能透過咀嚼享受到美食的口感與味道,和生活品質大有相關。如果咀嚼功能喪失,食物無法形成食團,就必須靠外力幫忙,例如果汁機可打出果泥蔬菜泥等,再進一步吞嚥。

2.口腔期

將食團從口腔往後送到前咽門,這時需要靠舌頭的擠壓幫忙,而所有動作都是靠大腦皮質下指令。這時常見民衆吃藥,因藥苦很快就會把藥物從口腔往後送;但若遇上好吃的食物,就會含在口腔久一點。然而,一旦大腦皮質出了問題,例如植物人或失智者,就會含着食團不吞下。

3.咽部期

咽部有3個重要骨頭,包括舌骨、甲狀軟骨、和環狀軟骨,當吞嚥反射發生時,它們會各自作用,使喉頭上升、氣管關上,讓食團能順利進入食道

●吞嚥功能會「老」 備餐要注意質地和鹹淡

王亭貴指出,人的咀嚼吞嚥功能會隨着年紀老化,英文稱作「Presbyphagia」,日文則稱作「老咽」,原因是高齡者牙齒不好、唾液減少、口腔內感覺變差、舌頭力量減少等因素所致。雖然還不屬於「障礙」,但飲食上就要有所注意。

「這也是爲什麼大家都會強調,高齡者吃的食物不能太硬、太乾、口味太淡,而且吃飯結束都要注意口腔清潔。特別是戴假牙者應清除口腔內殘留物,避免口腔健康更差,」王亭貴說道。

然而,一旦吞嚥功能退化到吞嚥障礙階段,喉頭上升和氣管關閉的速度會變慢,太稀的食物和水等都容易跑進氣管,使得老人嗆到。

廣島縣立大學綜合學術研究科教授日本咀嚼障礙醫學會大會長栢下淳說,吞嚥障礙很容易發生吸入性肺炎,是高齡者的死亡危機。在日本,95%的高齡者曾有肺炎,且75%的人因肺炎死亡,其中就有一半以上是吸入性肺炎所致。

東京女子醫科大學病院復健科教授若林秀隆也說,肌少症會增加吞嚥障礙的發生,急性期吞嚥障礙者也容易得到肌少症,兩邊互有關連性

在日本,85歲以上的銀髮族每2人就有1人罹患肌少症。若林秀隆提醒,應釐清肌少症的源頭是否爲吞嚥障礙,才能知道銀髮族下一步該進行的是肌力訓練,或是營養改善。

根據統計,高齡者的吞嚥障礙比率,在居家社區爲10%,在一般醫院爲12~20%,在住宿長照機構例如護理之家則達50%。

王亭貴說,各國統計有些微差異,但基本上住宿型長照機構的發生比例都很高,因爲機構照顧人力多不足,無法太關心住民的飲食。然而,「若料理做得好吃,連失智者都會願意吞下去,還有機會拔掉鼻胃管。這談不上醫學,而是有心的照顧。」

●銀髮族該怎麼吃?「老咽」又該怎麼吃得安心?

那銀髮族建議吃些什麼?潘文涵說,目前建議以強調蔬果和全榖類的得舒飲食、地中海飲食、和麥得飲食型態爲主。接地氣一點的說法是,臺灣的老人家能多吃水果、核果種子、茶、蔬菜、全榖雜糧、介殼類、奶類、和魚類。

潘文涵認爲,銀髮族的飲食不只是要「吃得夠、吃得巧、吃得對、吃得下」,食物的可近性也很重要,必須是大家「買得起、買得到」,才能真的提升健康。

若是已經出現「老咽」或吞嚥障礙者,怎麼吃最安心?王亭貴和栢下淳均提醒四大注意事項,包括:

1.吃飯吞嚥時要專心,避免嗆到。

2.做吞嚥前的準備,可以先含在嘴裡1~2秒。

3.頭前傾、用力吞,不要隨便擡頭。

4.料理必要時使用增稠劑,預防嗆咳和吸入性肺炎。

長者需要照顧者協助餵食,照顧者一定要先叫喚長輩的名字,確認他能意識清醒地進食,好好吞進去。若長者無法下牀,背部要靠在固定的地方,並擡高牀頭至少60~90度,並利用牀上桌協助進食,否則姿勢不良容易造成嗆咳。此外,吃完後也要維持坐姿至少30秒,並協助口腔清潔。

「最好能告訴長輩他待一會兒將吃什麼,隨時提醒他嘴巴要咬一咬,並隨時觀察老人家的食量和食慾。如果突然咳嗽起來就要暫時停止餵食,千萬別給水,否則更容易嗆到。」王亭貴說道。

栢下淳提醒,使用增稠劑調製的果凍狀照護餐,熱量僅有正常餐的一半。雖增稠劑容易攜帶,也便於準備照護餐,卻很容易造成長者的營養攝取過低,但老人所需的熱量與蛋白質量都應比成人高,才能避免肌少症或疾病惡化的機會。

此外,使用增稠劑時也要注意長者的飲水量。一般而言,濃度愈稠、含水量愈低,長者吃照護餐後還是要多補水,避免脫水。

若林秀隆提供一套精準的營養復建照護方法。這需要由醫師先替長者做身心障礙評估(ICF)、衰弱評估、及營養評估,再設定「SMART」目標,須夠具體(Specific)、可測量(Measurable)、可達成(Achievable)、切題的(Relevant)、而且有時限(Time bound)。

若林秀隆舉例,假設希望戴鼻胃管的長者能在一個月後脫管、透過嘴巴進食,在期限內增加他的復健訓練和營養治療課程,就是一個「SMART」的營養復建照護方法,有助幫長者擺脫有如「大象鼻」的鼻胃管,再嘗食物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