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化“反噬” 出圈基金經理“進退失據”

日前,一份基金經理在某平臺上的影響力榜單發佈,再次讓我們看到基金經理出圈後的巨大粉絲影響力。不過,相比此前,這些基金經理已經有不少“掉粉”現象。另外,從基金經理一側來看,此前娛樂化、飯圈化的潮流,正在不同層面上“反噬”基金經理。投資標籤化、風格標籤化、形象標籤化正在成爲很多基金經理不得不承受的負擔。

造星”須慎重

在這份榜單中,無一例外,市場頂流基金經理成爲衆多粉絲關注和追逐的對象。甚至不少基金經理的名字一旦出現在某些文章之中,文章的關注度、點擊量就會暴增。儘管如此,如果比較2021年年初的基金經理出圈情況,可以發現,就算是頂流基金經理也已經經歷了粉絲的“脫粉化”,在整體的活躍度上,都有很大的變化

此外,觀察此前微博等平臺上建立的基金經理“後援團”等組織,也可以發現,基金經理的出圈迎來結構性分化。中長期業績突出、粉絲運作又沒有用力過猛的基金經理保存了較好的粉絲留存率和活躍度。而一些生搬硬套、造粉痕跡過於濃厚的基金經理,則在遭遇粉絲後援團迅速冷卻的尷尬局面

基金經理和基金公司也在轉變策略。最近的“520”,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照例又一波借勢營銷,但是在營銷的重點尺度方向上明顯發生了變化。在這一個以“表白”爲主題的“節日”中,基金公司的宣傳點聚焦在用長期守望財富、用專業“表白”市場等上。

“基金公司正在反思,基金的出圈化、基金經理的粉絲化到底利弊如何、出路和方向在哪裡。總體來說,公募基金作爲普惠金融,走向公衆服務公衆需求是行業發展的必由之路,而粉絲等正是目前公衆易於接受的形式。不過,行業和公司需要有明星,造星卻要慎重,很多時候,容易事倍功半、欲速則不達。”有基金公司中後臺部門負責人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

“標籤化”成負擔

如果說,在娛樂化的浪潮中,基金經理身不由己,那麼在潮水退去之時,他們同樣容易進退失據。

投資標籤化、風格標籤化、形象標籤化,已經成爲市場上部分基金經理面臨的沉重負擔。“特別是一些宣傳爲極致行業風格的基金經理,在面臨震盪市場之時,如果迴歸全市場尋找機會,這無疑是前後不符、自相矛盾的。”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基金經理表示。

當然,市場和投資者自發在進行着去蕪存菁的選擇和優化。近期,一些既在結構市場表現突出、又在震盪市場防守有道的基金經理,受到市場資金的追捧。景順長城基金劉彥春富國基金朱少醒等歷經市場風雨的頂流基金經理們管理的老基金產品迎來資金的持續“加持”。而與此同時,新基金髮行則持續在“磨底”之中。觀察新基金髮行,已經較少見到大張旗鼓的基金經理“造星運動”,其賣點訴求點,也更貼近投資者所想和基金經理的實際了。

“之前,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已經發布了《關於公募基金行業投教宣傳工作的倡議》,明確提出,公募基金管理人開展投教宣傳活動時,應堅持長期投資、價值投資和理性投資;嚴禁娛樂化,不得與國家相關精神、社會公序良俗相違背,各機構不得開展、參與娛樂性質的相關活動。不僅是監管的要求,基金公司在實踐中也發現,過度的娛樂化是對專業能力的侵蝕。市場不正之風已經受到壓制,但是對於一些基金經理來講,進退失據的局面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上述基金公司中後臺部門負責人認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