馭勢科技吳甘沙:學特斯拉非一日之功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爲本站汽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站汽車6月11日報道

6月10日,主題爲“先手”的第十三屆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於合肥開幕。在爲期三天的論壇中,將有超過40場演講、17場議題討論,預計超過150位中國汽車產業先鋒思想碰撞,共話新汽車時代。

當天下午,馭勢科技聯合創始人、董事長、CEO吳甘沙帶來主題演講《從L2+到L2++的幾點思考》。

以下是他的演講實錄:

大家下午好。今年上海車展上有兩個新的玩家,一個是大疆,石破天驚式地推出L2+的產品,另外一個是華爲,它給一個看上去有點類似robotaxi的這樣一種產品形態又套了一個L2的套子。這就是我題目當中的兩個,一個叫L2+,一個叫L2++。從L2+到L2++,中間會發生一些什麼?對於我們主機廠,對於供應商意味着什麼,這是我想說的幾點思考。

如果說L2+最成熟的還是特斯拉的產品,它的NOA是典型的L2+,可以實現雙手解放,可以實現自動變道,自動進出匝道這樣的產品。

如果說L2++呢?FSD是非常典型的L2++,它可以實現在城市區域的L2級的輔助駕駛。

這兩種產品它的成熟程度是不一樣的。

L2+現在應該有至少幾十億英里的行駛里程,具體多少,特斯拉也沒有說,我們猜測大概是這樣的量級。

L2++,或者說FSD,嚴格來說還不是一個非常成熟的產品形態。根據現在報出來的數據,特斯拉大概一共跑了15.3萬英里,800多個人參加了這樣一個計劃的測試。這800多個人當中,只有71個人不是特斯拉的員工,其他都是特斯拉員工,平均下來,一個人大概只開了186英里,所以它應該說還是一個比較早期的產品形態。

夾在兩者之間的,我並沒有說是L3,因爲現在L3到底會不會存在,其實已經成了一個非常有爭議的話題,我放在兩者之間的叫做影子模式,影子模式就是利用你今天L2車型,它可以大規模地部署。於是我可以大量地收集數據,甚至於在車上做一些受控的算法試驗,這是影子模式。

如果說把特斯拉更早的,就是NOA,比NOA更早的車型都算上,我猜想,它有可能已經有百億公里影子模式的數據覆蓋。當然這並不代表一定就真正收集了百億公里的數據,它在這百億公里當中,可能按照10000:1甚至100000:1的比例,把精華的數據收集下來。這是行業今天一馬當先的領導者已經做到的。

我今天說幾個思考:

思考一:學特斯拉非一日之功

這是我在去年藍皮書論壇上用的一張PPT,這個PPT想要說明特斯拉用近二十年時間做到今天,這二十年時間戰略思維非常清楚,幾乎每個方面都是通過三步來走,並不是一步兩步地一蹴而就,也不是四步五步那麼繁鎖。

比如產品定義就是從超級豪華的Roadster(參數丨圖片)到普通富豪用的Model S/X,再到大衆用的Model 3/Y,核心是把三電做好,然後把電子電器架構的三控制器做好,當然它是四域,它的車身變成左車身、右車身的四域控制器。然後進一步開發它的更新的基於以太網雙環的新的組織架構。

有了整車架構三步走,在功能上實現了三步走,先是操控,在交互上實現了全新的體驗,它的標誌就是那塊大屏,然後它實現了整車的OTA,有整車OTA就可以不斷地把一些新的功能,在它的所謂的FSD這麼一個期貨的幌子下面不斷地推送,最後有了OTA就可以不斷地去推送智能駕駛,在後面實現數據閉環,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從2015年、2016年開始,每一個版本都加入了新的功能。

有了智能駕駛以後,它開始進入到芯片,芯片這一塊也採用了三步走的策略。只有自研芯片才能夠允許FSD這樣一種城區場景,所以它的FSD也一步一步推出新的版本,最早V7幾乎沒有人能夠用到,現在V9差不多幾百讓用到了。這就是堅定的三步走,通過二十年的時間。

這給我們主機廠帶來啓示,它走過的路我們就不用再走彎路了,這是好的地方。但是另外一個方面,它踩過的很多坑是並沒有發表出來的,我們再去重複它走過的路的時候,不可避免還會踩一些看不見的坑,所以我們如何?我們現在看到很多的,尤其是新造車的勢力,在2023年會推出這麼一個L2++的產品形態,我們相信它會通過這樣幾個步驟去做。

第一個,硬件還是一步到位,這一步到位當中包括了激光雷達,當然因爲這樣的硬件可能會存在一些潛在的隱患,它的硬件的接口設計成是後期可替換,就是未來可能在4S店可以換上新一代的引擎。要一下子跨過特斯拉的十年,我們認爲不可以低估其挑戰

現在大家都非常地激進,但是硬件這玩意,並不是裝一個電腦,並不可低估其挑戰。所以,預期最早的一批產品,硬件上還需要一些迭代。軟件和高精度地圖可以通過OTA方式逐步地推上去,尤其是明年,明年會出的一些車型,可能這個車6月份就推出了,但是它的自動駕駛的軟件可能會到年底纔會OTA上去。肯定一開始還是L2+的形態,逐步推到L2++,而L2++,我相信還是類似於特斯拉的這樣一種做法,就是一開始先從一條線,或者小的區域開始推送,可以做一些受控的試驗。我相信未來L2++變成產品以後,可能也會從一些定製化的線路,並不是全域都可以實現L2++。

這裡面還有一個被大家忽視的,就是司機的培訓。L2++把今天Robotaxi公司僱傭的安全員換成了你,換成車子,這些安全員可能需要經過幾個月的培訓。所以對於車主的培訓,也會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工作。這是我們對產品形態未來要上市這樣的一個判斷。

思考二:兩種車型的組合加速追趕

對於車廠來說,我們相信它會對兩種車型組合加速特斯拉的追趕。

一種產品形態是可能演進到L4的L2++,也就是特斯拉FSD,或者是華爲演示的產品形態,我們把它叫做L2的樣子,L4的靈魂。這張圖剛纔倪凱包括唐銳都反覆地展現過,這個L2的樣子,L4的靈魂,這麼一個L2++,本質上它是第一次全面覆蓋了這三種場景。原來L2+,或者NOV的這樣一種快速路,封閉高速的場景。L4,或者類似Robotaxi城區的場景,以及停車場記憶泊車的場景。所以,一種產品形態覆蓋三種場景。

這三種場景不會是像今天的這種車廠,比如說L2+找博世,泊車找法雷奧,等等找多家供應商,它一定是共享了控制器和傳感器,而且實現了軟件和硬件的兼容。從它的域控上面,我們相信它一定有100+TOPS的算力

今天特斯拉的配置,前向三個攝像頭有三個不同的FOV,不同的角度,其實還是代表上一代的產品。新一代八百萬像素這樣一個攝像頭,一個就可以覆蓋起來了,所以,整車基本上大概六個攝像頭能夠實現360度。毫米波雷達可能會有4D的呈像。激光雷達,大家看最早的L3產品形態,就是奧迪的A8,它其實用的是四線的激光雷達,那個激光雷達本質上是爲了解決堵車情況下跟車的問題,但是要實現L2++,現在我們看到的激光雷達,至少是64線,比如大疆的64線,華爲的96線。然後是超聲波,超聲波很有可能未來會是在車上面並不是一圈,而是兩圈,能夠實現更好的近距離的感知。整個的架構會變成fail-operational。

第二種產品形態我們把它叫加強版的L2+,就是在今天L2+基礎上加上了數據閉環,加上局部的影子模式。這個偶爾是L4靈魂,主要還是L2。它少了一種場景,少了城區的場景,它也是會變成共享的控制器和傳感器,實現軟硬件解耦。它的算力是20+TOPS,也是360度的攝像頭,但是未必是800萬像素,爲什麼不是800萬像素呢,因爲用800萬像素,這個算力就不夠了,用800萬像素一定是要用更高的算力。毫米波、激光雷達就沒有了,超聲波還有,還有低速的fail-operational。

那麼多的傳感器,大家會說有必要嗎?特斯拉最近宣佈純視覺了,都不用雷達了。我們相信在歷史上,毫米波雷達作爲一個非常不錯的視覺感知的校驗器,尤其是視覺測距的校驗器,幫助它算法提升。但是因爲毫米波雷達也有侷限性,毫米波雷達跟純視覺的融合,反而可能會拖累純視覺算法的結果,所以它就做了這麼一個大膽的決定,這個決定我們相信它的純視覺,當然我們這裡面說到是多攝像頭的純視覺,在光照天氣較好的情況下,會優於視覺+毫米波,但是在低光照和惡劣天氣下,可能會出現性能的退步。

當然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大家會說,特斯拉車上面也裝了激光雷達,但是它並不是量產,只是爲了作爲攝像頭的驗證來用。

這一點,我猜想可能會限制特斯拉的技術領先,我們技術行業裡經常有一句話,就是發明一樣東西的人,會最後一個承認他過時了,他如此的推崇視覺的算法,以至於他可能會忽略激光雷達產業的發展,而使得後面的追趕者具備了一定的優勢。這是我們的第二個思考,第二個思考的結論就是,未來一定是這兩種產品形態的結合。

產品形態1就是L2++,它有點曲高,但是我們用的詞叫“借假修真”,就是借L2的車能夠修你L4的真。產品2形態是走量。這麼一個產品,如果是二三十萬(元)的價格,採取預埋的話,可能會把成本降到四五千塊錢,甚至更低,它可以走量,走量可以實現數據閉環,可以實現局部的影子模式,可以草船借箭,就是借大量的車主跑車來獲得數據,這種組合可能是未來車廠要思考的。

思考三:重塑OEM+供應商關係

最典型的一個案例就是這個,這是一個專門做開關旋鈕的供應商,他跟我們說的一個故事,他們花了三十年的時間進入到BBA這樣一些豪華車型的供應鏈當中,然後這位董事長去硅谷跑了一圈,看到了Model 3,心就涼了一大半,因爲傳統BBA豪華車,一輛車有70個開關旋鈕,到了Model只剩下3個。這就是技術突變式的進展,導致了它跟供應商的關係的變化。

還有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就是自適應的雨刷。傳統汽車在擋風玻璃前面有一個陽光雨量的感應器,它是通過一個單獨的ECU來實現的,而這個,我想說的是,特斯拉,這是它的一個專利,叫deep rain,通過前擋風玻璃裝一個攝像頭來測算雨量大小,這樣可以把整個ECU整個拿掉,只需要這麼一個軟件就可以了。未來特斯拉這樣的創新可能會有很多,這個車比較獨特的地方,當然最終產品是不是那樣,我還不知道,但是現在看起來比較獨特的地方是它是沒有雨刷的。這是它的一個專利,它通過激光來除塵除水。

所有這些反映了什麼?硬件電子化、集中化、平臺化。而傳統零部件軟件化,它可以帶來很多好處,比如全局智能,原來我對雨量感知是在ECU裡面做的,它跟車其他部分的溝通是有限的,但是如果把它變成一個軟件模塊的時候,我感知到雨量大小,我就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我自動把開着的窗搖上去,可以自動通知導航軟件走不同的道路,可以自動通知剎車系統選擇一種不同的模式,可以實現全局的智能,當然也可以實現全新的商業模式。但是對於賣硬件爲主的供應商們會帶來很大的挑戰。

所以,這裡面會出現全新的OEM跟供應商的關係,一是如何集成,原來是通過黑盒集成,現在通過灰盒、白盒。第二個是如何進化。原來零部件賣給車廠就完了。現在數據管理是要貫穿全生命週期的,自動駕駛不斷的演進迭代是需要全生命週期數據的交互。第三是如何分錢,這裡面就帶來了全新的這樣一種關係,我們相信,OEM會跟供應商做深度的融合,而這個深度的融合是爲了更好地迎接暴風驟雨般的未來。

這是今天的燃油車,大家可以看到車架便宜一點,但是用起來比較貴,電動車反之,用起來比較便宜,但是買起來比較貴,今天差不多形成了一個平衡。早上小鵬說,今天電動車只佔到5%的市場份額,但是按照今天的技術發展趨勢,到2023年的時候,電池會降到一個新的價格,這時候電動車可能會不僅僅用起來便宜,而且買起來也便宜,這是對我們汽車市場第一波衝擊

而第二波衝擊是變成智能電動車,智能電動車,它的車的價錢會進一步地降低。大家覺得這可能是反直覺的,因爲這上面裝了很多的更貴的智能的部件,爲什麼進一步降低呢?是因爲它可以壓低在硬件方面的毛利,然後通過軟件和訂閱服務來獲得更高的毛利。這就是第二波的衝擊,而這兩波衝擊,尤其第二波衝擊需要主機廠跟供應商能夠做深層次的融合。

思考四:新時代供應商需要三種能力

我們拿我們公司馭勢科技做一個樣本。

第一個,可量產、可白盒的產品模塊覆蓋三大場景。

我爲什麼用產品模塊,而不是產品,因爲剛纔我說了,無論是L2+還是L2++,主機廠會主導開發和集成,所以供應商交付是可量產、可白盒的產品模塊。我們現在和主機廠合作當中,已經做了這樣的實踐,比如這個是剛纔一汽李丹院長提到的可以達到L3,但是不敢宣稱是L3的產品。在停車場L4級的代客泊車這一塊,我們也跟整車廠提供了小批量的交付。城市道路L4級Robotaxi,我們與東風合作車隊開始運營。

在這三大場景當中,我們採用統一的菜單化的傳感器、控制器的模板。剛纔說的是模塊,這邊說的是模板,模板就是一個參考設計,可以高度可定製的,可以讓主機廠修改,可以置換的模板。

這裡面產品模塊包括完整的前視和環視的計算機算法,包括激光雷達,我們在激光雷達點雲處理方面得到非常好的場景。包括深度學習+SLAM+語義定位的視覺定位。這些模塊會套入模板實現快速的定製化。

比如這個車,這個車跟乘用車關係不大,是做末端配送的,但是這個車底盤是借用A00級車的底盤,我們原來做AVP,加上L4城市區域的感知和決策的算法,通過一個快速的模板的定製化,它就是很快地做出了一個新的產品。因爲馭勢科技傳統上並沒有做末端配送的產品,我們這裡面還是強調基於產品模塊、基於模板,可以實現快速的定製化。

當然我們也很榮幸,作爲一個汽車商業評論軒轅獎的合作伙伴,去年對34款參評車進行測試,完成87頁測試報告,對市面上的產品是什麼樣的狀態,有了更加專業的評估。

第二個是駕馭複雜軟硬件系統的能力。我們作爲一家新的供應商,這一塊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因爲我們核心團隊參加多款核心芯片和系統軟件研發工作,這邊可以看到我們做了四代核心域控制器。每一代做得更小,更符合車規,算力更高,我們按照汽車行業的要求,從最早的ISO 9001到IATF 16949包括ISO 27001去做認證。

第三個是在雲端,因爲你要實現閉環,必須車+雲,在雲端我們也實現了全功能的雲腦,它能夠幫助主機廠實現數據加上AI算法的閉環。這個雲端平臺我們現在已經幫助某些主機廠進行了定製化,進行了交付,這裡面從最底層的基礎架構到工具,到仿真服務,到上面地圖,多車調度、運維,數據分析,再到真正的接入到第三方的系統接口,全部能夠實現定製。

仿真我再稍微提一下,仿真確實是一個非常有用的工具,因爲它真正能夠解決今天我測試了里程太多的問題,如果你真正要到路上去跑,那成本是非常巨大的。大家想象一下,我們做軟件的知道,我每一次升級軟件,需要重新做一次迴歸測試,當你迴歸測試里程達到百萬、千萬公里的時候,基本上沒有辦法全部都實車去跑,這時候仿真就變得非常有效了。

我今天主要跟大家分享這四個思考。就說這麼多,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