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姊愛/Podcast比其他平臺更具特殊優勢?給播客新手的五點建議

徐豫(御姊愛)/個人品牌經營顧問,曾任職外商與百大企業廣告行銷媒體產業10+年。

兩年前我爲了練習英文聽力開始收聽Podcast,當時中文節目寥寥幾個,大概是幾個住在美國華語年輕人率先嚐試。

聽久了,我自己也想開一個節目,興沖沖錄了一集,卻發現自己成品的音質,怎麼都不像我收聽的那些節目那般純淨專業,「難道他們都在專業錄音室錄嗎?」我滿腹懷疑,於是當時在搜尋引擎上翻了一輪,看了不少YouTube教學,才發現原來問題出在麥克風

那時我完全出於玩票,根本不知道會不會興頭一把火燒個兩集就滅了,在CP值和音質的權衡下,我買了當時很多人推薦的雪球麥克風,價錢2500有找。

收到麥克風那個晚上,我自己果然錄出堪稱專業的水平,我立刻興沖沖想大展身手,根本沒思考太多,在Messenger上敲了好友許皓宜,問他「願不願意當我第一集來賓?」

她跟我差不多,一身魯莽義氣,什麼都沒多問,說不定連Podcast是什麼東西也搞不清楚,我們就克難的用手機擴音聊天,錄了我的Podcast第一集節目。

說克難完全不是謙虛,當時沒想到原來訪談不能這樣做,因爲擴音、收音效果真是陽春無比,加上我們錄在同一個音軌上,兩人音量音色不一樣完全無法調整。如果要硬調,可能會花個三天三夜,當時Podcast上面的節目不多,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Apple手機有這麼一個紫色的icon。

▲ Apple Podcast。(圖/取自Rev.com)

誰知道兩年後的今天,臺灣Poscast市場天天都有新頻道、新節目上線

2018年我滑了一圈華語節目頂多五到十個,2020年根據《數位時代》報導,市場上差不多已有2000個節目,兩年之間達到200~400倍的成長。

我身邊野心勃勃的朋友一個人身兼三個節目的主持,心理、法律和葡萄酒不同主題各開一個,這種情況也不少見,熱門節目做紅了之後,開了第二個、第三個不同主題節目的比比皆是。

Podcast比起其他的社羣平臺有許多特殊優勢,例如進入門檻低,人人都能輕易成爲內容創作者聽衆黏着度高(以我個人節目「徐豫切入點」爲例,平均完聽率是75%,可能會受到當集長度、主題或來賓人選影響),相較於YouTube平均完看度40%以上就算高來說,Podcast作爲媒體的深度影響力不容小覷。

池子正熱,年輕族羣2018年起流入Podcast市場

比起其他國家,臺灣這鍋Podcast沸得比較晚,根據2019年的統計數據,上個月有收聽Podcast節目的人比例,南韓過半佔53%,歐洲各國西班牙、愛爾蘭、瑞典也有35%~39%,公認Podcast興盛的美國也達35%。

▲(資料來源)

根據Improve Podcast網站針對美國市場所做的統計調查,2019年成爲年輕聽衆大幅涌入成爲Podcast聽衆的一年,2018年12–24歲的收聽率爲30%,25–54歲爲32%,然而在2019年時,12–24歲的收聽率迅速上升爲40%,25–54歲爲39%。至於55+以上資深族羣的收聽率則緩慢上升,約在17%。

對照Nielsen在2019年公佈的美國廣播收聽大調查數據,廣播聯網節目(包含用收音機或是網路收聽聯網)的聽衆年齡層,主要集中於45歲以上族羣。

換句話說,Podcast原生節目聽衆顯然開發了一羣新聽衆,這羣聽衆使原本漸趨高齡產業的廣播市場注入新活水,爲聽覺媒體帶來全新的活力來源和市場模式。

▲(資料來源)

入門門檻低,個人品牌與影響力新興必爭之地

Podcast星火燎原般的迅速燃燒,彷彿2004年前後的Blog現象,當時Blog被譽爲草根媒體,許多人視之爲公民意見的載具,爾後臉書、Twitter等各類自媒體方興未艾,比起YouTube需要拍攝、上鏡頭、視覺效果、後製、腳本、首圖視覺等元素,Podcast顯然入門門檻低得多,更加具有如Blog般的「公民性」。

如果絲毫不在意音質的話,甚至只要拿起手機錄一段音檔,就能當成節目。

許多手腳快的內容創作者看中這塊臺灣尚未開拓的藍海紛紛投入,早期投入市場的節目更具有被早期關注的優勢,容易擁有更多的訂閱(其實所有的社羣平臺都有這個特性,越早進入市場者,越容易在初始即擁有高度注目,享有早期龐大訂戶紅利)。

臺灣Podcast捧紅不少原生網紅,如百靈果、股癌臺通都成爲2020年自媒體後起之秀,許多已有名氣的網紅也紛紛加入Podcast擴張版圖維繫影響力。

▲《百靈果NEWS》有兩位主持人凱莉跟Ken,長期穩居Podcast最高收聽次數排行前三名。(圖/百靈果NEWS官方FB)

當Podcaster並不難,但你該先了解五件事:

我自己作爲一個跨平臺的資深個人品牌經營者,在觀察臺灣Podcast生態近兩年後,有五個經營Podcast的策略建議提供給新加入播客圈的新人:

1. 精準定位頻道主題

經營Podcast是一件殘酷的事,跟過往廣播截然不同。

廣播只要定頻之後,聽衆通常不習慣立刻轉檯,若是聽者正在駕車更是隨意播放下去。

然而收聽Podcast的媒體行爲卻不是如此,因爲是隨選On demand,觀衆每次一開啓APP就是懷抱着「主動收聽意識」而來,他們會習慣性點取常聽的頻道,但對於不夠明確、不甚吸引人的頻道封面、名稱,卻容易略過,因此若是頻道名稱、視覺設計不夠一目瞭然,恐怕會淹沒在頻道里,無法獲得注目。

名人主持人因爲有過往的光暈和形象累積,聽衆在點擊之前往往已有預期內容的心理準備;相比之下,素人主持人若要吸引人,更加必須仰賴明確的主題性,方能快速吸引潛在聽衆。

韋禮安邀請好友青峰錄製Podcast。(圖/The Orchard提供)

2. 主持人口條精進

當Podcast頻道越來越多,市場競爭就更加激烈,聽衆有數以千計的選擇,往往不容易給壞印象節目第二次機會。

當一個Podcaster好不容易獲取新聽衆的點擊(或誤擊),最可惜的便是因爲口條、語調、內容無味等問題而失去青睞,要知道,Podcast這類聽覺媒體獨佔性極高,人們收聽節目的閒暇時間又有限,必須抱持最好能一次就留住聽衆的心態來做節目,纔不會讓自然而來的收聽量白白流失。

如果對自己的口條沒有把握的話,可以在上傳節目之前,先用自己的手機稍微講過一次當日內容,然後播給自己聽,反覆收聽自己是否有經常性的口頭禪、贅字、以及音調是否讓自己感到煩躁疲憊,刻意加以練習。

3. 持續更新是關鍵

如同經營其他自媒體,Podcast也是需要持續不斷的更新才能擁有固定羣衆支持,少則一週至少一次,最好一週兩到三次。

在顧及頻次的基礎上還得兼顧前述品質與內容,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Podcaster本身的主題選材便十分重要,必須很有把握可以持續不斷的追新,例如自身專業或是時事型源源不絕的題材,將有助於不斷產出有料的主題。

▲ 故宮推出Podcast,邀請院長吳密察唐鳳上線。(圖/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4. 與演算法共處並結合多元社羣媒體

對於所有的社羣媒體來說(包含Podcast平臺),推薦演算法不只包含聽衆評分,也包含聽衆的互動,收聽頻次和時間。平臺的目標是留住越多使用者越好,因此夠高互動分數的節目將越有可能獲得有機曝光機會。

然而光靠平臺的主動推薦機制是不夠的,有心經營Podcast頻道的話,必須儘可能結合其他社羣媒體來導流(例如臉書粉絲團、Instagram stories或是Blog)則能加大導流的力道。

就個人品牌經營而言,結合各種社羣媒體形成一個「個人媒體生態圈」將會讓影響力達到加乘的效果。

當然,播客彼此之間去對方節目當來賓,彼此導流,也是常見擴大雙方聽衆羣的方法之一。

5. 釐清目的:變現或是發揮影響力?

最現實的一環,是必須自問自己經營Podcast是爲了變現還是發揮影響力?如果你的答案是「發揮影響力….但如果能變現更好」,那不要懷疑,就是要考量變現這件事。

所謂的單純發揮影響力,就是完全不要去思考成本,快樂跟成就感就是你的報酬;但倘若內心存有一絲把Podcast當成副業賺取收入的期待,那就必須更加嚴格界定前述的主題、更新頻率、多元導流以及與聽衆的連結互動,這些都變成你不能不去強化的部分。

一般來說,Podcast變現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幾種:

1)業配或置入

在節目一開始由主持人念一段一到兩分鐘的品牌產品口播稿,唸完才進入節目正題。

2)賣個人產品

有些播主不是爲了幫別人賣產品,而是賣自己的產品或服務,例如診所醫生、律師、會計師、課程講師、營養師、股市分析師…建立觀衆熟悉度、信任度與好感度後,自然而然地將聽衆轉化成潛在消費者。

3)聯盟行銷

未必是收費的品牌置入,但是當節目提到各種產品或服務時,節目簡介的地方張貼導流連結,再依據聯盟行銷的CPL(Cost per lead蒐集客戶名單)、CPS(Cost per sale銷售業績)、CPA(Cost per acquisition新增用戶)的分潤方式來獲取收入。

4)訂閱或贊助

類似使用者付費概念,採取依賴聽衆長期訂閱或贊助來維持營運。

當然,不同的變現方式都有各自的優缺點,例如商業業配利潤較爲豐厚,但商業訊息干擾很可能流失原本的聽衆;訂閱和贊助較爲軟性,但未必能穩定支持長期成本。

林昶佐吳怡農妹妹Emily合體主持Podcast。(圖/閃靈提供)

最後,歡迎你加入Podcaster這個大家庭,儘管節目頻道越來越多,但我從來不覺得這些是競爭,相反的,能共榮這個新興領域,我覺得成爲其中的一份子非常具有時代意義。歡迎你也一起來加入。

► Her和她 女孩想要的都在這

熱門點閱》

►  江仕超/小編如何創造好的社羣內容?跟風、走心、懂點玩

►  御姊愛/蘋果全面訂閱失敗後,平面媒體訂閱制何去何從?

►  從館長殺入幹拌麪市場 看見「品牌」的重要性

►  履歷不要輸在起跑點!主管看履歷第一眼都是看什麼?

●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徐豫(御姊愛)專欄 Anita Hsu 」Medium,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