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30年黃金新機會來了?

文/楊瑪利 攝影張智傑

最近我老是聽到這個訊息:現在是臺灣失落30年來千載難逢的好機會,要好好把握!

今年以來臺北出現的一些活動,讓許多人有了這個信心。首先看科技界。10月初,英特爾CEO羅伯特.斯萬(Robert Swan)首次率領一級主管來臺,並與許多企業家餐會,包括施崇棠苗豐強梁次震卓桐華何春盛等都出席了。

何春盛建議他,如果要保證英特爾在未來30年成功很簡單,只要在臺灣設立一個AI與物聯網的研發中心。因爲中美貿易戰臺商迴流臺灣投資已6000多億,知名外商也不約而同增加對臺投資,臺灣的角色將出現巨大變化

再來看教育界潘思亮觀察到,過去十幾年來幾乎都直奔大陸、不來臺灣的美國知名大學校長學院院長,近來紛紛訪臺。他就接待了曾經就讀的兩個美國名校院長來臺。原因是,中美關係緊張已使留學美國的大陸學生大幅減少,大陸企業家對美國大學的捐款也減少。這使得美國不得不重新重視臺灣,紛紛來臺募款或招生。

臺灣的金融界最近也忙得不可開交。財政部今年8月釋出臺商資金迴流減稅誘因,最低稅率只有4%,已讓臺灣的銀行、投信證券會計師事務所,甚至創投界,無不瘋狂辦論壇講座迴響頗熱烈。福邦證券董事長林火形容:「聽衆擠爆會場,以前辦講座從沒來過這麼多人!」 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形容,「這是近30年來,臺灣金融界最強的一波資金活水。」企業家們這麼興奮,反映出臺灣實在悶太久了。

今年是1949年國民政府從大陸遷臺滿70年。當創刊於1986年7月的《遠見雜誌》,今年5月開始着手規劃創刊400期系列報導時,就把回顧臺灣70年發展當成重要主軸。這是艱難的題目,不易進行。這更不是花俏時事題,可能吃力不討好。但我們認爲,這是對此刻的臺灣重要的題目。我們必須瞭解,走過從前,我們現在在哪裡,也才能知道,迎向未來,應該加強哪些方向,要往哪裡去。

司徒文、野島剛比臺灣人更愛臺灣

爲了這個專題,《遠見》進行兩大關鍵調查,詢問上市櫃負責人與一般民衆,對70年來臺灣變遷的看法。總體來說,不管是一般民衆或企業主,都有一種「最好的時代已過去,未來還會比現在差」的悲觀感。兩個族羣最肯定的總統還是戒嚴時代的蔣經國;最肯定的行政院長、財經官員還是孫運璿李國鼎

爲了解臺灣變遷,採訪團隊訪問超過100人,包括前經建會主委萬安。當20多歲的同事努力聽着他94歲的鄉音畫面十分有趣。

我們訪問超過十位把臺灣當成自己家的外國人,從美國在臺協會前處長司徒文、日本記者野島剛,爲什麼比大多數臺灣人更愛臺灣?最終,我們提出一個主張,如我寫下的這段話:

1986年7月《遠見雜誌》創刊。當時的封面故事是〈在世界地圖上,找到臺灣在哪裡?〉

如今,《遠見雜誌》400期系列報導。在世界的地圖上,卻看到兩個臺灣。

一個是備受外國人稱讚的臺灣軟實力;一個是經常丟臉到國外去、愈來愈破敗的臺灣硬實力。軟強、硬弱,讓今日的臺灣,變成「雙面臺灣」!

整個專題就在分析,臺灣爲什麼會變這樣?最後提出,目前是再次發展硬實力的黃金新機會,臺灣如何掌握?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1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www.gvm.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