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老化的中國,來不及準備退休金!

圖、文/遠見雜誌

每年增加近600萬人,老年人口逾1億老化中國,來不及準備退休金

如果不是突如其來的家變,28歲、在上海知名外商廣告公司上班的馬克(化名),應該還能安安心心工作。一通電話改變了他的人生。原本在無錫一個小鎮擔任書記的父親,突然中風了,緊急送進上海瑞金醫院急救,而母親早在兩年前就摔傷不良於行,他是獨生子,所有的苦惱一下子全壓在他的身上,醫院、家裡、公司來回跑。

總經理看他近日總哭喪着臉,問他好嗎?馬克的淚就止不住掉下來。哭完他決定辭職,另外找個半天的兼職工作,好照顧雙親。壓力,來得太過突然,太讓人沒有準備,就像海嘯一樣鋪天蓋地淹沒他。其實馬克不孤單,在上海,在北京,在全中國,愈來愈多人感受到老化帶來的沉重包袱。

根據大陸國家統計局的普查,2010年中國65歲以上人口爲1.19億人,佔總人口8.87%。是全世界唯一老年人口破億的國家。中國也是全世界老得最快的國家之一。根據中國老齡辦推估,2011年短短一年,大陸就增加700萬名超過60歲的老人,將近是臺灣總人口的1∕3,也超過歐洲所有老年人口的總和。專家預估,中國的老年人口以將平均每年增加596萬的速度成長。預計到了2050年,大陸老年人口總量將超過4億,老化比例推進到30%,將比美國的總人口還多,也將成爲金磚四國中人口老化最嚴重國家。

面對這場「人口海嘯」,中國和馬克一樣,沒有做好準備,浪濤瞬間打來太過突然,所有人都大吃一驚。國際媒體紛紛提出警告,人口老化,將災難性地毀掉中國的繁榮。《經濟學人》在2012年4月撰文,將中國的老化現象比喻成「中國的阿基里斯腱(人體最大的肌腱)」,報導指出:「中國的阿基里斯腱並不致命,但會使中國這位英雄步履蹣跚。」路透社也早在2009年便提出〈年齡老化即將撞碎中國經濟〉的報導,人口老化不但降低中國的成本競爭力,也可能影響社會穩定。

「老化對中國的影響,是基本國情重新洗牌,」大陸清華大學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豐說。身爲社會學與公共政策專家,王豐以一點也不危言聳聽的口吻指出,老化中國,步步驚心。

中國人民未富、國家先老來到河北省張家口宣化縣農村江家屯,78歲的蘇榮和72歲的李萬舉,是「村委會直接管的老人」。他們住在村民活動中心後面的10坪倉庫裡,每月領100元人民幣救濟金過活,灰黑的屋裡,唯一有顏色是大炕上的薄被,上面還蹲着一隻貓。這一天,NGO組織、微互助基金理事孫麗,特地帶着仁愛禮包,前往探視他們,禮包裡有收音機、2條毛巾、3塊香皂、襪子3雙和手電筒、水杯,讓兩位老人感激不已。

宣化,是中國標準的老化縣,60歲以上老人的比例相當高,達四成。像蘇榮和李萬舉這樣生活困難的老人,則有3萬700人,比例高達67%。其實,中國政府很努力照顧農村裡失去勞動力的貧窮老人,但總是力有未逮。中國老了,錢是最大的問題。調查報告成篇累牘指出,中國老化的一大特徵,是未富先老。

歐美日等先進國家的老化,屬於「邊富邊老」或「先富後老」,社會已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建立了健全的養老制度,退休老人可以依靠養老金安度晚年。而中國卻是在尚未實現現代化之下,提前進入老化社會,老化的速度遠超過經濟成長的速度。未富先老,意味着還不夠時間來累積鉅額退休金所需要的財富。

2000年,中國正式進入老化社會,當時大陸人均GDP約860美元。歐美日等國,都在1990年之前就進入入老化社會,當時人均GDP早已超過2500美元。再八年,2.5勞工養1個老人相較之下,中國的養老能力令人堪憂。根據全球人力資源諮詢公司、美世諮詢所發佈的《墨爾本美世全球養老金指數2010》中指出,14個受調查的國家中,中國因爲基本養老金體系目前尚未覆蓋全部就業人口,排名最後一名。即便是制度尚未完善,目前只覆蓋少數人口的養老金制度,已壓得中國喘不過氣。很難想像將來大幅實施後的狀況會如何?

中國民政局曾透露,大陸退休人士每年以6%的速度增加,養老金則以每年1000億元人民幣的規模膨脹。大陸中山大學教授宋世斌在《中國老齡化的世紀之困》書中指出:中國的退休人士養老金的支出,從1997年的1251.3億元人民幣,迅速增長到2007年的5964.9億元,10年內增長了近4.8倍。如今的中國,是5個納稅人供養1個領退休金的人。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預測,到了2020年,領取養老金的退休人士將超過1億人,撫養比攀升到250%。亦即,平均一個退休老人,僅靠2.5個在職勞工撫養,經濟負擔沈重。北京師範大學壹基金公益研究院副院長高華俊進一步預估,養老金的短缺,未來十年會高達10兆元人民幣。人老了,錢卻沒了。這是因爲養老金採「現收現支」制,現在年輕人所交的養老保險基金,立刻就拿去支付現在老年人的養老金,「勢必造成養老金赤字,」高華俊說。

人口紅利負債,繳稅少、養老金吃緊人口老化,伴隨着超低生育率,對經濟成長的影響更大,大陸將由人口紅利轉向「人口負債」。廉價勞動力無限供應的年代,已在揮手告別。專家普遍預估,大陸勞動力總數約莫2015~2020年到達頂峰,接着就下降。王豐推算過,現在年齡20~40歲的中國人,有1.2億人,10年後,將減少20%。人口紅利,正在一步一步離中國遠去。

勞動力沒有了,對製造業、服務業都將造成衝擊。長三角、珠三角嚴重的民工荒,透露了端倪,這也使得工資將不斷上漲。「這還只是剛開始,」王豐說,過去中國經濟的起飛,依靠勞力和資本的高投入,往後將因人口老化而改觀,所以說是基本國情洗牌。

舉個例子,35歲的劉沁在成都開設商業攝影工作室,這是一門好生意,每年只要拚在7月的傢俱展銷會賺一筆,便可進帳200多萬元人民幣,扣掉人事管銷,平均每年能存40萬元人民幣,所以有大把的時間做最愛的慈善義工。然而,隨着人口結構的變化,像劉沁這樣30~50歲的中國主要工作與儲蓄族羣,在2030年會少掉1億人。「做爲儲蓄主力的人口減少,國家資本可能隨之減少,」王豐說。同樣地,繳稅的人也會減少,影響到政府財政收入。

中國千萬老年漂與421家庭北京天壇公園的清晨,每天總是滿坑滿谷的老人聚在這裡晨運。86歲的趙文通,坐在石椅上已經2個鐘頭,別的老人都是一羣羣,唯有他是獨自一人。「打不進他們之間啊!」趙文通說,他來自離北京400多裡的邯鄲山溝,生了4兒1女,平日輪流在各個兒子家吃飯,二兒子在北京開餐館,他也就每年定期來北京。北京的老人總是聽不懂他一口濃重的鄉音,他交不到朋友,常常在天壇一坐3小時,吃飯時間快到了,再慢慢走回兒子的餐館。趙文通的經歷,是大陸愈來愈多的「老年漂」。離開家鄉,落腳異地,面對忙於工作的子女、全然陌生的環境,老來還需重新適應的他們,很少人能說自己過得好。

人口老化,不只是老人的問題,也是年輕人的問題。相對於老年漂,還有愈來愈多的「421家庭」,存在着說不出的苦。由於一胎化政策實施30年,中國的「80後」(指1980年以後出生)幾乎都是獨生子女。當他們結婚時,往往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家庭結構變成雙方父母4位老人、夫妻2人、未成家的孩子1人的「421家庭」。「80後」的北京年輕人陳靖,是中國千萬個「421家庭」的縮影。陳靖的父母均已退休,他的小孩則1歲多。在中國旅行社上班的陳靖,月薪8000元人民幣,老婆月薪4000元,看似不錯,但其實經濟負擔很重。「雙獨婚姻,扛不住4位老人的傷和病,」這是陳靖的心聲。這樣扭曲的家庭結構,還會延續到他的下一代。隨着預期壽命不斷增加,陳靖的小孩長大之後,父母和祖父母、爺爺奶奶很可能還在世,極易演變成「一個小孩養六個老人」的「621」家庭了。「421家庭」弱化了傳統的家庭支援網路,使得中國獨生子女的父母對下一代,充滿了擔憂。

養老不如養豬牀位數少中國養老的健全程度,已讓很多人對於自己晚年的處境樂觀不起來。首先,養老牀位一牀難求。2011年底,中國各類養老機構的養老牀位共315萬張,牀位數佔老人總數比例僅爲1.77%,遠遠達不到國際標準的5%。媒體報導,北京市頗有口碑的第一社會福利院,目前有1100張牀位,但是已經「掛號」排了7000多人,想住進來至少得等10年。此外,公辦民辦養老院則長期處於不公平競爭,降低了企業興建養老院以補不足的意願。

福建省浦城縣南山老年休閒中心的負責人周憲和,曾向上級機關訴苦:「我創辦這家老年休閒中心快十年了,病人都中風了,卻都還沒有得到政府分文補貼。」周憲和反觀養豬人家,每年都得到許多政府補貼,不禁大嘆:「養老不如養豬。」根據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的調查發現,其實民辦養老機構的醫生平均數量、配有康復理療室,以及收容失能老人的比例,均多於政府辦機構。 然而因爲很難得到資源補助,民辦養老機構的虧損比例卻是高過公辦。

2億農村空巢老人瀕臨死亡隨着大批年輕人到城市打工,「空巢老人」在中國,也正成爲一個愈來愈引人關注的社會問題。根據中國民政部統計,中國目前60歲以上老年人中,40%過着子女不在身邊或沒有子女的「空巢」生活。預計到2030年,將有超過2億的空巢老人。空巢老人,是這波老化浪潮中最突出的表現和最嚴峻的挑戰之一。其中,農村空巢老人更過着物質與精神雙匱乏的生活。「老人已經不是養老問題,而是生存問題,」愚公衆益老年公益研究中心董事總經理王帥痛心說。

湖南省常德市的鄉下,67歲的徐繼勳,與10歲孫女徐婉玲一起住,獨生子遠在廣州打工,離了婚的媳婦回到了山西太原的孃家。一個留守老人,一個留守兒童,每個月生活費全靠兒子寄錢回來,多給多用,少給少用。今年春節和五一勞動節的大假,兒子都沒回來,日子無形中拮据起來。徐繼勳的心臟不太好,去年便在常德第一人民醫院住了十幾天,也沒完全痊癒,每天都要「發作」一兩次。徐繼勳形容,只要一有症狀便全身大汗,身體完全動不了。

不過,他不太擔心自己的健康,反而比較憂心兒子的安全,兒子是建築工人,常常爬高竄低,萬一出意外,經濟來源將完全斷絕。比起村裡其他空巢老人,徐繼勳算是運氣好的,很多人往往被子女遺忘、拋棄。這讓不少大陸農村,成現代棄老山的同義詞。陝西省安康市的廣城鎮,73歲的獨居盲人李幹成,處境悽慘。她住的,是木頭和泥土搭成的房子,什麼都是黑的,牆壁髒兮兮,毛巾髒兮兮,連臉也髒兮兮。家裡什麼都沒有,連牀都沒有,晚上就睡在木板上,爲了生存,她每天都下田,種馬鈴薯和玉米,自己燒飯,牙掉到只剩2顆。自從老伴過世後,她一直過着這樣的生活,也不願提起離開多年的女兒。

不應先有問題後治理的態度其實,人口結構變遷的故事,每個工業化國家都雷同,均是以少子化、勞動人口比重下降、老年化等面貌呈現。中國的挑戰,在於反應時間太短、觀念來不及調整。衆所周知,中國習慣了「等出了問題再解決」的解決模式,譬如老化的問題,就有學者早在2000年前就預期到了,只是直到如今,政府卻還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這就像溫水煮青蛙,」王豐指出,因爲制定政策的人,考慮的是短期的狀況,往往忽略老化是長達20年的挑戰。養老不是錢的問題,而是制度改革的問題,更多的是在於人爲的不作爲。這種處理態度,將令中國在養老問題上付出巨大的代價。「中國正在失去應付加速老化的機會,」王豐警告說。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2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