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雜誌/反核運動 首相官邸前喊廢核,每週五上演

文/王美珍

福島核災日本難以抹去的痛,反核因此成爲許多人的信仰,每週五固定在首相官邸前的反核抗爭,已經持續兩年,只要一日不廢核,這場運動就很難結束。

週五傍晚,東京地鐵國會議事堂站附近分外熱鬧。這裡不是酒吧或餐廳,下班人潮卻慢慢匯聚前行,宛若一條河流不斷延伸,直到首相安倍晉三的官邸前,人們的腳步才停了下來。

「停止核電!」「反對重啓!」街頭愈來愈多羣衆,齊喊口號。「自民黨=自滅黨」「反對核電廠重啓」等各式標語緊緊握在人的手心裡。

這是日本民衆自發的反核活動。自2011年3月福島事故發生後,每週五在官邸前的馬路聚集,迄今已兩年,反核人潮仍從不間斷。

這項活動,人潮最多的時候多達20萬人,甚至還有鎮暴車出來維持秩序,兩年後估計每週仍有500人左右,成爲日本社會持續最久的公民運動。

隊伍裡,許多是頭髮已斑白的老人,談天時輕聲細語,十分客氣,典型的日本人風格。然而,喊起口號,卻卯足了勁。

年輕人則用新科技表達訴求,以iPad製作跑馬燈,小小一塊麪板,字體不大,卻始終高舉。

將視線往整條馬路延伸,一路有人吹着像是貝殼一般的號角,有人打着日本傳統大鼓,也有媽媽推着貼有標語的嬰兒……,衆生羣相,共同的訴求就是廢除核電廠。

「日本其實是很能忍的民族,怎麼激怒都不容易生氣,很難在路上看到有人吵架,大型集會也很少。核能這個議題,反對的聲音能持續這麼久,就代表這件事超過他們容忍的限度了,」長期居住在日本的臺灣貿易中心所長陳英顯觀察。

福島核災陰影深,七成日人支持廢核

根據日本最大報紙之一《朝日新聞》2013年2月調查,認爲應立即廢核或2030年之前逐步廢核的日本民衆,加起來高達71%,贊成繼續使用核電的只有18%,11%沒有回答,比民調顯示反核的民意仍舊高漲。

甚至,首相安倍晉三雖支持重啓核電與外銷核電,夫人安倍昭惠卻公開表示:「我反對核能。看見他(安倍晉三)推銷核能到海外,我就心痛。」

福島核災的陰影,是促使日本人民反核的最大原因。

陳英顯舉例,他的辦公室一位優秀的日籍員工日前辭職,原因竟是因爲擔憂東京的輻射污染影響兩個孩子的健康,夫妻兩人寧可中年轉業,放下原本高薪的工作,搬到最角落的高知縣,到鄉下地方重新生活。

此外,由於受到福島核災的影響,東北五省的農產品都已禁止出口,也有日本民衆擔心,這些銷不出國外的產品,就直接在日本國內銷售,影響國人健康。

「我之前都不敢買關東地區礦泉水,只買九州的,蔬菜、水果都是買愈遠愈好,最好是進口的,」陳英顯說,福島核災發生後,臺灣的悅氏礦泉水就突然成爲非常受歡迎的商品

連知名的築地海鮮,有些講究的人,也擔心海水污染,連海鮮都不吃了。「日本不是資訊很透明的社會,很多訊息,政府並不公開,人民大部分只求自保,」陳英顯說。

事實上,福島核電廠之前就陸續傳出輻射物質外泄,並已污染海域和鄰近土壤的消息。不過,東京電力公司一直沒有對此項指控做出迴應,直到今年7月底,才承認事實並對此公開道歉,更讓社會更對政府與電力公司提供的資訊失去信心。

經歷廣島原爆,85歲婆婆反核逾30年

與臺灣相較,日本人民對核能的恐懼,可以追溯到二次大戰期間。85歲的齊藤美智子,是每週都會出現在官邸前的反核民衆之一。身高才約150公分的她,在反核隊伍的人羣中顯得瘦小,由一位友人在旁攙扶着。

她的頭上戴着寫着「反對核電」的白色布帽,笑着說:「這可是福島地區的商品!」然後,從竹編包包裡,拿出從裁縫店購買的花布、以奇異筆寫下標語:「我希望住在一個安全的家園」。

接受記者訪問時,她舉着標語的手,始終沒有放下休息。

不酸嗎?她說:「當然酸啊!」即便如此,她仍在這裡持續舉牌兩小時。爲什麼如此堅定反核?這位老人家淡淡地說:「我的好朋友、國小老師,全部在廣島原爆時死了。」

因爲這段傷痛的回憶,當1986年烏克蘭發生車諾比核電廠爆炸事件時,她就決定開始反核,自己製作小旗子在官邸附近發送民衆。

齊藤美智子緩緩地說,她的兒子高中時曾因爲好友過世而想要自殺。她就告訴他,想要做什麼都可以,就是不可以去死。後來,兒子結婚,媳婦的父親竟也是廣島原子彈的輻射被曝者,手臂變形,全身病痛,就是她親眼所見的例子。

「我追求的,只是好好的活着,如此而已,」齊藤美智子說。

除了每週五的反核集會,每年的8月6日與9日,分別是廣島與長崎原子彈爆炸的日期,她都會從家裡搭一個半小時的車,出來默默舉着標語。

隊伍中也不少年輕的身影。早稻田大學文化人類學研究生永野篤表示,1999年東海村JCO臨界意外,三名現場工作人員因作業不當,造成大量輻射線釋放,工作人員因此死亡。

「核災很多時候是人爲疏失。這是機率問題,只要再發生一次核災,就是日本再也承受不起的後果,」永野篤說。

新的安全審查標準,社會仍有許多疑慮

此外,對於核電是否就是經濟的解藥?社會也有不同的意見

綠色和平組織能源氣候與能源主任高田久代表示,做爲世界第四大經濟體的德國,過去20年能源消耗下降6%,然而GDP仍然增加30%。日本GDP只成長了20%,比起德國少了10%,能源消耗卻反而增加6%,由此可知,「經濟成長,不一定等同於用電成長。」

高田久代舉出經濟產業省的統計,表示真正用電比率高的業種,其生產金額與僱用人數,佔整體製造業不到1%。意即,並非所有的製造業都是高耗能產業,破除製造業等於高用電量的迷思。

關於7月剛出爐新的安全審查標準,社會亦仍有不信任的聲音。「新標準只規定核電廠不能位於斷層帶的正上方,但並未考慮斷層地帶的連動性。」綠色和平核能部門主任鈴木一惠表示。

沉默的日人終於願意說出心聲

來自荷蘭、今年50歲的潔欣塔(Jacinta Hin),已經住在日本23年,從事人力資源工作。她和來自法國、日本的友人成立「美麗能源」團體,自掏腰包購買蠟燭,每週五都在官邸附近讓人們許願。

她表示,所謂「美麗能源」,是指對地球、人們與食物都安全的能源。核電若包含風險成本以及核廢料除役的費用後,就不經濟了,當投入很多成本發展核電,自然就會排擠再生能源的發展。

已經參與反核運動兩年的潔欣塔,觀察日本社會的變化:「不太表示反對意見的日本人,終於願意說出他們的心聲,這非常難得。」

不過,也有人認爲,隨着時間的過去,人們終將會向經濟低頭。前日本原子力技術協會最高顧問石川迪夫說,去年的衆議院選舉,反核的代表都落選,就是證明了民衆雖然不情願,但仍會慢慢轉向贊成核能。

未來,日本反核與擁核兩種勢力如何拉鋸?後續發展,仍須關注。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9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網】【立即購買遠見雜誌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