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找到適合自己的高中職,發現人生的價值

文/溫怡玲

從2011年教育部宣佈實施十二年國教時程表後,「十二年國教」似乎成爲臺灣社會壓力鍋,隨着時間逼近,壓力愈來愈大,終於在今年5月國中會考後爆開來,至今仍紛擾不斷。

紛擾的原因,當然和分數公平性脫不了關係,對於想進明星高中學生家長們而言,1、2分就差一個志願,當然必須斤斤計較。但是,除了分數之外,十二年國教其實還有很多值得探討的面向

長久以來,臺灣社會普遍認爲考試是最公平的方式,所以無論教改怎麼改,「分數訂高下」的規則始終如影隨形,從聯考、基測到會考,名稱和方式不同,但「考試領導教學」的本質其實沒有改變。因此,雖然十二年國教的初衷是免試、讓孩子適性發展。但目前看來,非但沒有免試,考試方式反倒愈趨複雜,連究竟要如何填志願都如瞎子摸象;想要找到適合自己性向發展的高中,更是難上加難。

放眼國際,同樣缺乏天然資源、同樣重視教育的以色列,他們的教育觀念就跟我們截然不同。《遠見》記者遠赴以色列,採訪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發現他們重視孩子的個別差異,從小鼓勵孩子問問題、發表看法,而且認爲「可能只有笨蛋纔會沒有意見」。更重要的是,他們不在意標準答案,反而更在乎從小培養思辨能力家人進晚餐簡直像辯論賽,甚至說「10個以色列人會有11種意見」。

不只是制度 觀念轉變纔是重點

同樣實施十二年國教,以色列高中生入學沒有複雜的「比序條件」,但他們入學必須選擇主修科系,以發掘自己的興趣專長。而學習不只是爲了未來就業,也爲了培養品格心性

有趣的是,在《遠見》記者與以色列人接觸的經驗中,他們很少、或者說幾乎不曾提過「競爭力」這個字眼。儘管他們的確擁有令人稱羨的產業競爭力,足以媲美矽谷;擁有多位諾貝爾獎得主和優異的高等教育環境,並且在羣敵環伺的環境中,屹立不搖。

臺灣當然不需要模仿以色列,但不妨思考,爲何以色列會有這樣的教育理念?因爲他們經過數千年的顛沛流離,知道唯有腦袋學的東西,是別人搶不走的。因爲人口少,所以每個人都必須激發潛能,才能對社會產生最大貢獻價值

反觀臺灣,我們的教育理念是什麼?我們期待下一代擁有什麼樣的能力?在過去三年內,《遠見》始終關注十二年國教的政策轉變,曾經出版三本專刊詳細分析15區的比序條件。也曾經走訪瑞士,走訪高中技職教育成功的秘訣。我們發現,十二年國教要成功,靠的不是制度,而必須先從觀念的改變着手;不能只有入學方式改變,而是學生、家長和社會都要與時俱進。

同時,也很開心發現,有許多高中老師已經默默努力、集思廣益,透過教學方式的創新與教材活化,讓孩子能夠在課堂上發掘潛能、跨領域學習,發現興趣與專長,不再視學習爲畏途

論語.爲政第二》:「吾,十有五,而志於學,」15歲的孔子就確定,以研究經學爲畢生志向;近代許多研究也證實,15到18歲是人生學習專業關鍵階段。期待在度過初期的摸索之後,十二年國教的實施,讓每個孩子都找到適合自己的高中、高職,發現自己的人生舞臺與價值。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教育專刊;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www.gvm.com.tw】【立即購買遠見雜誌教育專刊:http://store.gvm.com.tw/magazine_information_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