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91歲還找她理髮 老闆娘:上次剪還是在去年11月

點擊圖片查看早前報道

昨天有多少人,面對着普普通通的一碗米飯而哀傷?

5月22日13點07分,“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湖南長沙逝世,享年91歲。

16時許,靈車緩緩駛出醫院,路邊聚集了聞訊前來送行的市民。司機停下車輛鳴笛,人們把鮮花捧在胸前,悲慟高呼:“袁爺爺,一路走好,一路走好!”

都市快報

“袁爺爺一路走好”市民夾道送別袁隆平院士靈車

視頻

袁隆平說他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夢:水稻比高粱還高,籽粒比花生還大,他就那樣坐在稻穗下乘涼。

2019年9月29日,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前夕,黨和國家以最高規格向8位英雄模範頒授共和國勳章,其中就有袁隆平。

頒獎詞這樣描述袁隆平:他一生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爲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傑出貢獻。

2007年,袁隆平在實驗田觀察水稻長勢。

而袁隆平和水稻的緣起,可以追溯到他小學一年級時的一次郊遊

林巧稚是他的接生醫生

袁隆平說自己1930年9月7日生於北平協和醫院,他是家裡的第二個孩子,乳名二毛。因爲在北平出生,他屬於“隆”字輩,便取名“隆平”。

袁隆平的姨媽華秀林,當時是北平協和醫院的護士長。

協和醫院那份出生證上,則寫着他是出生於Aug,13,1929(1929年8月13日),上面填寫着:袁小孩,家住西城舊刑部街長安公寓,原籍江西德安城內;右頁中間爲袁小孩出生時留下的腳印,上面還有那位爲袁小孩接生的婦產科大夫的英文簽名:Qiaozhi Lin ——林巧稚!這位後來的首屆中國科學院唯一的女學部委員(院士)和全國婦產科的權威,那年才27歲。

媽媽是他的英語啓蒙老師

袁隆平的孫女曾說,爺爺對她們的學習很看重,最重視的是英語和數學,“因爲他英語特別好,數學不好。”

英語論文、英語演講都不在話下,國際學術會議他一般都會用英語,面對來學習的外國學員,袁隆平就用英語給這些外國學員授課。

袁隆平的英語爲什麼那麼好?要感謝他的母親

袁隆平的母親華靜(原名華國林),是當時少有的知識女性。華靜是江蘇鎮江人,早年在鎮江教會學校讀高中,畢業後就在安徽蕪湖教書。袁隆平的英語啓蒙老師就是母親:“很小時我就跟着念,後來上學,我的英語課從來不復習就都是高分,我覺得很容易,因爲我有基礎。”

華靜懷抱1歲的袁隆平,旁邊是哥哥隆津。

他後來讀的教會學校,有些課就是英語上的,袁隆平說“我當時達到了看英文電影百分之八九十都能聽懂的程度”。

2010年,袁隆平撰文懷念母親,動情地寫道:“無法想象,沒有您的英語啓蒙,在一片閉塞中,我怎麼能夠用英語閱讀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文獻,用超越那個時代的視野,去尋訪遺傳學大師孟德爾和摩爾根?無法想象,在那個顛沛流離的歲月中,從北平到漢口,從桃源到重慶,沒有您的執著和鼓勵,我怎麼能夠獲得系統的現代教育,獲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膽識?無法想象,沒有您在我的搖籃前跟我講尼采,講這位昂揚着生命力、意志力的偉大哲人,我怎麼能夠在千百次的失敗中堅信,必然有一粒種子可以使萬千民衆告別飢餓?他們說,我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我知道,這粒種子,是媽媽您在我幼年時種下的!”

袁隆平的父親袁興烈,也是當年少有的大學生,做過校長,還曾受到西北軍的愛國將領孫連仲的器重,做過這位上將的秘書。

1905年,父親袁興烈出生於江西德安。當時的袁家開始棄農經商,遷居縣城發展。因經營有方,家道日盛。袁興烈的父親袁盛鑑曾科考中舉,後來當選爲江西省第一屆議會議員,從舊式讀書人成爲新型知識分子。袁盛鑑非常重視孩子教育,袁興烈後來考取了南京的東南大學文學系,在念大學時認時了華靜,後來兩人結婚。

袁隆平降生後,在北平度過了一段還算安穩的歲月。但1931年即爆發九一八事變,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袁隆平一家輾轉奔波於北平、天津、贛州、德安、漢口等地。但袁興烈和華靜對袁隆平兄弟姐妹6人的教育從未有過絲毫的放鬆,不管輾轉到哪裡,都會把孩子們送進學校讀書。

小學一年級的郊遊

埋下學農的種子

1949年,袁隆平19歲,高中畢業,即將報考大學。他面臨人生第一次重大選擇。

報考哪一所大學呢?這個問題成了全家爭論的焦點。父親袁興烈希望袁隆平報考南京的重點大學,學理工、學醫前途會更好。袁隆平卻想學農。母親也不贊成他學農,說太苦。結果袁隆平說已經填報過了,選的是重慶相輝學院,農業是第一志願。

之所以選擇學農,還要從他小學一年級說起。

1936年,漢口扶輪小學一年級學生袁隆平跟着老師去郊遊,參觀一個企業家辦的園藝場:“花好多,各式各樣的,非常美,在地上像毯子一樣。紅紅的桃子結得滿滿的,掛在樹上,葡萄一串一串水靈靈的。學農好啊,從那時起,我就想長大以後一定要學農。”

開明的父母最終還是尊重了袁隆平的選擇,他如願以償。1950年,相輝學院與四川大學的相關係科、四川省立教育學院的農科三系合併組建爲西南農學院,袁隆平在這裡學習了4年直至畢業。

年輕時的袁隆平

袁隆平後來說過:“很多人對學農有想法,可我從來沒有後悔過。”

從介紹到結婚一個月“閃婚”

袁隆平結婚時,已經33歲,是貨真價實的晚婚。

之前他也談過戀愛,但沒有成功。1963年冬,熱心人幫袁隆平介紹了鄧則,是他過去的學生,比他小8歲。鄧則對袁隆平印象比較好,認爲他課講得好,愛打球,又會拉小提琴。而在袁隆平眼裡,鄧則喜歡唱歌也喜歡運動,愛打球,兩人情投意合。

1964年春節前,黔陽縣組織籃球比賽,場地設在袁隆平工作的安工農校,鄧則是黔陽縣籃球代表隊成員,幾位熱心老師覺得這是天賜良機,就鼓動他們把婚事辦了。紅娘曹延科老師還抓住練球空隙請鄧則來袁隆平宿舍喝茶休息,結果搞得袁隆平很尷尬,因爲他的洗臉盆破了個洞,宿舍的牆腳邊還丟了幾雙臭襪子。但後來鄧則說,因爲這種狀況,她深深感覺到“老師”身邊需要個人照顧。

比賽中場休息的時候,袁隆平拉走鄧則,騎自行車帶她去打結婚證,說比賽明天再比吧,今天這個結婚證更重要。就在袁隆平的單身宿舍裡,他們辦了個簡單而熱鬧的婚禮。從介紹到結婚,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袁隆平和夫人鄧則

鄧則一直毫無怨言地支持袁隆平的研究,爲了研究雜交水稻,袁隆平曾經連續7個春節都在海南島過,家裡的擔子都是鄧則挑起來。後來袁隆平參加活動,只要條件允許都會帶上鄧則,在國外就給她當翻譯和導遊,沒機會一起出去的話,就給她帶點禮物,袁隆平記得她穿的衣服和鞋子的尺碼。

從研究紅薯到研究水稻

1953年8月,袁隆平大學畢業,成爲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大學生。到湖南省農業廳報到後,他坐着燒木炭的汽車,又換馬車,一路顛簸,足足走了四天,纔來到距離黔陽縣城安江鎮4公里的安江農業學校當老師。

他課上得好,學生回憶,“他不講究,黑板寫滿了,把手一縮,抓起袖子就擦。”

這一年,全國性的土地改革剛剛完成,農民獲得土地,真正實現了“耕者有其田”。

但是,飢餓的魔咒還沒有遠離。

1959-1961年的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的大饑荒,面對幾乎人人吃不飽的情況,讓袁隆平深深感受到了糧食的重要性,下決心一定要解決糧食增產問題。

他先是研究小麥、紅薯,但發現湖南的氣候不適合小麥,紅薯則不是主要作物,我國南方首要的糧食作物還是水稻,於是從1960年開始,袁隆平把所有熱情都投入到了水稻研究。

發現一株鶴立雞羣的水稻

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在試驗田選種,意外發現一株特殊的水稻。這株水稻長得特別好:鶴立雞羣,穗頭很大,籽粒飽滿,“當時估計這個品種可以畝產1000斤”。

袁隆平如獲至寶,小心翼翼把它收了回來。第二年播了1000株,細心管理,天天到田裡面去觀察,施肥、灌水、除草,渴望有奇蹟出現。結果一抽穗,大失所望:高的高,矮的矮,早的早,遲的遲,沒有一株有它的老子那麼好。

望着高矮不齊的稻株,袁隆平突然來了靈感:莫非自己找到的是一株天然雜交稻?如果真的如此,可以通過人工方法利用雜種優勢,培養雜交水稻。

這次意外的發現,堅定了袁隆平培育雜交稻的信心。

從14萬株稻穗中找到6棵特殊水稻

靈感來得突然,而研究之路漫漫。

當時,世界權威遺傳學理論普遍認爲,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雌雄同株)沒有雜交優勢。

爲了人工培育雜交稻,首先必須選育一種雄性不育的特殊品種:它的雄花退化要麼沒有花粉,要麼花粉發育不正常,因而不能起授精作用;雌花卻是正常的,只要給它授以正常花粉就能結實。

袁隆平在田裡一株株尋找“天然雄性不育株”,也就是雄蕊沒有花粉的水稻,3年後,1964年,他從14萬株稻穗中找到6棵水稻雄性不育株,這意味着,雜交水稻育種的攻關邁出關鍵性一步。

1966年,袁隆平在《科學通報》上發表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正式提出了通過培育水稻“三系”(即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雄性不育恢復系),以“三系”配套的方法來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設想與思路,由此拉開我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試驗結果稻穀減產稻草增產

1968年春天,袁隆平開始第一次大田試驗,栽下了700多棵不育水稻,並悉心照料。然而被人毀壞,之前的努力化爲泡影。“真的是受到了很大打擊,把我的實驗推遲了三年。”袁隆平說。

袁隆平在試驗田旁邊的廢井中找到5棵殘存的秧苗,繼續他的實驗。通過雄性不育株與近千個品種和材料進行3000多次雜交測試,但結果仍不盡如人意。

袁隆平沒有放棄,像“追着太陽的候鳥”一樣,帶着實驗小組遠赴雲南、海南尋找野生不育稻。

1970年,他的學生在海南南紅農場沼澤中發現1株雄蕊沒有花粉的雄性不育野生稻,袁隆平將它命名爲“野敗”。雜交水稻研究從此打開了突破口。

1971年到1972年,全國十多個省區市的科研人員齊聚海南,形成了一場以“野敗”爲主要材料培育三系的全國攻關大會戰,上千個品種和“野敗”進行了上萬次實驗。

袁隆平說:“我們做了一個實驗,面積不小,有四分田,長得特別好。最後收穫、驗收時,糟糕,稻穀產量減產,大概減產了3%左右,減產了幾十斤,稻草增產了將近70%。後來人家講風涼話,‘可惜人不吃草,人要是吃草,你這個雜交稻就大有發展前途’。”

儘管實驗結果讓人不滿意,但卻再一次證明了雜交水稻的強大優勢。“這個優勢表現在稻草上還是在稻穀上是技術問題,我們可以改進。”於是,雜交水稻實驗得到了國家的繼續支持。

“誰來養活中國”不再是問題

經過兩年實驗,利用“野敗”轉育,雜交水稻實驗終於獲得重大進展,雄性不育性可以百分之百遺傳了。

1973年,袁隆平宣佈雜交水稻成功問世,標誌着我國水稻雜交優勢利用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1974年秋,從湖南到廣西雜交水稻的喜訊頻傳。普通水稻畝產只有200多公斤,而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最高的超過650公斤,糧食畝產量開始了質的飛躍,爲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糧食自給難題做出重大貢獻。

1976年,袁隆平(右)與同事李必湖在觀察雜交水稻生長情況。新華社發

美國農業和環境問題專家萊斯特·布朗曾提出“誰來養活中國”,而從2006年1月1日開始,聯合國不再對華進行糧食援助,理由是:中國政府在解決貧困人口溫飽方面已經取得巨大成果,不再需要聯合國的援助了。這其中,中國的農業科技人員功不可沒,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則是最著名的一個。

90歲依然要到田裡去

2019年9月29日,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前夕,黨和國家以最高規格向8位英雄模範頒授共和國勳章,其中就有袁隆平。

獲“共和國勳章”

就在啓程來北京的前一天,袁隆平還去田裡觀看了稻田長勢。在參加完共和國勳章頒授儀式後,他當天就返回湖南,因爲“明天還要到田裡去”。他心心念念他的那些寶貝“超級稻”,每天都惦記着有沒有新的發現、有沒有病蟲害發生。

每天都要到田裡去,已經成爲袁隆平的生活習慣。

90歲高齡的袁隆平,儘管身體大不如前,卻依然“管不住”他那雙邁向稻田的腿。

年紀大了行動不那麼便利了,湖南省農科院就在他的住宅旁安排了一塊試驗田。他每天早上起牀,第一件事不是吃飯,而是下田。如果不滿意,助手電話就會準時響起。

袁隆平每年都會到三亞南繁基地工作三四個月,身體狀況好的時候,他幾乎天天都會到田裡,查看每畝穗數、穀粒大小、是否有空殼。

今年3月,91歲高齡的袁老,在海南三亞南繁基地不慎摔了一跤,被緊急送至當地醫院,4月初轉回長沙接受治療。

入院之初,袁老每天都要問醫務人員:“外面天晴還是下雨?”“今天多少度?”

有一次,護士說28℃。他急了,“這對第三季雜交稻成熟有影響!”

回憶當時的場景,一位醫務人員忍不住哭泣:“他自己身體那麼不好了,還在時時刻刻關心他的稻子長得好不好。”

從畝產700公斤到1200公斤

袁隆平過80歲生日時,許願是畝產1000公斤,90歲時他說:“我現在是‘90後’了。願望,一個是超高產,向1200公斤衝刺。第二個願望,是覆蓋全球夢,把我們最好的雜交稻推向全世界。”

自1996年中國超級稻計劃立項,5個階段的目標,從畝產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到1100公斤,都達到了,一次次刷新世界紀錄,而袁老還來不及看到1200公斤被攻克。

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袁隆平和他的團隊通過開辦雜交水稻技術培訓國際班,已經爲8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了14000多名雜交水稻的技術人才。

目前,全球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雜交水稻的大面積種植,已經種到了馬達加斯加、尼日利亞等非洲國家,並在當地不斷創造出高產紀錄。

沙漠裡種出海水稻

對於袁隆平來說,愛國就是讓糧食增產,用有限的土地養活更多的人。2016年,86歲的袁隆平帶領團隊,向“海水稻”發起挑戰,並在新疆、山東、浙江、黑龍江、陝西等全國五大類型鹽鹼地區域開展測試。

袁隆平希望通過耐鹽鹼雜交水稻的研發和推廣,讓鹽鹼地像普通耕地那樣造福人類。

袁隆平設定的目標是要在8年時間裡推廣1億畝海水稻,按照每畝300公斤收入,可多養活8000萬人口。

2018年,袁隆平帶領的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團隊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在熱得流油的阿聯酋迪拜沙漠地區種植水稻。

2020年,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中的一個小村莊已經收穫了海水稻,試驗畝產畝產達548.53公斤。塔克拉瑪干沙漠是世界上第二大流動沙漠,也是世界上離海洋最遠的地方。這裡土壤鹽鹼化嚴重,被視爲“農業的荒漠”。

袁隆平獲獎不完全記錄

袁隆平獲獎無數: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第四屆中國消除貧困獎終身成就獎、共和國勳章等。還有20多個國際大獎,包括國際上在農業方面的最高榮譽世界糧食獎、法國農業成就勳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有“猶太人諾貝爾獎”之稱的“沃爾夫”獎等。領完世界糧食獎回國,過海關時袁隆平丟了一個包裹,裡面放着世界糧食獎的獎盃,袁老拿回包裹後還十分幽默地說,怪不得出了機場感覺行李變輕了。

2011年獲“馬哈蒂爾科學獎”

“袁爺爺,我今天乖乖把飯吃光了”

袁隆平逝世消息一出,全國民衆爲之緬懷。

昨天下午,與袁隆平逝世有關的話題佔據了新浪微博實時熱搜前5的所有位置。

橙柿互動的一位“橙友”說,“珍惜每一口吃,是最大的敬意”。

更多網友正在以自己的方式,與袁隆平告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假裝很懂音樂劇:有了您,十幾億中國人再也不受食不果腹之苦。

@醫美小賣部一:一日三餐,米香瀰漫,飽食者當常憶袁公。

@小船可嘉:我知道您一定是堅持等我們把午飯吃完才離開的。

@是蔡徐坤的33呀:袁爺爺,今天中午我有乖乖把飯吃完。

@別打擾我進步了:人間少了一位國士,天上多了一顆星星。

都市快報

袁老回到他奮鬥的地方,最後看一次他畢生所愛的“雜交稻”。每個中國人都不會忘記你,一路走好!

視頻號

湖南農業大學學生回憶

好幾次看到“袁爹”蹲在水稻田

“袁爹”愛游泳也是出了名的

80後譚妍家住湖南省農科院宿舍,昨天,微信聯繫上她時,她連發了幾個痛哭的表情。

她和袁隆平是住在一個宿舍大院的,她說,自己第一次見到袁隆平,還是湖南農業大學的一名大學生。

那是2010年袁隆平80歲大壽。“聽說袁爹大壽,我們學生很想去幫他過生日。”譚妍回憶說,見面地點就在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的會客廳,見面之後,她和同學才發現“袁爹”非常隨和。

“當時給他過生日的人非常多,但他說非常願意跟學生交流,那次我們聊了半個小時,大家都很開心。”臨走的時候,譚妍和同學們很不好意思地提出想和袁隆平拍張大合影,拍完合影後,他讓每一位學生都單獨跟他拍了一張,“作爲學生,能跟這麼可愛的院士在一起交流,真的很難忘。”

那次,袁隆平聽說譚妍和同學們在研究低脂肪豬肉的研發、養殖、生產和加工,他很開心,“他跟我們說,你們做這件事非常好,我給你們加油,能讓老百姓吃到好的豬肉!”

袁隆平當時說,自己非常鼓勵大學生創業,說大學生應該有頭腦,多做點有意義的事。爲了表示支持,他每次想吃豬肉,就跟譚妍他們所在的研發團隊聯繫。

有一次,譚妍給袁隆平送豬肉,可惜他不在家,“他愛人在家,他的家就在農科院裡面,他家的傢俱也好,裝修也好,太樸素了,跟我們普通家庭沒什麼分別,很有親切感。”

湖南省農科院周邊有很多袁隆平心愛的水稻試驗田,好幾個足球場那麼大,而譚妍以前工作的辦公樓下,就是袁隆平的試驗田。譚妍說,曾經好幾次看到袁隆平蹲在水稻田邊,當時還想去跟他打招呼,但不忍心打擾到他老人家。

譚妍說,農科院除了袁隆平院士的試驗田,還有游泳池,“聽說他游泳非常不錯,可惜沒碰到過。”

在一次採訪中,被問到對於如何在科研工作中保持良好體力和精神狀態,袁隆平給出的答案很簡單——體育運動,而他最喜歡的可能就是游泳和排球。

據報道,早在抗戰期間,只有8歲的袁隆平隨着父母從漢口奔赴湖南桃源縣。渡江時,他不小心從船頭掉入滔滔江水,幸遇一位老船工及時搭救。從那一天起,幼小的袁隆平就決心要像船工那樣學會“划水”,也能在水裡救人。

袁隆平在長沙這家理髮店

剪了18年頭髮

老闆娘昨天悲痛關店

大家吃飯的時候

看到碗裡的米就會想到他

湖南省農科院旁邊,有一家不起眼的理髮店,面積只有10平方米,袁隆平曾在這家理髮店剪了18年頭髮。

大姐發在朋友圈的照片

理髮店老闆曹大姐說,自己曾想出去開店,只因爲袁隆平說過“如果你走了,我理髮怎麼辦”,她決定留下來繼續經營。她得知袁隆平逝世的消息後,心情非常悲痛,直接關店。

昨天,我聯繫上曹大姐時,她已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門口,許多長沙市民聚集在這裡,大家都想送袁隆平一程,“我現在不知道能說什麼,太突然,太悲痛。”

2003年9月,曹大姐開了這家理髮店之後,袁隆平每年都要來她的理髮店剪頭髮。“第一次,他是一個人來的,最近幾年都是陪同人跟着他一起,他太和藹了,像自己爹爹一樣,每次都要堅持來,每次來都笑呵呵的。”

曹大姐很清楚記得,上一次給袁隆平剪頭髮,還是在去年11月30日,“袁老的陪同人員給我打的電話,本來我擔心他年紀大了,打算上門給他剪頭髮,沒想到他還是堅持到理髮店來了。”

那一次理完髮,袁隆平還跟曹大姐說,等到下個月還要來剪頭髮,當時大家開玩笑說,下次差不多就要等到元旦了,“他還說,元旦好”,曹大姐說,元旦也沒看到來剪頭髮,當時也沒在意,“袁老剪頭髮,不是一個月剪一次,他很隨性,想剪頭髮了就跟我說,有一次是晚上10點,他下班了,還跑過來剪頭髮。”

後來,她打聽到袁隆平去了三亞,再後來,聽說他回了湖南,一直在醫院,“我也去打聽過,能不能進去給袁老剪頭髮,挺想他的,可是沒辦法進去。”

都市快報

爲袁隆平理髮18年的老闆娘悲痛關店 “太突然了,不願相信,上一次剪頭髮還是在去年11月30日”

視頻號

通話中,曹大姐聲音很低沉,她說現在腦子裡是一片空白,“我身邊的人都不願相信這是真的,中午的時候就有在傳這件事,大家吃飯的時候,看到碗裡的米就會想到他,可沒想到下午等來的消息卻是這樣……”

袁老答應了要來看看我們的

麗水這位種糧大戶

7年前就和袁隆平團隊開始合作

昨天下午,正在田裡耕地的厲定偉接到電話,聽說袁隆平逝世的消息,愣在原地。

52歲的厲定偉是麗水的種糧大戶,從2014年開始和袁隆平團隊合作到現在,去年9月10日,袁隆平親筆爲基地命名“水稻分子育種中心·麗水示範基地”。

厲定偉兄弟姐妹八個,16歲時,初中畢業的他就回到家裡幫父親照料5畝稻田,和別人種田不一樣,他爲了研究提高單產,幾乎整天都泡在田裡,效果也顯現出來,在當時別人家畝產300公斤水稻,他家卻可以達到350公斤。

看着厲定偉種糧是一把好手,村裡不少外出打工或年齡大的村民就把自家地交給他種,他的種植面積越來越大,開始跨村跨鄉鎮承包。

“這些年我們在不斷改良水稻品種,現在稻畝產能達到750公斤。”厲定偉他們不斷摸索嘗試新的種養模式和種植模式,同時逐漸機械化,畝產效益也越來越高。

厲定偉說,他曾去湖南參加了一週培訓,見到了袁隆平,“給我們講課,還在一起吃飯,袁老一點架子都沒有,就是一位樸素的農民,一位慈祥的父親。”

吃飯時,得知厲定偉是桌上唯一的種糧大戶,袁隆平跟他說,不要怕做不好,自己以前也不懂,邊做邊學,慢慢就好起來了。

“今年1月30日,全國首個水稻分子育種智能示範基地正式在麗水開工建設。”厲定偉說,當時基地準備建設時,袁隆平還說過將來一定來看看,可現在再也沒法實現了,他說自己一定會更加努力,把基地弄好,不辜負袁隆平對他們的期望。

袁隆平是“武義縣榮譽市民”

他的助理

這個月中旬還打來電話

月底要給金華寄來

第三代超級水稻的種子

多年來,袁隆平因水稻與浙江結緣。

2004年,袁隆平在金華市武義縣仁村試驗種植的兩系超級稻平均幹谷畝產達到712.09公斤,比一般水稻品種增產100多公斤。

昨天,金華市農科院原副院長錢秋平說,袁隆平對金華水稻貢獻非常大,毫無保留地提供了所有經驗。“他在我們金華所有從事農業工作的科研人員心中,威望非常高,我們對他非常尊敬。”

2005年開始,錢秋平第一次見到袁隆平,當時金華邀請袁隆平參加華東地區的農交會。

袁隆平很早就關注到武義縣的雜交早稻,“具體時間我記不清,可能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當時武義早稻畝產是350公斤左右,他推廣的雜交早稻能增產20%左右,我們很感謝他。”

錢秋平印象中,袁隆平做事非常務實,很多次見到他時都是在農田邊上,“從來就沒有什麼架子,說話很乾脆。”

去年12月21日,錢秋平去三亞參加第三代超級雜交水稻超高產工作會議,袁隆平在會上說準備在全國布點,其中在金華落實了兩個地方。“他的第三代超級水稻,除了湖南,他馬上就想到在金華試種,對我們非常有感情。”

袁隆平在金華農科院水稻基地。圖片由錢秋平提供

爲感謝袁隆平,武義縣委、縣政府特授予袁隆平“武義縣榮譽市民”稱號。“袁老還給我們金華農科院題字,也是鼓勵我們,他說要加強農業科研,促進農業增效。”

就在這個月中旬,袁隆平的助理給錢秋平打過電話,說月底會寄過來第三代超級水稻的種子,“當我們聽說他逝世的消息,心裡真的非常非常難過,再也見不到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