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民女織出通往山林的路 新城太魯閣車站重生成新景點

花蓮新城(太魯閣)車站公共藝術作品-織路。(圖/鐵工局提供)

記者賴文萱/臺北報導

座落太魯閣國家公園入口的新城(太魯閣)車站,是花東第一門片,近期進行改建大翻修,新車站已於農曆年前2月4日完工,嶄新的站體就如同一件藝術品,以太魯閣峽谷作爲主要意象,結合吸睛公共藝術,預計3月正式揭幕亮相,成爲花東新景點

新城(太魯閣)車站以「門」的意象形塑,參採隱喻立霧溪切割太魯閣峽谷,呈現V形的立面,展現花東第一門面氣勢與獨特迎賓視覺的意象,另書法家振南老師爲車站站名題字更增添文化氣息,車站改建後除了有便利的旅運設施、友善車站環境,同時也將公共藝術之美學引領至公共空間,使交通人文藝術有美麗邂逅。

▲太魯閣之美窯燒玻璃會配合燈光展演。(圖/鐵工局提供)

車站內的公共藝術也各有來頭,由兩位女性藝術家陳彥君、林介文創作人,足顯女性對於藝術創作熱枕與交通工程建設中女性的投入。負責改建工程的鐵工局與國立歷史博物館合作,將已故水墨畫家-馬白水教授【太魯閣之美】畫作用窯燒玻璃之技法翻制至新城(太魯閣)車站中。

【太魯閣之美】原作四幅爲一主題,共六個部分,分爲「太魯閣春風」、「長春夏雨」「靳珩橋秋葉」、「九曲洞冬雪」、「慈母日光」、「天峰月色」六個主題,作品全幅尺寸約27m*3.5m,由花蓮在地藝術家陳彥君老師所燒製,配合燈光展演將臺灣地景,藉由驛站大門推薦給全世界

▲花蓮新城(太魯閣)車站重生。(圖/鐵工局提供)

位於出入大廳天花板上的【織路】,以色彩繽紛的原住民傳統織布包覆着鋼骨結構,由天花板垂吊,猶如一個充滿文化織紋時空揹帶,並於袋口處呈現喇叭造型開口,歡迎着每位來自不同國家與文化的旅客

編織藝術家林介文小姐(太魯閣族)帶領着32位原住民的織女進行編織創作。傳統的原住民織布常常織的是一條通往山林裡的道路,一條記憶,藝術家也想借此表達的原住民女人們的記憶與技藝,透過大量的民衆參與活動,讓織布藝術找到生命,得以延續。

目前藝術作品已安裝於車站站內大廳,現正進行最後的調整工作,鐵工局表示,預計於3月舉行公共藝術落成揭幕茶會,現場也會發送限量明信片,重生後的新城(太魯閣)車站可望成爲花東旅遊新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