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醫生講述在華經歷:“這是我的第二故鄉”

來源:環球時報

香港《巴士的報》4月14日文章,原題:越南醫生講述在中國的經歷: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 陳氏鶯是一名在中國雲南省工作的越南籍醫生。她憑藉自身的醫學專業知識和雙語技能,提供着“無國界的關懷”,讓中越民衆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多年來,陳氏鶯一直在河口縣的一家醫院工作。河口縣與她越南老街省的家鄉僅一河之隔。由於她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且長相和當地人很相似,許多人都以爲她是當地人。從雲南一所醫科大學畢業後,陳氏鶯決定留下來在河口縣工作。

“我在這裡很開心。我的領導,包括醫院院長,都給予了我很大的支持。而且我和同事們相處得也很融洽。”陳氏鶯說。不過,陳氏鶯也坦承,在職業生涯初期她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要贏得患者的信任,因爲一些患者會質疑她作爲一名在中國接受培訓的外籍醫生的能力。

“‘你是個用中文學習醫學的外國人,你真的能理解那些知識嗎?你真的有能力嗎?’當然,人們會有那樣的疑慮。我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很多病人都持懷疑態度,我也不太受歡迎。”陳氏鶯回憶道。但她沒有放棄。經過多年的努力,陳氏鶯磨練了自己的醫術,贏得了病人的信任與讚譽。

由於地處邊境地區,河口縣的這家醫院還爲大量越南患者提供服務,僅2024年就接待了約8000名越南患者。陳氏鶯在其中發揮着獨特的作用。該醫院院長表示,陳氏鶯已取得中國的執業醫師資格證,除了作爲一名醫生,她還擔任着非常專業的翻譯角色。院長說:“醫院以救死扶傷爲重。準確的翻譯至關重要,因爲任何不準確的翻譯都可能影響對患者的治療。如今,我們的團隊中有了一位合格的翻譯人員。”

陳氏鶯的丈夫也是一名醫生,兩人在同一家醫院工作。如今,她已經把河口當作自己的第二故鄉。陳氏鶯說:“我現在對這個地方的瞭解比對越南的瞭解還要多。我覺得這是因爲隨着時間的推移,我已經習慣了這裡。我在這裡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對現在的生活很滿足。”

展望未來,陳氏鶯充滿希望,並準備作出更大貢獻。“我會繼續努力工作。我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一切都是爲了服務人民,無論他們是中國人還是越南人,希望他們都能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正如該醫院院長所說,醫生可能有國籍之分,但醫療關懷是無國界的。正是像陳氏鶯這樣的人的奉獻精神,不斷地增進着中越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李艾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