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80K→15K!健身教練轉當水電工 嘆:紓困1個月沒下文

▲放無薪假怕繳不出房貸,王育訢從健身教練變成水電工。(圖/受訪者提供)

記者潘姿吟專題報導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改變了世界、改變了你我,「失業、無薪假」這個話題,變成了軍公教鐵飯碗之外,人人的必修課

有一句話這麼說「不要在該奮鬥的年紀選擇了安逸」,健身教練王育訢奉行的理念,年輕時不吃苦、老來必受苦,所以投入運動產業這一行20多年來的他很清楚,苦和累只是生活原味,努力是爲了累積成功的資本。本土疫情爆發前,他已經是國民運動中心的主管。

然而,自從宣佈三級警戒,運動場館被要求停業那一天起,王育訢的世界全變了樣。

疫情籠罩被迫停業 失業陰霾如無差別殺人

還好嗎?王育訢說:「大家都很心慌!」運動中心被迫停業,全體員工放無薪假,夾在老闆與員工之間的他,第一時間擔心的不是自己,他說:「這個角色會比較在意員工怎麼辦?如何安置?我自己知道,政府的動作可能沒那麼快……」

雖然知道政府一定會祭出一些措施,但王育訢很清楚,不管是補助還是紓困,都可能因爲中央主管機關或地方政府對產業特性不熟悉、沒有明確條款,或難以釐清權責範圍,導致訂定出不適用於運動健身行業的方案,「可能,最後還是幫不上忙。」藏在心底的最壞打算,他從不敢對外說。

王育訢語氣無奈:「同仁問的一些問題,我不是不回答,而是實在沒有答案。」

他不是魯蛇,也有一技之長,疫情爆發之前,從來沒想過「中年失業」發生在自己身上,「這次全遇上了,面對幾乎等同失業的無薪假,才發現,努力或不努力都會遇到,能力強或不強也是同一個結局。」他說,疫情籠罩下,失業簡直是「無差別隨機殺人」。

中年失業 平常多做一點的習慣派上用場

眼見房貸可能繳不出來、生活又馬上會陷入困境,65年次的他,不得不爲自己打算,「可是,又沒有其他專長!」長嘆一口氣,身爲家中經濟支柱的他,實在沒有悲觀的本錢

專業資深健身教練王育訢認爲安全第一,進行線上課程必須先評估對方身體狀況,否則很危險。(圖/受訪者提供)

王育訢是體育大學科班出身,擁有健身教練證照、體適能教練證照、游泳教練證照、救生員證照,與相關工作多年經驗,但相關產業都停擺,「臺中地區又更慘,因爲缺水限水,4月游泳池就關閉,救生員、游泳教練失業更久,看來也只能打零工!」

「周遭的大家都去當外送員!」他坦言外送員不失爲疫情風口上的一個選擇,但每天接觸的人太多、太雜,存在一定的風險

可是,疫情之下,還挑工作嗎?接觸對象極少的工作能有哪些呢?

健身教練打零工 加入水電工班作求生存

這時,王育訢過去的努力派上用場。他不是斜槓,而是多年任職於不同場館的經驗與人脈累積。

他娓娓道來,「每一家運動場館爲了維持正常運作,一定都會有駐場或合作的機電、水電、空調、修繕……等設備維護保養工班。」

過去,只要場館發生電力事件搶修、水電冷氣照明設備安裝汰換,或 緊急事故需要危機應變處理時,他總是無役不與,「雖然不是業內專業,還是會盡量從旁協助。」他舉例,像是幫忙跑腿、傳遞東西、讓師傅不用爬上爬下。

防疫三級警戒從5月中開始,正是冷氣空調業準備邁入旺季的時間點,「我與師傅一直都有互動,所以在得知放無薪假後,就去幫忙打零工!」他說,工作範圍主要是場內引導,或協助開車、搬運、卸貨、傳遞、清潔等助手的工作,或者較爲粗重一點的事務。

這對有運動習慣的他而言,雖然體力還算吃得消,工作中也可以學到一點偏技術面的專業,「可是,收入還不太行!」畢竟零工以臨時工計薪,每天工作8小時、日薪1500元,有案子纔出動、沒案子就沒收入,1個月工作最少僅10天,最多不到20天。

▲三級警戒開始後,許多健身教練面臨無薪假與失業。(圖/CFP)

安全考量 反對一般民衆進行線上課程

「真的是好辛苦呀!」身邊的人心疼他,從月收入8萬到只剩下不到2成,「爲什麼不跟大家一樣,經營收費制的線上課程?」他認爲,水可載舟亦可覆舟,運動可以讓人健康,也可能讓人受傷。

不是因爲食古不化或跟不上時代,這是體育人的道德堅持。王育訢解釋:「線上課程並不是不好,但現階段大家的配套措施還不夠完整!教一般人運動的難度非常高,在沒有確切評估對方的身體狀況前,貿然就進行遠端教學,非常危險,輕則運動傷害,重則心臟病發,怎麼辦?這些在國外都是發生過的案例。」運動一定有風險,站在責任感與教育的角度,他強調安全第一,不只是籤切結書這麼簡單而已。

經濟困難、日子難過,打零工的收入不夠怎麼辦?他說,已經向銀行申請房貸寬限期,也申請了紓困補助,至於多久會核發?沒有明確的消息,他只知道,送件至今已經超過1個月,「到底進度如何?也不清楚!」對他而言,政府只是丟了一個補助的說法,「事實上,手續非常繁瑣,認定非常困難!」焦頭爛額的他,還有同僚的情緒得處理。

「不知何時是盡頭?」雖然會沒工作,也傾向暫時不開放的他心想,「咬牙多撐一下就過去了,日子再差也不過如此。」因爲即便微解封,消費信心還不會回來,不如疫苗施打順利、疫情控制穩定再說。畢竟,心安了,纔有未來可言。